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的批判性价值

2021-07-28 08:53史清俊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里弄行列式建筑群

史清俊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产生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近代殖民时期,它曾经是上海一半多人的生活场所,建国之后不再新建,改革开放后沦为与棚户区相提并论的“城市疮疤”。1990年代以来,由于破坏性的城市开发与建设,大量里弄建筑被拆除,成片的里弄街区越来越少(图1)。但在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城市形态研究室负责人塞尔日·萨拉特(Serge Salat)看来,“尽管事实上里弄这种形式经过改造可提供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现代形态不能提供的有示范意义的社交优势和环境优势,但如今里弄式城区几乎已不复存在。保护这种形态很可能是树立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和增强其吸引力的关键[1]。《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一书的作者李彦伯更是觉得上海里弄街区已“成为启发整个城市发展方向的独特事物”[2]。那么对于当下的中国城市设计而言,这种具有围合行列式形态特征的街区空间类型到底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地方呢?

图1 上海宝兴里所在区域和街区的空间信息

1 对传统空间文化的批判

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传统空间文化,由于世代相传的重复性可以使人们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进而获得心理上的认同与安全。历史空间作为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与标本,内在充满了意义。建筑与人类学专家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认为“我们不能设想对已经过往的一切一刀两断,也不能以为我们及我们的问题与历史经验毫不相干。技术可以进步,但建筑学不必盲从”[3]。格哈德·库德斯(Gerhard Curdes)觉得“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发展几代人或几百年以来不断自我更新的城市形态结构。在它的历史中包含着没有几百年也有几十年的当地的经验和方法,如果忽视这些经验,那将是一种草率的行为”[4]。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更是坦言:“类型的问题是重要的,它们一直就在建筑历史之中,而且一遇到城市问题就会出现”[5]。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正是试图通过批判自身的传统空间文化,继承与发展民族的、乡土的和地域的空间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1.1 对中国传统内向性空间文化的延续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以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延续了中国传统内向性的居住习惯(图2)。首先在街区层面,四周一圈开放式的建筑,明确地定义出街区的内与外,尽管周边的过街楼可以方便地使街区外部的人进入街区内部,但沿街建筑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街区内部环境的安静与安全,因为周边建筑不仅有效地遮挡了街道上的噪声,而且使人对街区内部产生领域感,很好地阻止了陌生人的闯入。其次在建筑层面,随着里弄住宅从三开间向两开间再向更普遍的单开间的演变,其庭院即天井在传统伦理和风俗上的意义逐渐丧失,而在现代功能和经济上的作用却日益突显。但无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庭院与里弄建筑中的天井在形态和使用上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为每个家庭和个人保留了一片自由而私密的外部空间,这个空间只与我、天、地有关,它使个体在无垠的宇宙和复杂的社会中能够获得一时心灵上的安稳与平静。它既是躲避外部世界的桃花源,也是再次出去勇敢面对外部世界的给养地。因此,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庭院的空间精神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具有永恒的价值。

图2 上海宝兴里所在区域的空间组织形式

1.2 对中国传统邻里生活方式的传承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传统乡村的邻里生活方式。首先,街区周边的建筑与村子周围的农田类似,都是区分内外的主要标志,明确了街区和村子的地理范围,成为内部人员形成领域感、归属感和就近交往的客观因素。其次,街区内部高密度的建筑群体迫使陌生人之间不得不相互面对,而低层的建筑高度又增加了家庭与家庭之间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碰面的可能性,住宅门口、支弄与主弄的交叉口、过街楼下的街区出入口都是人们不断熟悉其他人的空间节点(图3)。“在这里,一家有喜百家来贺,一家有灾百家支援。邻居间偶而摩擦口角,便会引来更多邻居的劝阻。在这里,常有老人热衷于弄内的公益活动,例如清洁卫生、互相照应、帮邻居照看小孩等。弄堂内这种邻里关系是非组织的、自然的,因而也更有人情味,更具有生活情趣”[6]。从社会成员构成的角度来看,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服务于现代城市社会,使用者主要是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异质性高。所以,里弄街区内部的邻里交往突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熟人交往的局限性,亲密而友好的邻里氛围既有助于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也有利于培养陌生人之间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促进个人与城市的发展。

1.3 对上海开埠前商业空间的优化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通过统一的规划设计优化了江南地区传统的商业性街道空间(图3)。首先,致密而均质的网格道路系统消除了道路之间的等级差异,使各条道路的交通容量相对均匀,从而有效的缓解了交通压力,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弹性,确保了人与物的顺畅流通。四通八达的道路提升了城市的开放度和便利性,有利于产生更多的临街店面和商业贸易活动的自由进行。联系紧密的方格网不仅使沿街建筑的区位条件趋于平等,而且使公共交通服务更加公平,有助于充分调动个体的社会活动和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社会交往和经济繁荣。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和沿街建筑的标准化设计与建设,有助于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和加快城市空间的开发速度。沿街店铺高两三层,共用山墙,紧密相连,一方面可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确保街道空间的亲切宜人。连续整齐的街道界面有利于营造出整洁优美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步行环境的便捷度和舒适度。另外沿街建筑功能布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既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可以使人们始终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图4)。

图3 弄堂里的邻里生活

图4 开埠前上海热闹的街市

2 对现代化的批判

“现代化(modernization)这一术语用于描述社会进程,其主要表现特征是技术进步与工业化,城市化与人口激增,官僚主义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日益强大,大众交流系统的迅疾扩展和民主化,以及日益扩张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虽然大多数人因现代化带来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结果而认同它的发展方式,但也必须看到它给更深层次的心理、道德、精神、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带来的现代性危机。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认为“在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好的艺术处处受到尊重,只是在我们这个数学的世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才成了纯技术的问题”[8]。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更是批评道:“我们时代的人,贪大求多,心目中只有生产上的数量才是迫切的目标,他们重视数量而不要质量。在物质能量、工业生产率,在发明、知识、人口等方面,都出现这种愚蠢的扩张和爆炸。随着这些活动的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加快,它们距离合乎人性原则的理想目标也越来越远了”[9]。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正是试图通过批判现代化的异化特性探寻具有人文关怀的空间形式。

2.1 对标准化地块划分的遵循与突破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遵循土地利用与开发的现代经济规律,尽量使产权地块的形状规则、尺度统一,方便土地的买卖、批租和开发。但也不否定现实的多元性与差异性,而是尽力突破标准化的技术思维去适应现实的复杂需求。沿街地块的进深往往由于街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满足不同的商业贸易活动对空间的需求。街区转角的地块划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地块的面积有大有小,形状各异,有扇形、梯形、矩形等。另外,街区内部行列式的地块序列并不单调、刻板、僵化,地块在联排式端头和狭小、特殊的地方会为了顺应地形和充分地利用有限而昂贵的土地发生变化(图5)。这种地块划分方式对空间秩序的要求很高,因为在密集的空间环境中由不合理的设计和使用所造成的元素之间的干扰是不能通过扩大间距来减轻的。

图5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的地块划分

2.2 对高密度开发的追求与控制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是用来逐利的商品,追求高密度的空间开发,建筑密度一般在50%左右,有的开发商为了谋取暴利甚至建造了建筑密度高达70%~80%的里弄住宅[10](图6)。但出于防火、通风、卫生等基本生存条件的考虑,工部局后来不断组织建筑师、工程师、卫生官、火政处长、地产业主委员会等讨论租界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定了《华式建筑章程》、《中式建筑规则》、《新中式建筑规则》等建筑法规,以防止里弄住宅群的过度开发和畸形发展。例如1916年的《公共租界建筑规则》规定支弄宽七呎半,约合2.28m,总弄宽十呎,约合3.05m[11]。

图6 上海吉如里(拍摄于2009年)

2.3 对历史空间的破坏与更新

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是上海城市空间中经久的街区形式,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80年中与中国的近现代化与城市化过程同步,是城市的活体标本,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上海近40年的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不合理使用、过度使用、缺少维护等历史客观原因,大量里弄房屋老旧,设施不完善,拥挤杂乱,空间肌理零散、模糊,空间品质下降,旧有的生活方式与意义消失,实体空间与现代生活冲突,不少居民急切地盼望拆迁,里弄正在大量地减少。近年来,上海政府部门加强了对里弄历史空间的保护(图7),与此同时,市场也在自发地进行着绅士化、移民化、创意化和适老化的更新[12]。

图7 正在立面改造的上海中华里(拍摄于2017年)

结语

城市不反对新的空间创造,但根据本身有缺陷的或者未经验证的理论来建设城市,是极有可能会失败的,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建立在先例的牢固基础之上。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然无法避免时代的局限性,但其长久而充满活力的存在值得反思。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的价值不仅仅是关于人性化空间的营造方法,更重要的是其设计背后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介入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与问题意识。批判意味着理性的审视,上海围合行列式里弄建筑群对传统空间文化和现代化的批判,不是对它们的全盘否定或走向极端,而是寻求两者之间的融合。一方面,传承或吸收传统空间文化与现代化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改正传统空间文化中的不足和消除现代化中的异化,以便为城市带来有活力的秩序、公平与差异。

资料来源:

图1a:上海天地图历史影像;

图1b:91卫图;

图3a:http://www.virtualshanghai.net/;

图4a:(清代)吴友如绘.孙继林编.晚清社会风俗百图[M].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6: 67;

图4b:(清代)葛元煦.沪游杂记[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76;

图5:承载, 吴健熙选编.老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上册)[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67, 81, 101;

图6:视觉中国;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与拍摄。

猜你喜欢
里弄行列式建筑群
上海里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述评(1980—2021年)*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范德蒙德行列式在行列式计算中的应用
计算行列式的几种不同方法解析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多元与包容
三阶行列式计算的新方法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加项行列式的计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