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全 司聪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6-0009-04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区域中部,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本域聚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器械制造等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然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质量与数量如何持续增长及科技附加价值提升等新使命。近5年来,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稳定位于我国“第一梯队”,但受国外制造业回流的影响,领先优势逐渐缩小。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仍存在着产品(服务)附加价值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先发优势等问题,税收等配套政策激励作用面临见顶之势。因此,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与机遇,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吸收广州、深圳地区的发展经验,同时依托本地顶层设计与产业布局推进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持续发力。
1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分析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量持续走高。依据2017—2019年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北京、深圳、广州、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10 000家,除北京、深圳、广州、上海之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并不是省会城市或者计划单列市,而是苏州、东莞这两个地级市。苏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 000家,2019年位居全国第五,虽与排名第四的广州相差5 000多家,占比不足广州的57%,但根据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率可知,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2019年苏州创下3个“全省第一”,苏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 16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江苏省的近三成,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 052家,占到江苏省总量的29.3%,净增高数量1 642家,占江苏省的27.6%,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数、有效数、净增数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同比放缓。近3年,苏州领先其他城市的优势出现缩小趋势,特别是东莞因受到深圳溢出效应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势迅猛,2018年东莞以5 79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越苏州市的5 416家[1]。苏州应对标找差,再攀新高,苏州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巨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东莞作为赶超目标,瞄准本土企业,2020年3月苏州市科技局召开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推进会,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 000家这个目标提升到3 000家,向总数达10 000家冲刺,2020年8月发布2020年度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市库),拟入库企业名单达到5 047家。根据2019年南京与苏州的发展情况,苏州与南京的总量比有所下降,未来3~5年省内南京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可能超过苏州,且苏州地区对复评存在较大一定依赖,达到2020年冲刺目标后苏州申报企业源可能面临加速见顶转跌的趋势。
2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附加值有待提升
尽管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张,但是产业优势并不突出,比较北京、深圳、广州、上海还缺乏核心竞争力。苏州市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有待提升。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在出口产品中占比较高,但核心部件主要依靠的是国内外资企业或者进口,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利润率并不高。2011—2019年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在5%~6%浮动,这个利润率与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并未有本质区别,尚未展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可带来高利润的预期。2017年上半年度广州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2%,国外“苹果”此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近20%的利润率,可见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8年,苏州高新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2.82亿元、归母净利润6.11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6.64%、0.84%,业绩虽然保持持续增加,但苏州高新营业收入主要以商品房销售为主,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游乐服务等辅助。其中,2018年商品房销售营业收入为63.18亿元,同比增加36.05%,毛利率为34.03%,同比增加4.06%。苏州仍然围绕地产项目展开,如何从地产领域转型到“中国智造”仍需要从苏州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进行规划,依赖房地产项目拉动高新技术产业是缺乏技术内生力的。
2.2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先发优势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积极性主要受到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缺乏的局限,根据2016年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其中知识产权的评分占到三成,将有效性、核心性及排他性作为主要分类评价的要求。苏州地区企业对主要产品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尚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北京地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远超万家,高校科研机构的聚集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有着关键性影响。江苏省内南京地区聚集大量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所,因此企业获得核心专利的质量、成本颇具优势,这也是近些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及申报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与本地经济规模不相匹配。2015—2016年经过高速增长的两年,苏州超越南京后,2017年度出现大幅度回落,但南京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度南京专利发明授权量为12 392件,苏州为8 339件。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到期企业复审转变为重新申报,这也对存量规模不小的苏州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营收数据发现,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总体滞后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受到行业因素及竞争力减弱的不利影响,导致2019年部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放弃重新申报。重评高新技术企业占苏州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现存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减弱也会对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量及申报源带来负面影响。
2.3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区际发展陷入同质化倾向
苏州拥有高新区、工業园区、昆山开发区为主导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及11个省级开发区,建设之初快速吸引了众多技术含量高的内外资项目,具有较为完善的制造产业链,总体上来看,高新区、工业园区、昆山区、吴江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八成。但苏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细分较为宽泛,昆山、常熟等县级市对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等细分行业也有所涉及,但这些县级市行业占比偏低,产业趋同却尚未聚集发展形成合力,因而苏州高新产业难以集中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在某些产业或关键环节。此外,苏州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全局性的规划,苏州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年报财务费用当中利息费用达到4.04亿元,较2018年2.23亿元有较大变化,企业战略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与投资运营商,并且传统业务涉及房地产,对资金的需求较大,此次发行债券可有效缓解公司资金方面压力,有效推进公司在产业升级方面的布局,但以投资驱动的外生增长驱动力将逐渐面临疲软之态。
2.4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配套政策激励力度偏弱
政策激励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对比省内的南京市近3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超50%,南京市在开展创新名城战略后,南京市对科技投入力度实现跨越式增长。对于进入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的奖励,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按照一比一的共同支持,对首次通过认定的企业给予高达50万元的奖励。但苏州市对入库企业与认定企业主要根据上年度研发费的20%给予最高30万元的补助,企业实际能够得到20万元,奖励力度低于南京市。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情况来看,因苏州市激励力度有限,苏州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后备企业招商困难,本地企业出现省域范围的流失。例如,苏州当前保持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深圳市就出台了针对临床新药三期1 000万、2 000万、3 000万元的奖励政策,超过苏州市奖励的数十倍,这也对医药企业产业化选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导致苏州制药类高新企业数量增速显著放缓。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确实使部分企业产生了政策迎合式研发投入行为[2]。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稽查力度与优惠力度出现新变化。根据2016年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新规来看,财税制度成为申报评测的重要指标,对于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监管力度逐渐加强,快报与年报成为必要条件,同步实施纠察机制,将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研发费用与专项审计保持一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申报手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认知增加、稽查力度增加,而税收优惠力度缩减。同时,新三板申报企业出现停滞及苏州拟上市企业增速逐渐放缓,这也影响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此外,2019年的《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小微企业标准得到放宽,年应纳税所得额从之前的50万元提升到100万元,减税幅度也得到提升,而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按照15%的税率增收企业所得税。苏州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积极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相对小微企业同比下降,这也让部分新企业做出新选择,特别是一些入库培育企业存在放弃行为。
3 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策
3.1 增加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
苏州应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应用生态链,将包括专利在内的科技成果优势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优势与现实生产力。苏州市应实施支持企业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发展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解决关键性技术、行业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联合本地高校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为初创型的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建立稳定支持与优选支持、事前与事后、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支持机制。通过科技保险、股权有偿资助、政策性银行、天使投资等支持,推动创投、证券、银行、保险等资本市场各类要素资源投向苏州市科技创新项目。
除了本地加大研发投入,面对知识产权数量不足的现实短板,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可建设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联合研发技术平台,加速新技术向新产能转化。因此,苏州地区应整合智慧资源,跨越行政区域的边界,带动更多主体参与创新,以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科技大学等作为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利用“临沪经济区”的优势,依托长三角区域共建完善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功能。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江苏建立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常熟)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太仓文化研究等机构和项目。
3.2 挖掘有申报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挖掘有申报潜力的本地企业特别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研发项目、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发费用的归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培育,形成科技型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培育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例如,相城区作为苏州本地科技实力偏弱的地区,在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后,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11家,增幅居苏州市第1位,排名跃居第3位,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太仓市。借鉴广州、深圳(简称广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践经验,苏州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中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申报及研发费用加急扣除等政策进行生动地展示与宣传,降低企业申报的管理成本。同时,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完成培育台账,实现事前专家指导到事后评审。面对广州、深圳地区加大力度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挑战,苏州应抓住“智造”新机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水平,同时在信用融资、人才引进、高转项目、加计扣除等方面予以精准高效的协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不仅能够提升科创企业服务能力、承接海外中概股回归,还能让投资者分享科创发展红利。苏州市应加紧布局科创板,加大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强化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3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广深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领跑全国主要得益于政府战略规划、科学引导和错位布局[3]。根据苏州市地方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等思想为指引,宏观布局、系统设计开放式创新驱动苏州企业发展的思路。例如,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利用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等途径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财、物等保障,出台一系列推动地方企业成长创新的政策制度,营造企业科学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从根本上推进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应从全局谋划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广深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维持稳定的增长并非偶然。广深在授权发明增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方面都是稳步提升的。当然苏州市保持的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是因为近十年来苏州市系统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果,尽管未来苏州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上面临一些瓶颈,但是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
2019年末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江苏省3个产业集群入选,其中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生物医药领域,且位居前列。苏州在“国外资本+市场+苏州生产”的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下,通过引进技术与资金,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技术、知识的外溢,这也成为苏州本地高新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这也导致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滞后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随着国际上制造业向本土回流,外向型资源的拉动力出现大衰退,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别国,这也导致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中关键技术开发,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互动循环,同时与省域范围的“江苏智造”,国家层面的“中国智造”形成联动,集中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建设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4 强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激励力度
苏州市为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应打出政策激励“组合拳”。一是出台扶持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顶格政策,对“三高”企业孵化给予奖励,以企业为孵化主体,鼓励企业进行再创业,用“真金白银”激励苏州本地“三高”企业孵化出更多具有创新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例如,“美亚柏科”“雷霆互动”“易联众”等企业已开始尝试这种内部孵化机制,相继成功孵化出了“服云”“淘金互动”“易惠”等高速增长的新公司。提供财政专项资金的同时设立高新区创新创业引导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推动市场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建立起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奖励政策体系,对新引进落户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高额奖励,每成功从区外引进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引荐单位或引荐人相应奖励,同步利用线上線下的多媒体、自媒体渠道宣传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和营商环境。三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前端支持政策。持续稳定的科技活动投入是保障企业转型升级、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4]。对于本地入库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科研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投入奖励等给予大力支持,提升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科创意向,鼓励本地企业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对接江苏省科技厅科创板培育库,实现上下联动培育,推介优质高新技术企业与上市服务平台及机构进行对接。组织苏州市企业走近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资本市场,为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对接京沪深上市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与通道。此外,为了激励入库高新技术企业再申报,可为入库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奖励、人才政策、科研立项、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先支持与精准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增栩.我国主要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效比较分析[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9,3(3):22-28.
[2]韩凤芹,陈亚平.选择性税收激励、迎合式研发投入与研发绩效[J].科学学研究,2020,38(9):1621-1629.
[3]魏晶.深圳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特区经济,2019(1):90-92.
[4]范小秋,杨莹,瞿肖怡.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