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婷
摘 要:教育者要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和学习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素养;坚持多措并举,在日常教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家校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在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不仅学业优秀,更要身心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笔者长期担任小学班主任,在一线具体工作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特对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幸福和谐、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具体工作中,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秉持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到位。
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分类指导,提高对心理危机学生群体的辅导能力、干预能力和转介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具有自信向上、积极乐观、坚韧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自觉提高学习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素养
教师不仅要以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同时要以崇高的师德和良好的品格去激励、熏陶和引导学生,而崇高的师德和良好的品格则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学会宽容和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爱护自己,学会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不做情绪的俘虏。身为一名教师,只有充分地欣赏自己,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从而更好地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心理产生最佳的影响。其次,教师应主动自觉学习心理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小学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听取专家讲座、专业网站学习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主动地分析和解决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何有效地协助学生克服自卑、自怜、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正确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等。
除了教师在个人层面上采取各种措施,还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和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指导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自我疏解能力,建立对教师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
三、坚持多措并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有效实施
1.日常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学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在班级日常教学中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为班级民主和谐的环境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在小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绝对领导者角色,尊重和理解小学生的想法与情感,让他们能够和老师畅所欲言。其次要充分融入人文精神,尊重小学生爱表现却又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2.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时刻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一是可以成立班级心理辅导团体,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班风;三是可以定期开展班级心理主题活动,如故事分享会、心理图画会等,积极营造温馨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
3.家校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一是利用家长会与家长进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二是通过家委会这座桥梁,给家长提供更多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用自己的行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热情,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变革,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的全面发展都需要健康的心理来做支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为此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瑞琨,曹海燕.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32.
[2]徐文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大眾(科学教育),201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