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倩航
摘 要: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加强感知促进思维能力;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创新观念。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思维方法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反映,是借助于思想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是思维教学。特别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政时期,就更突出地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教给学生的同时,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据此,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教学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人的思维过程通常是由问题引起的,小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感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中。
如笔者在教“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来吸引学生,用小黑板出示“6,60,600”,这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三个数连起来?学生开始动脑筋思考,通过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后,有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到6元=60角=6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6分米=60厘米=600毫米。”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此时,笔者又提出“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起来,连平时不肯动脑筋的学生也互相议论开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6元=6.0元=6.00元;6米=6.0米=6.00米;6分米=6.0分米=6.00分米。”学生回答后,笔者顺势引出:“像6,6.0,6.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为弄清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设下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是其思维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数学题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主要的是在解题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习惯。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典型的例子,启发学生从哪里入手分析,指导学生怎样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思维能力。
如教“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长216千米的公路,前7天修了126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通过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引导学生从所求的问题出发,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在学生对分析、综合两个基本的思维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假设、对应、转化、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感知促进思维能力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关键是要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在教导中还要给学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生才有可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概念教学”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操作,形象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计算数学”让学生动脑思考,注意在研究算理的过程熟悉算法,在应用算法计算时,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在“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借助学具或线段图,亲自动手操作,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并逐步把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算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能力的渐进发展。
几何概念的形成尤其需要从感性入手。如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为了深刻理解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各自拿出火柴盒、肥皂、方木块等长方体模型,让学生看看,摸摸,闭上眼睛想想,通过观察、讨论、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是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的形状,哪些面的大小相等,哪些棱的长度相等。为了加强对长方体的认识,再利用电教手段进一步展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以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长方体的特征在头脑里得到全面反映,从而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为了从意义上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注意充分利用教具、导具让学生分组观察、比较、讨论,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后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再在外面糊上一层纸,让学生在取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认识。这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能力,同时,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创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融会贯通、深化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如:“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全书3/4,还剩下40页,剩下的还要看几天?”一般解法:40÷[40÷(1-3/4)×3/4÷5];归一解法:1÷(3/4÷5)-5;倍比解法:5×[(1-3/4)÷3/4];工程解法:(1-3/4)÷(3/4÷5);简捷解法:5÷3/4-5。通过以上的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则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解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朝着一个方向走:问题让学生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求知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以“旧”探“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与它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就构成了新、舊知识的架构,新的知识是旧有知识的延续,旧知识正是通向新知识的阶梯。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该学习内容已经有1至8的乘法口诀编写的基础。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用已学过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去编写9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表现积极,有的说:“在10至90里,每一个整十都有一句口诀。”有的说:“9×2=18里,积的十位数比乘数2少1。”这时有的学生不甘示弱地说:“我也发现9×3=27,积27的十位数2比乘数3少1。”这时,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这时,有个学生大胆地站在笔者面前,说:“老师,我有个重大发现。”这节课,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规律,探索到知识的奥秘,让学生饱尝获得知识的自豪感,激发求取知识的欲望,这也为学生学会学习作好铺垫。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