张久建 王建磊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随着现代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新创业之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而“互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行业,具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高校大学生应该把握时代脉络,充分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 而由于高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较为有限,高校方面应充分发挥相应的育人指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信息普及, 虚拟经济得到繁荣发展,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这为具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只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找到创新创业的有效的切入点。 除此以外,网络平台的便利吸引了大批量的用户,同时互联网可以真正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幅度拓宽了学生的创业空间。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其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但是“互联网+”产业融合的优势最有效的补齐了这一短板。 在互联网创业模式下,学生不必再将思维和模式局限于传统创业的 “投资—收入”的模式上,而是将目光放长远,考虑智能化、科技化以及便捷化的结构模式发展,追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结构实现优化,有利于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一项新概念,但在传统背景下,能够成功创业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 之所以会产生这一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缺乏市场经验的大学生难以把握大众的实际需求,导致创业的成效预估以及创新点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加多元,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借助相关平台实现协调监督、联系对接,从而优化对信息资源的配置, 找准创新创业的切入点,这无疑大幅度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
不可否认,创新创业具备风险性,并非每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 而且,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选择考研或就业,学生群体中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仅占据少数。 除此以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普遍不愿意走创新创业道路,认为这种选择缺乏稳定性。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但是课程体系整体停留在理论层次,与社会行业发展趋势相脱节,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发展起不到实质作用。与此同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而存在, 院校方面会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难以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高校方面教师大多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普遍不具备创业实践经历,难以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创业指导。
近几年来,社会上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有所改善,但是包括优惠政策和监管政策在内的创新创业政策制度仍旧有待完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在税收方面予以支持, 但是在创业资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环境因素以及相关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信心和热情。而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有待加强,如此才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层次的保障。
创新创业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一种选择,风险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高校大学生绝对不能将创新创业视作洪水猛兽。 因此,高校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的改革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 在这一过程中,院校方面可以在课程中对学生系统地阐述市场的就业形势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展开大胆尝试。
在互联网背景下,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有可能在创新创业中取得成功。 因此,院校方面应将育人目标定位为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拓展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的建设,并深入融合“互联网+”创新思维理念。如此一来,高校大学生才能多角度对创新模式和创业渠道展开思考,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在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中,高校是责任主体。 因此,院校方面应率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互联网+”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创新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综合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实力,院校方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绝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理论说教以及创新创业讲座2 方面,而应该重视实践创新,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说,院校方面可以牵线搭桥,组织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参与地方企业所发起的风险较小的互联网投资项目,为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积累经验基础,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与此同时,院校可以为学生争取企业实习机会,在企业岗位实习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市场行情以及发展动向,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 最后,高等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在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创业服务体系与政策的构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设施,首先,政府部门可以专门开设平台模块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其次,政府可以为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财税优惠政策,降低创新创业的准入门槛,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在初始阶段就望而却步。 再次,政府部门可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用于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建设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训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大众传媒应加强对创新创业信息的整合,并对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面宣传,为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高等院校方面必须持续深化育人体系改革,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帮助学生理性看待 “互联网+”所带来的创业机会,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于实践中,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积累经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