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路径探索

2021-07-27 18:37洪方雯
新媒体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文化

洪方雯

关键词 媒体融合;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105-03

《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是2021年河南卫视一档元宵节特别节目,区别于传统电视晚会形式,采用该年河南春晚“出圈”节目《唐宫夜宴》的表演者——“唐宫小姐姐”作为串场嘉宾,实景拍摄河南博物院、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广播电视台8号演播厅、洛阳明堂、开封清明上河园、登封观星台等六地,通过融媒体技术充分挖掘展现河南地方特色文化,突破传统电视晚会类节目的固有圈层,打造别具特色的元宵晚会,延续年味文化盛宴。

1 模式新颖:文化融合拓展受众范围

1.1 故事化叙事:实现情景延续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对人们传统的记忆策略带来冲击。在信息冗余的时代,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触碰往往来自于大众媒介的传播塑造和新闻框架的建构。以往传统电视晚会类节目通常故事化较弱、思维性不强,很难赢得节目收视率。

2021年河南卫视元宵晚会在主题上创新突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巧妙地运用“博物院奇妙夜”的剧情,丰富内容叙事结构,实现故事化表达。节目内容从日常的博物院展开,并且人物转场、流程推进等设计两条故事线。

一条故事线邀请“唐宫小姐姐”进行戏剧化表演,既满足观众对于表演者的期待,又充分延续了春节的文化气氛。另一条故事线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讲述“唐宫小姐姐”游览文物时的所见所闻,再现中原文化,并代入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拉近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进一步引起观众的兴趣。

其中,配合节目剧情和观众需求,博物院保安以“扫地僧”的形象出现,当其吹响贾湖骨笛的仿制品后,“唐宫小姐姐”原型——唐俑就“复活”了,以此开启游览博物院的奇妙场景。凭借“唐宫小姐姐”和博物院保安诙谐幽默的互动,带领观众通过游览博物院文物发现其蕴含的文化故事,这样的节目创意在国内自制晚会中可谓首开先河,在增强了晚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的独特文化魅力,承担起了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责任。

在节目中穿插对应的历史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又辅以文物之间的“对话”,形成了互文。通过流行语态和传统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以此突出博物院文物与中原文化和中华儿女的渊源关系,使得2021年河南卫视元宵特别节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电视晚会类主题创造性转化,区别于以往过多强调节日气氛的纯粹娱乐理念,转为紧扣百姓需求讲好黄河故事,实现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新兴话语跨媒体共生,以此来扩大电视文艺的传播效果。

1.2 沉浸式体验:唤醒身份认同

尼克·库尔德里指出,“媒介仪式”应重视“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行为”[1]。《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通过营造想象空间,从优化现场空间布局、人体流动表演,运用虚拟场景和3D裸眼等技术手段入手,突破电视文艺传播的代际化阻碍。

不同于早期电视晚会类节目以单一演播厅呈现,晚会在节目形式上构建了立体多元的多维空间。第一个维度是河南博物院外的历史取景地。以穿越的时空、次元交汇地点为主要时间轴,摄像师以航拍等方式,将历史遗存、文化景观与歌舞、豫剧、武术等艺术表演形式结合起来,让观众对河南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详细了解,达到传播文化的功能。第二个维度是河南博物院。面对现代化的博物院,通过“唐宫小姐姐”作为衔接点,串联起对第一次现场情景的见闻,实现以博物院为代表的空间感和以馆藏文物为代表的岁月感纵深发展,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口味和参与式体验。第三个维度是演播厅舞台。通过舞美设计和融媒体技术将人与场景、场景与历史、历史与人的各种关系变化,节目中实景式拍摄则由节目嘉宾进行独立演绎历史传奇故事,从而带动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实现了电视晚会内容与形式的新尝试。

晚会节目通过三维立体打造全沉浸式晚会效果,在呈现文化发生地的同时,真实反映了中原大地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以多模态交互技术发展实现情感连接、文化传播的符号化表达,让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有直接“触碰”中国历史的体验感,进而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实现电视文艺从情感到精神的升华和大众传媒的思想传播、价值引导功能。其中,演员的服饰、道具均是严格遵循史料,最大限度还原而成,并且表演过程中注重对于历史细节的场景再现,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产生一种代入感[2]。

1.3 互动化参与:增强“使用与满足”

“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①2021年河南卫视元宵特别节目导演组——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充分利用大小屏互动,借助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并機直播,实现融合传播深度互动,既可扩大晚会内容的触及范围,又可减少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自身单向传播的缺陷,实现用户个人的整合需要,满足其价值提升。

1)借用融媒体技术,主动发起够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创意活动。节目前期时,河南卫视在微博等平台开启“唐宫小姐姐为你点亮心愿灯”活动,通过收集留言区具体心愿,将其以技术手段制作入节目中设置的“元宵灯会”祈福环节。以近距离的互动接触、开放共享的平台加深受众的参与感,更加有助于用户对于传统中原文化进一步的认识,利用传统线下仪式活动增强线上仪式活动的效果。

2)2021河南春晚成功“出圈”后,导演组则根据受众需求临时进行元宵晚会调整,整理前馈中正向传播、误差反向传播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打造2021元宵节特别节目,满足受众自我确认的需求,实现自我满足,对节目组而言也收获了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3]。

3)2021河南卫视元宵节特别节目于2021年2月25日首发后,经网民在各社交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形成线上、线下双向的交流,并通过主动了解节目创作、挖掘文物故事等内容,以此满足自我兴趣需求。由此看来,电视晚会类节目通过塑造系列典型形象,引起用户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这种仪式的参与,可较大范围内提供文化普及平台,为传统电视文艺晚会走出“停滞”带来新的活力。

2 语态延伸:创新传播回应时代需求

2.1 精神内核:讲好中国故事

自电视艺术诞生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电视晚会类节目作为民族情感表达的载体与集合,一定程度上是传递主流价值观、彰显大国风范的重要体现。

1)内容方面,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才是优质作品创作的基础。电视文艺要立足人民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进行深度挖掘与引申,编排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节目,平衡传统文化节目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关系,做到思想内核和表达方式的统一。要着眼于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发挥不同文化思维的优势与长处,开拓文化类节目的价值,推动人文精神与情感动向纵深发展。既保持媒体的功能定位,又放大了晚会节目在传播中的文化属性。与此同时,随着电视文艺审美提高,还能够推动我国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

2)形式方面,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让传统文化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就要在批量复制中平衡好晚会节目的娱乐性与教育性。在舞美设计、流程推进等方面有所突破,并较好将传统艺术和文化知识融合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现代性的转化,有利于广大观众了解和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艺术风格,进而使得节目的创作能够产生共鸣。随着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越来越清晰,形塑文化展演,以此来催生对身份的认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

3)表达方面,注重年轻化表达技巧的运用。如节目中,“唐宫小姐姐”对话文物“你能带我们飞吗”,文物——莲鹤方壶上面的鹤说“好吧,走起”,显出几分俏皮。电视文艺中适度运用新潮的话语表达,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接受心理。

2.2 科技加持:创新传播路径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提出媒介“场景”概念,研究媒介营造的“在场感”对人的行为及心理产生的影响[4]。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发生裂变式发展,电视晚会类节目对舞台的场景要求逐步增加。尤其对于传统文化节目,如何重构历史时空、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是建构与传播对象情感联结的重要要求之一。

1)多样态产品丰富受众观感。以《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为例,通过“5G+AR”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并且叠加诸多历史文物的影像,再现“大唐盛世”。纵观近年来的晚会设置,通过设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沉浸式角色体验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结合形成独具后现代性的沉浸式表演,利用“多媒体+戏剧语言”帮助用户完成从传统文化的关注者,到追随者最后到创新者的转换,使个体的情感表达与民族国家情感相互连接。

随着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电视晚会类节目还可借助LED开合车台、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5.1环绕声源双耳环绕渲染技术等先进设备和手段满足多元需求,通过调动人体各感官的状态,实现信息环境的互动,以延展空间、时间等维度,全面提升观众收看直播的视听体验。

2)短视频覆盖移动端和年轻用户。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融媒体呈现晚会短视频精品,制作适用朋友圈社交传播的竖屏视频,充分运用视听符号加强人际传播,满足人内传播关于信息获取的需要;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网络平台向受众广泛宣传,运用科技手段深度对接博物馆(院)与人民群众文化诉求和情感表达。

3)海量数据实现精准定位推送。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将用户画像精准化,通过智能拆条精确满足用户对演员、舞美、历史背景等节目花絮的不同期待,以差异化的信息传播,引导多元评论。

此外,后期可通过数据平台对具体节目、片段进行精细化分析并计算各节目总收看人数等内容,对后续同主题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制作和未来提升实现针对性准备。

2.3 互动参与:增加用户黏性

1)传播者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回应社会关切。一方面,媒体将节目制作的最新信息实时更新给用户,积极回应用户关切;另一方面,传播者通过社交平台将与节目内容关联的文化背景、地域特点作为补充传递给用户,充实节目文化内涵,实现对节目内容的进一步挖掘与二次传播。

同时,电视文艺类节目传播除了主要媒体发布视频外,还可通过邀请“网红”直播等方式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播中,采用“PGC+UGC”的生产模式,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媒介平台形成舆论气候,深度探讨公共议题,凝聚根植优秀传统、综合协调发展的社会共识。

2)水平媒体和垂直媒体交叉融合,积极引导受传者从被动转向主动。通过轮播、推送等多种方式,使得用户从电视或互联网等媒介观看完整晚会内容后,回到短视频平台再次从新的角度去感受和分享节目内容,以人际传播突破被动信息接收者对仪式化场景的刻板印象。通过结合新媒体技术等象征符元素,创新节目信息的表达,使得传受双方实现“话语”编码-译码的路径交往。

这种方式在增加节目收视率和点击量的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原来节目受众的用户黏性,开发了新的用户群体,形成立体报道传播形态。

3)结合家国情怀进行正向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用户文化记忆。运用平民化视角,可将关联性较强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后续IP形象、文创产品制作之中,实现品牌化营销。通过诠释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稳固公众议程所设置的社会功能,强调和重申了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晚会类节目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面临同质化严重带来的受众分散化、阅读碎片化的新传播环境。2021河南卫视《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用新形式、新媒体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文艺兼具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不仅要敢于创新节目形态,注重节目框架的设计,还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电视媒介传播有机结合,搭建全媒体传播渠道,让电视文艺晚会在新语境下得以更好延伸运用。

注释

①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范海潮,刘潇蔚.新界域:纯网综艺媒介仪式的构建:以《火星情报局》为例[J].现代视听,2017(2):15-19.

[2]廖声武,郑永涛.文博类综艺节目创新路径及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2):109-111.

[3]罗程洁.“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以《明星大侦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9):12,122.

[4]李哲.媒介场景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世界,2012(5):225.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传统文化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