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辉 侯庆华 石红才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随着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海洋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向海洋进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21 世纪是海洋世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 我国从“八五”计划开始,也逐渐加大对海洋科学技术的投入,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2]。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海洋类院校责无旁贷,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一支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海洋人才队伍,是保证海洋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还未能满足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 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是我国对海洋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
海洋科学类 (含海洋科学专业和海洋技术专业)专业的建设存在着仪器设备台套数少而贵,专业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导致海洋科学类人才培养出现重基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另外,海洋科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理论基础强而实践业务经验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4]。 如何提高我校乃至全国高校海洋科学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增强综合素质,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洋科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培养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与社会、行业互动的纽带。 打造高水平多功能的海洋科学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可为培育出大批优秀的海洋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基地” 主要依托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及其下属的自然资源部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是自然资源部下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态和地质等项目的长期、连续监测工作,并为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环境信息和预报业务服务。自然资源部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隶属于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湛江站现有在职人员20 人左右,湛江室内实验室面积超过3 000 m2, 在湛江周边还布置有3 个观测点,总投资超过1 000 万元,承担着湛江市及周边1 000 km 海岸线的海洋环境监测任务。 湛江站配有海洋科学常用仪器和设备、 环境监测车和海洋数据分析处理与解释软件,可以满足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专业实验实习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而且,湛江站位于市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与我校距离很近,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实习。我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以提高海洋科学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打造具备开展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创新及就业输出等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利用和共享实习基地和学校的仪器设备、 数据资料和师资队伍等资源,发挥实习基地和学校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方面可提高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为海洋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可提高海洋科学类师资队伍水平,促进我校海洋科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 促进我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建共赢。
该基地2013 年获批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经历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期、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期3 个阶段。
通过双方协商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成立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构, 明确了双方实习联系人,完成了硬件设备改造,制定了各种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写实习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和学院各自在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和学生考核,并共同制定了考核标准,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仪器设备、 数据资料和师资资源,双方共同指导学生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我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为实习基地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我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 以提高海洋科学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主要采取的建设措施如下:
3.1.1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共享并完善实习基地教学资源。 一是共享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和先进仪器设备; 二是在实习基地建设了一间容纳30~40 人的多媒体课室, 安装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供实习的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使用;三是投入了部分教学用小仪器和实验耗材, 以供实习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使用。 通过共享现有及完善实习基地教学资源,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3.1.2 规范实习基地管理
通过成立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构、建立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等措施,规范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是成立该实践教学基地的专门管理机构,机构人员由学校和实习基地的人员共同组成,双方各设立一名联系人;二是建立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包括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实习现场的纪律制度等;三是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包括实习指导人员的职责与要求、实习期间的教课制度、实习成绩的考核制度、实习收费与酬金支付规定等。 通过建立和健全实习基地建设和使用的管理规定,明确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的目标、内容、进程,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实现基地管理和实践教学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1.3 推广基地建设经验
在建设本实习基地的过程中,通过与湛江环境监测站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将实习基地协议延伸到了其兄弟单位(硇洲海洋环境监测站)以及上级单位(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了更多的实习基地,共享了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和海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3.2.1 加强实习师资队伍
确定学校和基地双方的实习联系人,邀请监测站4 位工程师为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 保证实习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学校教师到基地的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加实践经验。 通过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有效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3.2.2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
按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和完善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习教学大纲,双方一起制定了《海洋化学基础实习讲义》《环境海洋学实习讲义》和《海洋测量学实验指导书》3 本实习讲义,其他课程的教材或讲义也在陆续完善。
3.3.1 开展项目合作与交流
合作双方定期采集湛江湾和港口水文环境资料,为我院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双方共同参与数据分析处理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推动了我校海洋科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创新发展。
3.3.2 开展科研育人工作
基于采集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双方共同指导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和发表学术论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3.3 定期沟通与交流
每年定期召开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工作会议,加强学校与教学基地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探讨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该监测站拥有比较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调查设备,一次可容纳30~40 人实习,能接收海洋科学(包括物理海洋、 海洋化学、 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方向)、海洋技术资源与环境、大气科学以及我校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本科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基地” 获得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验收通过。 并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实践教学硇洲海洋环境监测站基地”也同样获得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验收通过。
依托基地优质的平台资源及师资资源,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学生获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校级以上奖励100 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 篇,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0 余篇,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 余项。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参加考研人数逐年提高,2020 年录取人数占考研人数的45.2%,录取率创历史新高,我院多年被评为校考研先进单位。
近年来本项目组成员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省级1 项,校级4 项;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1项;获得省级实验与实践教改论文一等奖1 项。 另外,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 项, 省级教改项目1 项,发表教改论文10 余篇,编写实验讲义3 篇。
依托该基地建设及推广到其他基地建设,有效支撑了我校海洋科学学科建设,2017 年我校海洋科学学科评估全国排名并列第九,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9 年我校海洋科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4 届林一伦和2015 届洪颖彬两名海洋科学本科毕业生分别进入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基地上级单位)和自然资源部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实习基地)工作。
经过该基地的建设,创新了实践和科研并重的育人理念,完善共享了基地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 使基地同时具备开展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创新及就业输出五大功能,各功能有层次、分阶段展开,在实践育人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海洋科学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