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平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许多年的变迁,逐步走向成熟,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日趋完善,但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小组合作学习逐渐程式化、功利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它能够引领一节数学课向更加高效、更加实用的方面发展,也是一堂优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实时而高效地上好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小组合作学习功不可没。但是就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众多,笔者多年身处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到许多的突出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的误区
许多教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有偏差,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讨论、说出结果,然后教师评价这么简单,里面蕴含着很多的细节处理环节。首先分组不是简单将临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教者一定要先根据学生人数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情况,确定合适的小组数,再根据小组数先确定小组长,再确定组员,这样小组就分好了。接下来就是分工合作的问题,每个小组的每一个人都要有任务,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每一名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和任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把任务分配到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都有事情干,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干。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展示给观众看而设置的一个表演性环节,如果只是为了弥补公开课或示范课必须有的环节,完全可以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再者,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是每一节课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内容时,有一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结果闹腾了一节课时间,学生才明白了倒数的意义和怎样去求一个数的倒数,费时费力,好多学生早就会了,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听了这节课感觉可以完全不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一般的探讨式学习方法已经足够了,这样学生掌握的速度比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更加快。因此笔者觉得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所鉴别,要恰到好处,不能每一节课都去用。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节课的全部,它只是突破难点、激活重点的铺路石,需要铺路石的时候就一定要去大胆地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完全不要去用,否则只会影响效果。对于一些几何类的探究题,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學会舍弃。
二、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中的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精华部分,它所蕴含的意义深远,要详实地去理解它的含义,进而灵活多样地去运用它。在每一节课当中,笔者觉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本节课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哪些,怎么样去开展,按照怎样的次序去开展,开展到怎样的程度就算圆满完成任务,在每一个环节中所用的时间都要进行精细的划分,还要预设问题的生成以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即时性问题等。例如,有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名师去教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时,他一共设置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讨论圆柱体积的公式是依靠什么得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动手拼装;第三个问题就是讨论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之间的等量关系;第四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第五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合作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而且他预设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分钟,第二个问题是三分钟,第三个问题用时一分钟,第四个问题用时一点五分钟,第五个问题用时一分钟。总共用时七点五分钟,预设的时间是九分钟左右。在本节课当中,教者游刃有余,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学习时间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整节课轻松自然,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路和目标前进。
总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一定要从细处着手,大处着眼,充分预设问题及顺序,按照所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因人而异布置相应的任务,难易适中,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最后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教者来说,既是做到了物尽其才,更重要的是也显得比较轻松。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2]沈湘秦.自主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