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21-07-28 22:34赵飞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大学生

赵飞

【关键词】实践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6-0156-0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对于实践型创新创业人才都有着较高的需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坚持实践导向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强化大学生成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满足当代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发展。

1 坚持实践导向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满足企业及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任何一家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这也是企业创新突破的基础。同时,从各行业的发展来看,除现有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力量支持,青年自主创新形成的中、小、微型企业力量,也是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实践导向,能够更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热情、灵感通过实践转变为创新创业行动与成果[1]。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增强,当他们进入企业或选择自主创业后,更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实干中为企业和行业注入创新动力,满足企业及行业长远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1.2 保证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质量的必要基础

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向社会输送人才,高校所培育和输送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进而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2]。新时代,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重视度和需求度都不断提高,其中创新创业人才更是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资源。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还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只有将创新创业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对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价值。坚持实践导向,就是要重视实践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以实践导向为指引,提升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这也是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1.3 保障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的必要措施

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根本,高校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重要过渡环节,能否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也是检验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从学生角度来看,就业、创业是学生走向社会,完成身份转换的必经之路,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学生缺乏实踐能力,在未来就业、创业的激烈竞争中,其竞争力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就业、创业失败,难以获得理想的工作,还可能造成学生对自身价值失去信心。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实践导向,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成长,强大的实践能力又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提供可靠的职称,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业尝试中减少失败,更好地保障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价值[3]。

2 实践导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注重心理驱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引导

在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兴趣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参与度。基于实践导向,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强化心理驱动,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基础保障[1]。一方面,高校在日常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从学生专业方向切入,针对性进行创新创业案例宣传,普及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分析行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趋势的了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另一方面,组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设计比赛、创意大赛、主题演讲、创业项目模拟等,增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形成重视创新创业实践的整体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让学生从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乐趣,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热情,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 立足行业需要,确定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实践导向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以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作为依据。因此,高校要立足行业需要,确定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高校要和企业主体、行业协会等方面加强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特征,明确企业、行业对人才工作创新、自主创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工作,从创新创业实践的角度出发,立足行业发展需要,共同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在目标体系的构建中,要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业计划书设计能力、信息和创新创业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创新创业项目推进中各环节的实践执行能力培养目标,此外包括就业方面的求职实践、工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创业方面的项目路演、风险分析和应对等能力的培养目标,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突出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师”队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高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就业指导处老师,他们的就业、创业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在企业、行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方面,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现有师资条件的基础上,聘请企业精英骨干成员,组成企业导师队伍,发挥他们熟悉企业自身和行业整体发展形势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要着力培养高校自己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安排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展开调研或接受培训,弥补教师自身在企业、行业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强化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重,为培养企业、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2.4 通过多方协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层次实践平台

企业、行业需要的并不是千人一面的批量化人才,而是具有个性和创新潜能的多样化人才。同时,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上需求也有所差异。实践导向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满足不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长的多样化需求。首先,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或搭建大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渠道,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创新想法,在实训基地或企业工作岗位上付诸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其次,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的协作,面向大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大赛,让大学生在比赛竞争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4]。最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充分协作,整合相关资源,共同搭建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企业实习、创业实践模拟、创新创业项目资讯、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信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层次实践提供有效支持。

2.5 借助第三方评价机制,保证创新创业实践评价可靠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关系着高校向企业和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5]。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环节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能够通过作为第三方的企业、行业、专门教育评价机构等主体的参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进而帮助高校更准确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明确现存问题和不足,以及与企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差距。开展第三方评价时,可以委托具有正规资质的专业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客观评估所培育人才质量,细致全面地进行评价,并提供报告和指导建议。邀请来自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从企业、行业创新发展实践角度,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促进优质创新创业人才输出,为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6 完善跟踪服务措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功率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在成功就业、创业,创新项目上马后,也可能因经验不足、运营不当、市场风险影响等导致失败,通过完善跟踪服务措施,在大学生初步就业、创业后,继续给予跟踪评估和指导,提供相应咨询服务,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这种做法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帮助延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生命力,助力各行业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为大学生个体或团体提供专门的跟踪指导导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后,动态跟踪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经验,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做出提醒,對项目实践中的不当行为提出警示并指导其纠正,提供必要政策解读、行业资讯指导,在融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渠道信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遇到重大问题或阻碍时,为其提供应对建议。此外,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加强经验共享互促,并邀请经验丰富的创业者、行业专家为大学生传授经验,为大学生解答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完善的跟踪服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率。

3 结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就业导向,是满足企业及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保证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质量的必要基础,也是保障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的必要措施。高校应重视实践导向,多管齐下,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动力,通过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双师”型教育队伍,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实践评价体系,做好跟踪服务,加强经验总结,全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向企业和社会输送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力量,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吉军.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130-133.

[2]缪顾贤,赵秀芳.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电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48-51.

[3]宣晓,段文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15):84-90.

[4]蔡云.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7):92-96.

[5]武一婷.赛训体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广东的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28-13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