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护士站噪音水平现状调查与干预对策

2021-07-28 01:36高艳琴张桂兰陈兰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病区噪音来源

高艳琴 张桂兰 陈兰珍

噪音是指使人体感觉不适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随着医疗水平迅速发展,自1960年起,世界范围内的医院噪声水平每年平均增长0.38 dB(昼)和0.42 dB(夜),医院噪声水平持续性升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1]。病房噪声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危害不可忽视。噪音引起的应激会使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跳过速、耳鸣、头痛、食欲不振等生理上的不良影响[2]。此外,噪声也会给医护人员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抑郁、强迫、恐怖、焦虑、偏执以及敌对等[3-4]。而护士站是病区的中心,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以及一些工勤人员等常因各种工作需要集聚,各住院病区护士站存在较严重的噪音污染。而护理人员需要保持相对的安静,保证心情情绪平稳、集中注意力确保工作质量。因此,本次研究通过现场监测及问卷调查对5个内科病区护士站噪音水平及来源进行分析,从护理工作者角度审视病区噪声问题,以期为降低医院噪声提供支持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8年1—6月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病房进行噪音监测,选取各科护理人员并结合病区监控进行噪音来源的调查。以采取降噪干预措施为时间划分点,干预前的3个月病房不做任何的噪音防护措施,干预后的3个月病房采取有针对性的降低噪音的措施。病房噪音管理的措施为:利用头脑风暴法,各病区分析出噪音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并落实。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回顾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医院噪声水平现状、噪声来源及降噪措施,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实地测量 选取病区护士站作为测量地点。距离执行医嘱电脑1 m处病区走廊侧作为监测点,监测高度为距地面1.2~1.5 m,在受室外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状态下测量,为定量分析医院噪声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1.2.3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病区护士站噪音来源、病区护士站工作相对繁忙时段及与噪音来源的关系。

1.2.4 测量工具 使用由广州市宏诚集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壁挂式噪音仪(型号为HT-835B),测量范围30~130 dB(A),精确度为±1.5 dB(A),频率加权选择“A”(“A”为人耳所感受到的噪音量),反应速率为“Fast”。

1.2.5 资料收集方法 统一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人员包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各病区护士长、课题开展期间在院的实习生及进修生。培训内容包括噪音监测仪器的使用、表格填写、数据收集注意事项等,对5个选定的内科病区护士站进行噪声监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实施前后病区护士站噪音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干预前后噪音对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两组之间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区环境噪音现状

病区护士站日间噪音较高时段集中在08:00~12:00,该时段医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班及查房,治疗操作集中,其中最高时段为10:00~11:00。之后治疗操作减少,噪音水平逐渐下降。14:00~16:00噪音水平逐渐上升至高峰,15:00~16:00进行交接班,16:00~17:00为家属探视时段,噪音水平处于高峰。夜间噪音较高时段集中在19:00~21:00,此时段各项治疗操作集中及进行交接班,之后治疗操作减少,噪音水平逐渐下降;05:00~06:00噪音水平上升,该时段为晨间护理,医护人员走动频繁,噪音水平处于高峰,见表1。

表1 病区噪音监测结果

2.2 病房环境主要噪声来源

通过病房监控结果及病房护士站噪音来源收集表发现,病房噪音主要来源包括各种医疗仪器发出的报警声、护理医疗治疗操作声、医务人员的说话声、电话铃声、探视声音和医护人员不适当的行为造成各种物品碰撞发出的声音。

2.3 干预前后噪音情况比较

干预前病区平均噪音量为(57.11±2.14)dB,干预后病区平均噪音量为(51.00±3.69)dB,在调整了区组因素(时间)后,干预措施对噪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t=3.202 8,P<0.05)。

3 讨论

3.1 病区噪声暴露现状

本研究表明,当前病区护士站噪声处于较高水平。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病房的平均噪音强度不超过35 dB,夜间最大值不超过40 dB[5]。但本次研究发现,病房的平均声音强度始终超过50 dB,仪器设备声、医护人员交谈声、家属探视交谈声均为主要来源,与陈芬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7]。病区护士站是在科患者、陪护及医护人员相对长时间接触且噪声源相对混杂的地方,长时间的暴露其中易引起不舒适、烦躁的感觉[8]。本次研究也表明,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噪音。因此,医院管理者根据噪音集中分布时段及噪音来源的分析,制定并实施控制噪音的针对性措施。

3.2 加强病区噪声管理

(1)人员宣教。病区环境要求:安静,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降噪意识非常重要,严禁医护人员在护士站讨论与工作无关的事;医护人员本身加强自律,时刻保持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营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指导患者及家属在护士站保持安静,减少喧哗;责任护士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入出院宣教,减少人员在护士站聚集。有研究表明[9],对护理人员加强宣教,有助于减低护理噪音。因此,需提高护理人员对噪声的认知,建立规范的噪声控制制度,并将其纳入护士培训内容,指导护士带动患者及家属提高降噪意识,落实降噪措施,改善病区环境。

(2)环境管理。国外研究表明[10],噪音的主要来源在于探视者、病人及医护人员的谈话。国内研究进一步表明[11],“陪护人员说话声”是病房噪声中最主要的来源。因此,应做到:①安装启用门禁系统,使用密码或门卡出入病区,限制闲杂人员随意进出病区;②设立家属或陪护等待、谈话区域,并设置责任人管理,引导控制交谈声;③完善探视陪伴制度,最多一患一陪护,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量。④落实责任护士职责,做好分管病床病人的各类宣教、探视陪伴管理的督查与劝导。

(3)仪器管理。①在预算范围内尽量采购噪音小的设备,老旧设备尽早维修车轮及配置;②护士站大多比邻监护室,合理调节监护仪报警范围及音量,减少重复发生报警原因的次数,及时处理各仪器产生的报警声;③及时接听护士站电话,电话音量设置合理,降低来电声音;④夜间治疗护理相对安排集中进行,尽量避免使用打印机等产噪设备[12]。

(4)质量控制。①定期公布噪音监测值,分析噪音最高时段、来源及处理方式;②将噪音控制纳入科室管理,进行定期督查,建立检查登记本,发现问题进行持续整改。目前国内对于医院噪声的研究大多仅考虑到某方面的影响,未能结合多学科多方面进行研究,致使医院噪声污染问题不能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13]。因此,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制订各服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产噪机会,必要时联合多部门协助解决。

综上所述,当前病区护士站噪声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系统地加强对噪声源的干预管理,持续评估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及时进行反馈及措施调整,不断探索创新更为可行的噪声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降低病区护士站噪声水平。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应重视噪声对护士产生的不良影响,对重点时间段、区域及噪声源重点管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人员宣教,优化环境,降低噪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舒适的医疗护理环境。本研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限制,今后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研究范围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病区噪音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噪音,总是有噪音!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无法逃避的噪音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