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斌
摘 要: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教育资源融入农村小学课堂。微课因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等,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优势,为学生展现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到有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微课;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广大农村小学注入无限生机。因小学生欠缺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认知处于形象认知期,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始终不尽如人意。微课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以微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打开一扇充满学趣的天窗。
一、借助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课堂专注程度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全身心投入,借助外部环境不断刺激,使原本被动的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毫无兴趣,尤其对“兔子触株”“因释其耒而守株”等句式,更是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视听盛宴理解课文内容。授课之前,教师需在网络资源中寻找有关《守株待兔》的动画故事视频,围绕该动画视频编写教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控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限制。授课期间,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懂得该篇课文的大致意思,随后为大家展示《守株待兔》的微课视频。待微课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再次提问:“谁知道小兔子是怎么死的?”“农民为什么放下农具守在树桩边?”,该种教学形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检验学生的微课视频观看效果,使其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思考,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二、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想拥有学习动力,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活动感到有趣,随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具备抽象思维,就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借助色彩鲜艳、直观形象的事物,为学生展现内容充实的语文课堂。微课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语文教学材料,无论是色彩艳丽的图片还是趣味盎然的视频动画,都能为学生营造欢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快乐学习中迸发思维火花,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中的图片展示功能,为学生展示有关小兴安岭树木的图片,使其在观看图片过程中更加准确地理解“数不清”“几百里”等词语的含义。为了凸显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师应为学生播放嫩绿柳枝发芽、冰雪融化等图片,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使学生产生对小兴安岭的向往,想要看一看白雪皑皑的“童话森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寻找有关蘑菇、木耳、榛子等物产图片,让学生借助这些图片更加精准地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这种课文理解与微课图片相穿插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刻板印象,点燃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探究兴趣。
三、借助微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因语言精练概括,且具有一定的跳跃性,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诗词意境,借助辅助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在认知探究中培养其文学想象力[1]。例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这首古诗的画面,并配上婉转悠扬的乐曲,让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想象自己坐在湖边所看到的美丽景象,了解“西子湖”的由来。教师问道:“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晴方好‘雨亦奇这两个词语的呢?”“能否对‘晴方好‘雨亦奇或者三个字展开想象?”随后教师再次播放该首古诗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晴方好‘雨亦奇这两个短句的理解,并在写作练习本上对‘晴方好‘雨亦奇进行扩写,提高学生的文学想象能力。可见,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农村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又是构建高效农村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措施。教师应充分发挥微课在语文学科中的引导、启发作用,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微课应用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还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思考,切实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有趣,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农村教育改革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吴小玲.微課运用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1):70-71.
注:本文系2020年度庆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微课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效果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QYLX(20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