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线上传播虽更加方便快捷,但巨量的信息涌现也进一步削弱了单条信息的传播效果。对于履行社会主体责任的各类重大主题报道而言,其传播效应如何保证?是当下新闻媒体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城市轨道开通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轨道空间的传播价值不断提升。履行好主体责任,做好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既是轨道空间媒体履行主体责任和强化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要途径。本文认为,城市轨道媒体要做好主题报道,履行好主体责任,推动融媒体发展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主体责任;轨道媒体;融媒体;主题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107-02
一、城市轨道空间是一个社会空间和舆论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按制式分类,目前有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现代有轨电车等。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45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7978.19公里,日客流量接近8000万人次[1]。如今,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已经成为撬动一座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杠杆。其因有三:第一,每一个轨道交通项目都是一项重大投资,轨道建设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形成巨量的投资和消费拉动;第二,轨道交通作为交通工具和驱动引擎,开通后必将推动商业、金融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互动融合,共同构成、迅速聚合为若干新的产业集群;第三,轨道交通是一个资源整合工具,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激活、识别与选择、汲取、配置,重新建造出一个新的资源系统。
目前,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算得上是国内最核心、最重要、最发达的城市。以重庆为例,截至2020年底,已开通运营里程370公里,日客流量近400万人次,乘客平均年龄为31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5%,以城市上班族为主。在重庆中心城区,80%以上的住家戶半径1.5公里内都能搭乘轨道交通。在新的城市体系中,城市轨道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和舆论空间[2]。轨道犹如发动机,对产业拉动和资源整合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几何级数计算。因而,轨道媒体应运而生。
二、轨道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作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和舆论空间,就必须要占领和运用轨道空间这个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主阵地。1995年,全球第一份地铁报《Metro》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行,这标志着地铁空间的媒体属性和传播价值被正式开发利用。如今,已形成了百花灿烂的多媒体的轨道媒体格局。
(一)轨道融媒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1995年瑞典首都地铁报诞生为标志,城市轨道空间的媒体迅速从平面媒体发展到多媒体形态。如今,具有地铁报、电视、平面广告牌、语音播报、主题车厢、创意策展、拉手广告牌等十余种形式。加之城市轨道媒体具有封闭、强制、持续的传播环境,能为信息产品的传播提供独特的场景,能有效结合受众触觉、视觉、听觉等。轨道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物质条件已然具备,破除轨道媒体单一传播态势,实行融合传播是必由之路。可以说,这既是时代所趋,也是推动轨道媒体发展的最优的选择。
什么是融媒体?融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个媒介物,把音频、视频、纸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既有共同点,又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介平台,在物力人力、内容生产、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整合。如何实现融媒体发展?不仅是各大专业媒体机构面临的问题,也是轨道媒体亟须探究的问题。
(二)轨道融媒体做好主题报道的实践
如何实现轨道媒体的融合发展?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有效地运用轨道融媒体?在2020年的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重庆轨道媒体都市热报进行了一次“助力脱贫攻坚 国企在行动”的融媒体主题报道的成功实践。
1.一列扶贫主题列车
在该融媒体主题报道中,都市热报充分利用轨道列车车厢空间的媒体属性,在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上设计制作了一列扶贫主题列车。把贫困地区的景观、人文民俗、农土特产品,以及对口帮扶举措、扶贫大背景大事件大节点等,全部设计铺设到这列列车车厢的天花板、地板、门窗、座椅等位置,为乘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农土特产品销售,还在车厢内多处印有二维码,引导乘客扫码下单。
这列扶贫主题列车,每日运行16小时,每日载客量1.5万余人,一年直接载客量超400万人。这种新颖独特的传播形式,收获了强烈的二次传播效果。不仅央视等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每天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通过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的二次传播量也相当可观。通过这次创新实践,轨道主题列车这种传播形式,赢得了社会极大的认知和认可。随后,全国人口大普查、消防安全宣传月等重大主题活动,都沿用了这一传播形式。
2.一个扶贫主题展馆
在“助力脱贫攻坚 国企在行动”融媒体宣传中,都市热报利用轨道站点空间,开设了一个扶贫主题展馆。展馆位于轨道枢纽站点火车北站南广场站,将来自贫困地区的农土特产品实物等进行集中展示;制作海报,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和对口帮扶单位的具体扶贫举措;邀请各单位派驻扶贫的第一书记,现场卖货并与用户交流;在扶贫馆现场印制二维码等,与网络电商平台连接,直接扫码下单。由于扶贫主题展馆设于枢纽站,每日客流量达数十万人次,宣传报道效果和扶贫产品的售卖效果良好。
3.列车上的一场扶贫带货直播
在轨道融媒体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都市热报开展了在行进的扶贫主题列车上的一场扶贫直播带货活动。这场直播由对口帮扶单位派出的第一书记做主持人,将贫困地区的各种农土特产品搬进车厢,进行直播展示,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电商平台购买。同时,直播进行了充分的前期采访,将贫困地区的人文风俗、发展现状等制作成视频作为背景插播。直播持续一小时,以直播售货和宣传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主。整个过程中车厢没有进行隔离,许多乘客主动走到直播镜头前为这一创新公益宣传叫好点赞。最终,该场直播带货售卖金额达百万余元。
4.制作一批扶贫票卡
为做好这一融媒体主题报道,都市热报尽最大能力整合利用轨道品牌、渠道、人力、物力和各种媒体资源。其中,设计制作的一批扶贫票卡成为一大亮点。这批票卡全部为单次卡,具有交通功能,且是文创性质的藏品。为带动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票卡卡面主要是贫困地区的宣传广告,主要向来渝旅游的外地游客发送。此外,游客也可根据卡面信息,直接选购扶贫产品。
5.一场扶贫沙龙
重庆轨道融媒体的这次脱贫攻坚主题报道,還邀请了30余位各单位派驻的驻村扶贫的书记和部分轨道用户进行座谈交流,讲述各自在脱贫攻坚中的努力和付出,所得与所获。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这些信息,让这次融媒体报道有了落地的感觉,丰富了报道的手段,取得了单向传播无法企及的效果。
6.一系列持续的专栏
在进行脱贫攻坚主题报道时,都市热报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和优势,在全线网1.3万余块轨道电视视频上,在《都市热报》及其所属的厢遇APP、轨客网上开设了“第一书记扶贫日记”“第一书记扶贫视角”等独家专栏,讲述脱贫攻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派多路记者赶赴脱贫攻坚战场第一线,发回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报道。
都市热报主导的轨道融媒体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报道持续四个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融入了场景,注重互动体验,把报道的对象直接带到了用户身边,充分发挥了轨道融媒体的优势和价值,取得了常规新闻报道无法取得的效果。
三、轨道融媒体发展面临的难题及解决路径
如今,轨道媒体报道形式虽丰富多样,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广告媒体来呈现,体现的也多为商业价值,其社会价值、公益价值还不明显。城市轨道媒体要以融媒体手段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真正挖掘和体现其好效果、高价值,尚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
(一)政策制定层面重视不够
在对一些重大主题宣传进行部署时,相关部门往往更加重视传统的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等如何开展,而对轨道媒体相对忽视,更难有具体的规划。尤其是对轨道融媒体的应用,迄今鲜有成功案例。笔者认为,要推进轨道融媒体发展,首先应加强对轨道媒体运用的重视,在部署重大活动、节点等相关的宣传报道时,制订轨道融媒体专门的规划方案,并进行效果考评,以便及时总结和改进。
(二)轨道媒体各自为政
由于轨道媒体开发时间先后不同,开发部门各异,现存在媒体形式杂乱多样,各自为政的问题。因媒体资源业主方更重视商业利用价值,导致轨道媒体资源售卖时所分版块太细太乱,轨道媒体经营方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融媒体矩阵。即便形成了融媒体矩阵,也无法达到期望的传播效果。鉴于轨道空间的特殊性、重要性和公共性,轨道管理方应制订专门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保证轨道融媒体体系的形成及健康发展。同时,规定轨道媒体广告经营商只承担广告经营的职能,而不能全权主导轨道媒体资源的开发使用。
(三)缺乏创新机制和专业人才
目前,轨道媒体资源多属于轨道管理公司。轨道管理公司的职能更多在于轨道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对轨道媒体的开发利用只是其工作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并且其对此缺乏深刻的认知度和专业的操作能力。此外,轨道管理公司为社会公共服务型企业,属于输血型企业,缺乏相应经费预算和相应的人才储备,更没有相关团队搭建和符合媒体传播规律的机制体制配套。对此,应将轨道媒体的公益宣传职能进行单独剥离,与当地的报业、广电等大型媒体集团结合,为其划拨专门的经费或给予一定资源补偿,充分推进和发挥轨道融媒体主题报道的功能。
四、结语
轨道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空间,轨道媒体的发展日益丰富多样。我们应注重轨道融媒体建设,让轨道空间媒体在履行主体责任和强化舆论导向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EB/OL].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https://www.camet.org.cn/ xxfb/7270,2021-01-28.
[2] 欧国立.轨道交通经济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3.
作者简介:丁香乐(1977—),男,重庆人,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