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柏林 印煜民
(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教育是育人之本,人才是强国之本,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与教育提供的优秀人才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这既是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是教育的方向目标”[1]。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融合已密不可分,这一发展趋势在工科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离不开专业建设这一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授所说,高校需要统筹做好“四个一流”,即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3-4]。 教育部于2019 年印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启动,即1 万个左右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 万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点将陆续建成[5-6]。 该项政策的提出无疑为未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提供了发展平台,但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地方高校如能抓住这个机遇,将能实现专业建设质的飞跃,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竞争力和美誉度。
通信工程专业为电子信息类下属的工科专业。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国外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 目前国内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院校达500 余所。 随着5G 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通信工程已成为当今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通信技术人才是我国需求量的八大类人才之一。
吉首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 年,2012 年纳入学校首批“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殊专业群” 建设项目,2016 年列入学校首批 “十三五”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 年列入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被学校列入省内一流培育学科。 学科与专业办学互动显著、相互支撑能力强。
本专业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培养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将其建成武陵山片区一流,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专业为目标。 该专业具备了一定的特色优势:
(1)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省级2011 协同创新中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群,协同育人环境优良;
(2)坚持“学赛结合、以赛促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成绩突出、思政教育成绩显著;
(3)专业办学主动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和精准扶贫国家战略, 为区域信息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专业办学适切性强、社会声誉高。
但是总的来说, 该专业的比较优势还不明显、特色还不够鲜明,竞争力不强,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教育部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课程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7-8]。
为加强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创新,首先对课程设置提出要求,课程既需要服务国家,又应该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构建特色鲜明的新型课程体系[9]。 课程内容应接地气,扎根于产业行业,对接职业标准,在动态调整中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接生产过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者现场教学, 实现课程教学理实兼备,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强化服务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功能,积极与区域内的龙头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开展深度产教融合,例如:瞄准区域和行业需求,打造以“无线通信与网络”“物联网技术”为重点的课程群;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联合培养区域亟须人才;与湘西州和吉首市政府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强化专业建设服务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在课程思政方面,以“立人教育”为牵引,构建吉大特色“三全育人”体系。 学院突出区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将学校“六馆”(黄永玉教育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武陵山生物科学馆、校史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生态民族学博物馆)作为新生第一课,开展“民族团结创建” “红色革命教育” “共筑中国梦”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开设“立人教育”品牌讲座、通识课、专业和就业引导课,构建吉首大学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7 年9 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如先哲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师由讲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为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而改革考核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过程考核,推进考教分离 (与湖南农业大学、 怀化学院实施三校联考);真正做到以赛促教、学赛结合,创新创业学分进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环境的设置上, 大力建设智慧教学环境,例如,多屏研讨室、手机互动室、网络互动室等,以此为探究式课堂提供基础条件。 同时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的课堂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 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高端突破、团队集成、青年培育、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内培外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高层次师资,同时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俊彦学者”高层次人才计划、“双师”工程。
刚柔并济,强化基础教学组织功能,巩固“校—院—系”三级刚性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打造课程群建设团队、项目库建设团队;强化专业负责人能力提升。为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在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监督体系下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竞赛,以赛促教;选送教师赴国内外研修、企业技术培训;丰富网络培训资源。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整体素质水平从而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稳抓师德师风建设,先立德,再育人。 对学院内部教师严格要求,营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浓厚氛围; 实行师德师风失范与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师风激励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10]。完善管理制度,细化质量标准,制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通信工程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实施细则》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质量标准。
构建保障体系,夯实质量监控,践行教学数据周报制、教学通告月刊制,形成了“校—院—系—班”四级常态监督体系。 通过评估、检查、评教等方式不断对保障体系进行改良、优化,形成了一套在教学中动态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体系。
结合多元化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体系,将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课程与学生满意的符合度作为课程的评价标准, 坚持学生评价的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好坏以学生评价为主,同时兼顾同行评价和教学督导评价,并加强评价结果的使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在学院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对教师教学和学院管理评价高、归属感强,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优良率超过90%。
健全评价机制,实施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和督导点评三级校内评价; 兼顾同行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三类校外评价。 注重校内外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与使用,注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在专业改革中的利用,定期开展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估,从而使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层次不断改善,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专业内涵和教学管理也不断得到改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武陵山片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也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方针战略的主战场,“双一流” 建设和“双万计划”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吉首大学作为片区内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否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推动教育创新与专业建设改革步入新台阶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
吉首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明确专业办学定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进课程创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完善动态质量评价机制,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通信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与细则,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从而对武陵山片区的教育发展、 经济建设产生影响与助力,同时也将为地方兄弟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