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凝结,是中华民族“形”与“魂”的代表,更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实践结晶,智慧传承。
关键词:传统美德;美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鼓励和鞭策着广大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政教育“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素材,广大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拓展于课外,用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
一、立足于教材,扎根于课堂
教材是教学最原始、最根本的素材,课堂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智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想以知识增长学生见识,以美德培育学生思想,广大教师首先就需要立足于教材,深度研究和剖析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相关内容,充分依托课堂多样化教学活动,将传统美德教育全面融合于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一)课堂理论,融合案例
传统美德从内容上而言是抽象的,但从形式上而言却是非常形象生动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给学生讲什么是传统美德,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学生感触不会太深刻。而如果能够结合传统美德相关案例教学,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孔子尊师”的故事,让学生真正对尊敬师长、谦虚好学有更深刻的感触;引入“扇枕温衾”,教会学生反哺感恩,孝顺父母……在课堂上巧妙地融入承载传统美德的案例,让学生感悟更深,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让学生获得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滋养。
(二)课中探究,深化认知
品德是一种内心体验,品行是一种具体行为,要想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广大教师还应该深化学生体验,通过“养”来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课堂体验、课堂参与度、课堂探究、课堂感悟,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传统文化和美德对话,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实践探究和对话中理性思考,深化理解,从而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身信念。例如,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可进行如下尝试。
1.情境讨论——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命(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1)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應如何改进?(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
2.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结合教材内容)。请学生思考: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
3.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拓展课外资料)。这一过程主要给学生展示两个情境:(1)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颁奖升旗仪式;(2)各个国家“刻意”张贴的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垃圾桶在此!请保持安静!给中国人的特殊“礼遇”。
借助三大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让学生初步对“以礼待人”有一个自我感知;借助情境体验,再一次加深学生对“以礼待人”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以礼待人”应当如何做;通过情境感受,对比分析,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感触和反思,使其明白了“文明”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
二、课后实践,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传统美德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人处世。为此,广大教师不仅要依托教材内容,扎根课堂教学,更需要将教学延伸至课后,给予学生丰富的课外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关爱他人”这一内容后,可以“感恩”为主题,鼓励学生给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写封信,倾诉心声;也可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看望社区孤寡老人,让学生做一个服务者,体验生活、关爱他人、感恩回馈……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将传统美德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教育魅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内容,融合传统美德教育更易于初中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认知。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探索传统美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的方法,通过教学实现以知识增长学生见识,以美德孕育学生健康思想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王文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为学生搭建施展个人才能的平台[J].教育革新,200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