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娟,李冰,李琳,昝胜杰,苏爽,陈智毅,张霞
(1.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10)
食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脂肪的密度高且饱腹感弱容易导致过度摄入,这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脂肪摄入之后,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在高摄入的趋势下,有效地调控脂肪的消化性能是降低其体内吸收的有效途径[2-4]。而脂肪的物理状态及晶体结构与其消化性能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明晰脂肪晶体的胃肠消化特性,对健康脂肪制品的生产进行指导,本论文首先构建具有不同的脂肪结晶结构的乳液体系。
乳液体系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体系,许多高脂食品(冰淇淋、人造奶油、黄油、巧克力等)都是以结晶乳液的形成存在的,结晶乳液中的脂肪晶体三维网络结构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口感、机械特性(质地、硬度和铺展性等)、外观和营养特性等[2,5,6]。脂肪晶体网络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AG)中脂肪酸的链长、饱和程度及脂肪酸在TAG中的位置分布都会影响脂肪结晶。除TAG的本身因素影响以外,加工条件(冷却速率、剪切速率)、贮藏条件(贮藏温度及时间)也会影响脂肪晶体网络的形成及特性(SFC、脂肪晶体尺寸、晶型和位置分布)[2,5,7,8]。快速冷却有利于形成α晶体和大量的小的晶体,而较慢速冷却促进β’和β晶型的形成和少量的较大晶体,贮藏阶段(温度和时间)会影响晶体的成核及生长过程,将决定晶体的最终尺寸[2,5,7,8]。
在我国,棕榈油消费量每年约为600万t,占市场总量的20%。棕榈硬脂是以棕榈油为原料进一步分提制备出的,进口量占棕榈油总量的20%[8],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制备人造奶油、起酥油和糖果专用油脂等[9]。棕榈硬脂熔点一般为44 ℃~56 ℃,常温下呈现半固体状。因此,本论文选择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高熔点棕榈硬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贮藏模式下脂肪结晶乳液的结晶行为及宏观性能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脂肪结晶结构调控消化行为奠定基础。
棕榈硬脂(熔点50 ℃、碘值30.48 g I/100 g油、酸价0.39 mg KOH/g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0.65 mmol/kg),食品级,购于益海嘉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酪蛋白酸钠,分析纯,购于Sigma-Aldrich(上海)公司;去离子水,分析纯,购于广州丛源仪器有限公司。
BS224S电子分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Q-100低温恒温水浴循环器,中国宁波新芝仪器厂;Smartlab X-射线衍射仪,日本Rigaku公司;MS-H-Pro+磁力搅拌器,中国DragonLab公司;T18高速剪切乳化机套装,德国IKA公司;VCX500超声细胞破碎仪,美国SONICS公司;mq-one固体脂肪分析仪,德国Bruker公司;DHR-2流变仪,美国TA公司;DSC 8000差示扫描量热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
1.3.1 结晶乳液的制备
乳液由(30 wt.%)油相和(70 wt.%)连续相组成,乳液总量为100 g。其中,连续相为酪蛋白酸钠溶液,油相为采用棕榈硬脂。酪蛋白钠与蒸馏水在60 ℃恒温磁力搅拌至少2 h,乳化剂浓度为1 wt.%(以最终乳液总重计)。在制备乳液前,棕榈硬脂在80 ℃加热30 min,消除结晶记忆,水相与油相混合后在60 ℃恒温30 min,用高速剪切乳化机套装在13000 r/min均质2 min,用超声细胞破碎仪在200 W功率超声30 s(工作10 s间隔10 s),最后将制备好的乳液取20 mL分装在血清瓶中。两种贮藏模式,恒温贮藏:在4 ℃、25 ℃、37 ℃中,分别贮藏6 h,分别标记为恒温(4 ℃)、恒温(25 ℃)、恒温(37 ℃);温度波动贮藏:先在37 ℃贮藏1 h,然后转移至4 ℃分别贮藏6 h,标记为温度波动(37 ℃~4 ℃)。贮藏之后用于乳液的各项性质分析。
1.3.2 热性质测定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测定纯油和结晶乳液的熔化结晶曲线,纯油的贮藏方式与乳液保持一致(参考1.3.1)。称取6 mg纯油或20 mg乳液样品置于高压盘中,为了保持与贮藏最终温度一致,样品分别在4 ℃、25 ℃和37 ℃平衡2 min,之后以5 ℃/min加热到80 ℃获得纯油和乳液的熔化曲线,并根据DSC软件计算焓值。
1.3.3 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采用固体脂肪分析仪测定纯油的固体脂肪含量。将纯油在80 ℃融化30 min,消除结晶记忆,之后取3 g加入核磁管中。纯油的贮藏方式与乳液保持一致(参考1.3.1)。SFC的测定参考AOCS Cd 16b-93[10]。测定之前,仪器采用三种标准SFC(0%、31.3%、74.6%)进行连续校准。然后,将玻璃核磁管放入p-NMR分析仪中,读取SFC值。每个样品重复测定三次,取平均值。乳液的固体脂肪含量(SFCemulsion)的测定根据以下方程:
其中,ΔHm-emulsion和ΔHm-bulk分别代表乳液和纯油熔化峰的焓值[11];SFCfat是指纯油的固脂含量。
1.3.4 X射线衍射(XRD)测定
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乳液中脂肪晶体的同质多晶现象,并根据峰面积计算相对含量。使用具有Ni过滤器的Cu-KR辐射(电压40 kV;电流40 mA),分别在4 ℃、25 ℃、37 ℃下以2.0 °/min从5至30 °(2θ)扫描样品。另外,β和β’晶体的相对含量(%)使用以下方程计算[12]:
其中,Aβ和Aβ′分别是β和β’晶型的峰面积。
1.3.5 乳液乳析指数的测定
取8 mL乳液加入10 mL透明试管中,分别在4 ℃、25 ℃、37 ℃贮藏6 h,以及先在37 ℃贮藏1 h,再放置4 ℃分别贮藏6 h。贮藏后分别测定乳液总高度H0及乳清液高度H,乳液的乳析指数(creaming index,CI)的计算如下:
1.3.6 晶体形态观察分析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乳液(光学模式)及晶体(偏光模式)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在室温下,取适量样品置于载玻片上,用镊子将盖玻片盖在样品上并避免气泡的产生,使用连接Canon数码相机的偏光显微镜观察乳液及晶体的微观形态,并拍照片记录,放大倍数为500。
1.3.7 乳液表观粘度的测定
采用流变仪对乳液的表观粘度进行测定,采用不锈钢平行板(直径为40 mm)和稳态剪切实验模式,测量温度与最终贮藏温度保持一致,样品台分别提前预热至4 ℃、25 ℃、37 ℃。量取2 mL样品置于流变仪的高台上,剪切速率由0.01 s-1升至100 s-1。
实验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使用SPSS软件Duncan’s进行方差分析,p<0.05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SFC值是判断脂肪产品物理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固体脂肪晶体的含量[13]。SFC值与脂肪晶体性质、预热过程及结晶速率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SFC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种脂肪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SFC值[14]。为了测定结晶乳液的SFC值,首先对经过恒温(分别在4 ℃、25 ℃、37 ℃贮藏6 h)及温度波动(先在37 ℃贮藏1 h,然后分别在4 ℃贮藏6 h)贮藏后的纯油和脂肪结晶O/W乳液的基本热性质(焓值)进行测定,其结果见图1和表1。
表1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纯油和脂肪结晶O/W乳液的焓值和SFCTable 1 Enthalpy (ΔHm) and SFC of crystalline emulsions and bulk fats after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 (37 ℃ then 4 ℃)
图1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6 h的纯油和脂肪结晶O/W乳液的熔化曲线Fig.1 Melting profile of crystalline O/W emulsions and bulk after 6 h of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 (37 ℃ then 4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研究纯油体系和乳液体系中脂肪相变热力学的常见的方法,油脂的物理状态变化(熔化、结晶等)或晶型转变都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吸热)或释放(放热),根据计算峰面积可以得到焓值[8]。纯油和脂肪结晶乳液的DSC的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经过恒温(分别在4 ℃、25 ℃、37 ℃贮藏6 h)和温度波动(先在37 ℃贮藏1 h,然后在4 ℃贮藏6 h)贮藏后的纯油的熔化曲线略有不同。其中,在恒温(4 ℃和25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纯油具有两个熔化峰,而恒温(37 ℃)贮藏的纯油只有一个熔化峰,这是由于不同晶型的脂肪晶体(β’和β)呈现出不同的熔化峰,且β’晶型的熔点低于β晶型[15]。对于脂肪结晶O/W乳液而言,所有样品只含有一个熔化峰,且峰宽小于纯油体系,这可能是由于在乳液和纯油体系中成核机理的不同(乳液中的均相成核与纯油中的异相成核)[16,17]。
表1 表明了纯油与结晶乳液的SFC值,由表1可知,对于恒温贮藏模式而言,纯油和乳液的SFC值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其中,恒温(4 ℃)贮藏的纯油和乳液的SFC值分别为74.42%和28.31%。在相同的贮藏温度下,纯油的SFC值高于乳液的SFC值,且贮藏温度低更易形成SFC高的脂肪结晶乳液[16,17]。而对于结晶乳液而言,恒温(4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乳液的SFC值类似(28%)(p>0.05),尽管贮藏起始温度(37 ℃和4 ℃)不同,但最终都在相同的温度(4 ℃)进行贮藏,也就是冷却速率不同,快速冷却易形成较高的SFC的脂肪结晶乳液,而缓慢冷却导致较低的SFC脂肪结晶乳液,随后的储藏温度和时间将决定晶体的最终尺寸[2,5,7,8],最后的SFC值类似。
X射线衍射用于提供脂肪晶型的基本信息,短间距(高角度衍射)用于确定晶型及含量[8]。经过恒温(分别在4 ℃、25 ℃、37 ℃贮藏6 h)及温度波动(先在37 ℃贮藏1 h,然后在4 ℃贮藏6 h)贮藏后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短间距图谱如2所示。由图2可知,样品在短间距值为5.18、4.59、4.58、4.54、4.46、4.33、4.31、4.22、4.21、4.19、3.89、3.88、3.87、3.83、3.76及3.64 Å处出现衍射峰。已有研究表明,β晶型在4.6 Å出现强衍射峰,β’晶型的特征峰是在4.2 Å和3.88 Å处左右出现的双衍射峰[15,18,19]。由图2可知,所有脂肪结晶O/W乳液同时存在β’和β晶型的特征峰,且在恒温(4 ℃)和温度波动(先37 ℃然后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中β’晶型的特征峰较明显,而在恒温(25 ℃和37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β晶型特征峰更明显。为了进一步量化经过贮藏后脂肪结晶O/W乳液的晶型含量的变化,采用peakfit软件对其进行拟合处理,β和β’晶型的含量如表2所示。
图2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结晶O/W乳液的XRD曲线Fig.2 XRD spectra of crystalline O/W emulsions after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 (37 ℃ then 4 ℃)
由表2可知,对于恒温贮藏的脂肪结晶乳液,β晶型含量依次按恒温(37 ℃)、恒温(25 ℃)、恒温(4 ℃)依次显著降低(p<0.05),且在恒温(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中只含有少量的β晶型(2.32%)。同时,温度波动(先37 ℃然后4 ℃)贮藏的乳液的β晶型含量显著高于恒温(4 ℃)贮藏乳液的β晶型含量(p<0.05)。这是由于在高温贮藏时,β’晶型更易转变成更稳定的β晶型所致,样品中低熔点的TAG晶体融化,高熔点的TAG容易聚集形成更大更多的β晶型。
表2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晶体含量Table 2 Crystal content of casein sodium salt-stabilized emulsions after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 (37 ℃ then 4 ℃)
采用偏光显微镜(自然光及偏光模式)对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6 h的乳液及晶体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如图3。乳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油-水界面具有较高的界面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乳液去稳定现象[20]。从图3可知,在光学模式下观察发现,结晶O/W乳液脂滴之间由于范德华力的吸引作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絮凝现象,对于在恒温(4 ℃、25 ℃、37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而言,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乳液脂滴之间的絮凝程度逐渐严重,说明结晶乳液随着贮藏温度的增加,去稳定现象更加明显。从XRD的结果可知,对于恒温(4 ℃、25 ℃、37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而言,在相同贮藏时间下,β晶型的含量按恒温(37 ℃)、恒温(25 ℃)、恒温(4 ℃)依次降低,且在恒温(4 ℃)贮藏的乳液只含有少量的β晶型。对于恒温(4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结晶乳液而言,温度波动贮藏模式首先在37 ℃进行贮藏,形成的结晶乳液中脂肪晶体颗粒相对较大[16,17]。根据β’晶型易形成相对小的晶体颗粒和β晶型形成相对大的晶体颗粒[15]。结合偏光模式下观察可以发现,恒温(4 ℃)贮藏的脂肪结晶乳液的晶体颗粒最小,而恒温(37 ℃)贮藏的乳液的晶体颗粒相对较大。与恒温(4 ℃、25 ℃、37 ℃)贮藏相比,在温度波动(37 ℃~4 ℃)贮藏下的脂肪结晶乳液中脂肪晶体颗粒相对较大。总体而言,结晶乳液中脂肪晶体尺寸按恒温(37 ℃)、恒温(25 ℃)、温度波动(37 ℃~4 ℃)、恒温(4 ℃)依次减小。
乳液体系中油水界面具有较高的界面能,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放置会出现乳液去稳定现象,去稳定机理有分层、絮凝、聚结、部分聚结和奥氏熟化[20]。乳析指数(CI值)是表征油相和连续相平衡状态的重要指标,是评价乳液物理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间接反映乳液絮凝和聚集的程度,CI值越小,表明乳液越稳定[21]。经过恒温和温度波动贮藏后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CI值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经过恒温(4 ℃、25 ℃、37 ℃)及温度波动(37 ℃~4℃)贮藏后,脂肪结晶O/W乳液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层。CI值按恒温(37 ℃)、温度波动(37 ℃~4 ℃)、恒温(25 ℃)、恒温(4 ℃)依次减小,表明恒温(4 ℃)贮藏的脂肪结晶乳液的稳定性最好,在恒温(37 ℃)贮藏后的脂肪结晶乳液的CI值(44.47%)最大,乳液分层最为严重,稳定性最差。乳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贮藏温度越高,越易导致乳液去稳定。经过光学显微镜(图3)观察可知,经过贮藏的乳液脂滴界面膜保持完整,且未有明显的大粒径脂滴的出现,则可推断引起乳液去稳定的主要原因为絮凝作用。
表3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CI值Table 3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rystalline O/W emulsions after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 (37 ℃ then 4 ℃)
图3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及晶体微观形态观察Fig.3 Microstructure of crystalline O/W emulsions after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37 ℃ then 4 ℃)
乳液体系的粘度一般受油相组成、连续相组成、脂滴浓度以及脂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且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2]。图4列出了经过恒温(4 ℃、25 ℃、37 ℃)及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表观粘度。从图4可知,在设定的剪切速率范围(0.01~100 s-1)内,随着剪切速率增大,所有脂肪结晶O/W乳液的表观粘度不断降低,且恒温(4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在低剪切速率(0.01~1 s-1)呈线性降低,在高剪切速率(1~100 s-1)下表观粘度趋于平衡,呈现剪切稀化的特性,属于假塑性流体;而恒温(25 ℃和37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表观粘度在整个阶段不断降低。在脂肪结晶乳液中表观粘度的下降是因为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加,絮凝结构(脂肪球聚集)发生形变乃至破碎,液滴定向排布阻力减小[22-24]。在整个剪切过程中,表观粘度按恒温(25 ℃)、恒温(37 ℃)、恒温(4 ℃)、温度波动(37 ℃~4 ℃)依次减小。在恒温(25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表观粘度最大,而在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乳液的表观粘度最小。当剪切速率为100 s-1时,恒温(25 ℃)、恒温(37 ℃)、恒温(4 ℃)、温度波动(37 ℃~4 ℃)的表观粘度分别为0.49 Pa·s、0.10 Pa·s、0.06 Pa·s、0.03 Pa·s。恒温(4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乳液的SFC类似,且SFC依次按恒温(25 ℃)、恒温(37 ℃)降低;恒温(37 ℃)贮藏的乳液中β晶型含量最高,而恒温(4 ℃)贮藏的乳液中β晶型含量最低,这表明表观粘度不仅与固体脂肪含量相关,还有脂肪晶体晶型及尺寸相关,但表观粘度随着SFC和β晶型含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
图4 经过恒温(4 ℃、25 ℃、37 ℃)和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脂肪结晶O/W乳液的表观粘度Fig.4 Apparent viscosity of crystalline O/W emulsions after constant-temperature (4 ℃, 25 ℃, 37 ℃) and fluctuating-temperature storage (37 ℃ then 4 ℃)
恒温(4 ℃、25 ℃、37 ℃)及温度波动(37 ℃~4 ℃)贮藏模式下脂肪结晶O/W乳液存在不同的结晶行为与宏观性能。对于恒温贮藏模式而言,恒温(4 ℃)贮藏的结晶乳液SFC值最高,β晶型含量最低,脂肪晶体颗粒相对较小,而恒温(37 ℃)贮藏的结晶乳液中SFC值最小,β晶型含量最高,脂肪晶体颗粒最大。恒温(4 ℃)与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结晶乳液的SFC值类似,但温度波动(37 ℃~4 ℃)贮藏的结晶乳液中的β晶型含量、脂肪晶体颗粒都大于恒温(4 ℃)贮藏的结晶乳液的。恒温(25 ℃)贮藏乳液的表观粘度值最大、而温度波动(37 ℃~4 ℃)的表观粘度值最小,但表观粘度在不同的贮藏模式下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低温贮藏易形成SFC高、脂肪晶体颗粒小的结晶乳液。通过恒温贮藏可以构建具有不同SFC及脂肪晶体结构的脂肪结晶乳液,恒温贮藏与温度波动贮藏结合可以构建具有相同SFC及不同脂肪晶体结构的脂肪结晶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