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奎
摘 要:伴随着教学改革思想的深入落实,使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逐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主动尝试新鲜方法,意图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步骤下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践行新鲜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步在高考中显现出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仅采用让学生完成大量习题的方法,意图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相关经验。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降低了数学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调查结果显示数学课堂呈现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学生难以形成学习积极性,与教师配合完成数学知识探索的意识较差。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使数学课堂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迎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效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乏味性。因此,为培养学生形成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本质,同时在教学情境中指引学生主动完成学习,让其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有关“集合”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为促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内涵,同时理解并集、空集、交集等相应基础知识的概念,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集合中的不同元素,借此教学上述知识点。学生演绎元素,配合教师介绍数学知识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指引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索,主动分享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会推动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
二、融合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方法融入高中数学课堂会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凭借理论知识讲解相应概念、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的问题。教师在相应知识的介绍中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信息技术的图片、视频方法,会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理解知识,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索,推动学生找寻到数学学习的最佳方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例如,在有关“空间几何体的立体结构”知识教学中,教师为保障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拥有“透视眼”,理解立体几何图形的不同面、不同结构,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循序渐进地学习。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随后借助视频方式将立体图形展开让学生进行观察。以立体图形的展开和粘贴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到立体图形的不同面。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透明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对视频内容的观察,辅助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源自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内教师可以基于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问题,推动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探究热情和学习信心。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
例如,在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教学中,课堂内教师可以融合生活中抽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完成有关概率知识的学习。抽奖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同时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并不陌生。教师让学生思考中奖的概率,让学生回忆:你在生活中中奖的次数多吗?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下,教师完成概率知识讲解,完成随机事件概率的进一步介绍,学生会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堂内形成数学素养。随后,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制作抽奖环节,设置不同的中奖率,以此在探索实践下让学生善于使用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尝试新鲜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成果的显现,会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完成相关知识的讨论,其整体思维意识会得到指引和塑造。
参考文献:
杨孝斌,吕传汉,吴万辉,等.指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实践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21,39(3):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