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为, 徐世杰, 杨 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刚柔失守是三年化疫的前提,在《素问遗篇》中有详细阐释[1]。由于《素问遗篇》在唐·王冰整理、次注《素问》时已亡佚,宋·林亿等新校正《素问》时又把当时所见的《素问遗篇》(《素问亡篇》)传本定为无足可取的托名之作[2],故后世医家对其内容或知之甚少或弃而不顾。近10余年来,随着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肆虐,不少学者从三年化疫理论角度对疫病成因进行阐释,引发学界关注[3-8]。中医药研究生教材《五运六气概论》中亦列有“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专篇,以彰显其学术价值[9]。本研究团队也曾就三年化疫的具体内涵进行系统辨析[10]。但目前学界对三年化疫的关注较多,而对刚柔失守的具体内涵却有所忽视,相关概念尚欠明晰,不利于三年化疫理论的进一步传承与合理应用。因此,笔者考释《黄帝内经》历代经典注本,合参《玄珠密语》《天元玉册》《医学穷源集》《瘟疫发源》等相关文献,通过文献溯源、理论阐释、类比推理等方法,试对刚柔失守的具体内涵予以解析。
《素问遗篇》包括“刺法论”和“本病论”两篇,皆对刚柔失守有所论述。《素问遗篇·刺法论篇》:“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1]205”《素问遗篇·本病论篇》:“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1]214”两节问答阐述了三年化疫理论的总纲,以刚柔失守为三年化疫的前提,以“四时不节,即生大疫”为核心原则。总纲指出,若新旧岁司天或在泉之气交接失常,出现刚柔失守的情况,四季节候反常,即可引发三年化疫。论中涉及刚柔二干、天地二甲子等重要概念,在《素问》运气七篇中没有涉及,现解析如下。
刚柔失守的“刚柔”,在《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释为“刚柔二干”。张景岳《类经》注言:“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壬也。阴干气柔,乙、丁、己、辛、癸也。故曰刚柔二干”[11],说明“刚柔二干”即指十天干中的阳干和阴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为刚;乙、丁、己、辛、癸为阴干,为柔。而要正确理解“刚柔失守”4字,又涉及《素问遗篇》提到的迁正、退位和天地二甲子等概念。
《素问遗篇》所述各类病证(包括疫病)的成因都与六气客气的逐年交接失常有关,其正常交接方式包括迁正、退位、升降。在运气格局中,每年客气都按三阴三阳的顺序排布,司天位于三之气,在泉位于终之气,其余四气则为间气,即二之气为司天右间,四之气为司天左间,初之气为在泉左间,五之气为在泉右间,具体参见《医宗金鉴·运气要诀》的“客气司天在泉间气图”[12](见图1)。
图1 客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图
客气逐年按“逆时针旋转一步”的方式正常交接,司天左间移位为司天、在泉左间移位为在泉皆谓“迁正”,司天退移为司天右间,在泉退移为在泉右间皆谓“退位”,在泉右间上升为司天左间谓“升”,司天右间下降为在泉左间谓“降”,具体绘制六气客气升降迁正退位图以明示(见图2)。
图2 六气客气升降迁正退位图
所以,每年客气都按迁正、退位、升、降的正常交接方式有序循环,如其中任一环节出现异常,即出现当迁正不迁正、当退位不退位、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的情况时,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出现“失守”,引起四季失序,人体失衡,即《素问遗篇·本病论篇》所言:“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1]209”
在《素问》运气七篇所述的常规运气格局中,以每年年干定岁运,年支定司天、在泉。而天地二甲子说则在此基础上,又以每年年干支对应司天之气,称为“天甲子”或“上位甲子”;以与该年干相合的天干为干、该年向后推三位的地支为支构成“地甲子”,又称为“下位甲子”,对应在泉之气。如庚子年的“天甲子”为庚子,对应少阴君火司天;其相应的“地甲子”则为乙卯(乙庚合化金,子向后推三位为卯),对应阳明燥金在泉。如此则“天甲子”与“地甲子”的两干五运属性相同相合,一阳一阴、一刚一柔;两支的阴阳属性也正与司天、在泉之气的三阴三阳属性匹配。《素问遗篇》以甲子、丙寅、庚辰、壬午、戊申五年为例论述刚柔失守三年化疫,其对应的“地甲子”依次为己卯、辛巳、乙未、丁酉、癸亥,“天甲子”皆属刚,“地甲子”皆属柔。
天地二甲子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岁运、司天、在泉“三位一体”的常规运气格局,使其推演方式更为灵活。王肯堂《医学穷源集》中载有“五运失守三年化疫图”[13],把六十甲子年的天地二甲子按五运属性分类全部列出,图中内环按岁运分五运,中环为“天甲子”,外环对应“地甲子”,可资参考(见图3)。
图3 五运失守三年化疫图
值得注意的是,天地二甲子说不仅见于《素问遗篇》,在世传王冰所述《玄珠密语》的“三元配轮纪篇”[14]“地应三元纪篇”[14]531及《天元玉册》“求天地二甲子五运配三元法”[14]592等众多篇章中皆有详论,可互参。
综上《素问遗篇》认为,新旧岁交司时如旧岁司天不退位、新岁司天不迁正,或旧岁在泉不退位、新岁在泉不迁正,天地二甲子的刚柔关系出现迭移错位,刚柔二干不相匹配,久之则岁运、岁气皆失常,称为刚柔失守。而刚柔失守后的三年容易发生疫病流行,称为三年化疫。
《素问遗篇》仅以甲子、丙寅、庚辰、壬午、戊申5个阳年为例论述刚柔失守,其余尚有哪些年份易发刚柔失守,值得探讨。
《素问遗篇·本病论篇》在阐发三年化疫总纲后,紧接一段原注:“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有太过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15]”其后又有小字注解:“阳年者,运太过也,五音皆定矣,太音也,运自胜有余,而无邪伤,故名正化疫也。其刚干不相对柔干,即上下不相招,即阴阳相错,天地不合德,中运虽阳多而作太过,故有胜复乃至者也。[15]27”每六十甲子年中有30个阳年,其中戊辰、戊戌、庚子、庚午、庚寅、庚申6年为天刑年,其太过之岁运被司天克制而化为平气,故注文言只有24个阳年为太过之年。按这段注文的理解,应是主张刚柔失守的易发年份为此24个阳年。唐大烈亦赞同此观点,其在《吴医汇讲·卷九》言:“疫疠每发于阳年,除天刑六年,其余二十四年是也。[16]”
《素问遗篇·刺法论篇》土疠针法原注言:“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并及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己巳、己卯,凡甲己上下失守,皆此一法而已。[15]7”水疠针法原注亦言:“即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辛丑、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如此上下失守,皆推大小差而刺之。[15]8”其注中所言“六己”“六辛”当指阴年年份而非“地甲子”,原注虽未对木疫、火疫、金疫相应的刚柔失守年份再详言,但参其义似主张所有年份都可出现刚柔失守。
后世许多医家亦认为所有年份皆可出现刚柔失守,如马莳即对《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的以上注文予以肯定[17]。上文所列《医学穷源集》“五运失守三年化疫图”亦囊括所有年份,书中又言:“五太如此,五少可知。阳年若此,阴年可知。[13]”张景岳《类经》注文则更明言,凡甲己土运之年、丙辛水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丁壬木运之年皆能上下失守而化疫。又言:“此章以甲、丙、戊、庚、壬五阳年为例,阳刚失守,则阴柔可知,故可以五行为言而统之也”[11]1421,也是主张每年均可发生刚柔失守。
结合响应曲面实验设计,对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发酵时间,并对其pH值与培养温度、发酵时间等进行分析,获得正确的大豆油脂提取响应变量。在实验中利用Minitab软件配合Box-Behnken原理实施响应面设计分析,然后对微生物发酵法条件下所提取的大豆油脂工艺进行有效处理[8-10]。最后基于实验因素水平的有效选取,例如在-1水平下实验时间为16h、pH值为3,最终的大豆油脂测量提取温度为34℃。本实验中专门选取了15个实验点,其中有12个为析因点,3个为零点,结合零点展开3次实验,并执行误差估计计算,可获得响应曲面实验结果。
有些医家对刚柔失守易发年份的判定则仅以《素问遗篇》所举的5个阳年为基础而扩展。
如马印麟《瘟疫发源》论述刚柔失守的年份时,仅涉及壬子、壬午、甲子、甲午、戊寅、戊申、丙寅、丙申、庚辰、庚戌10个阳年,即是以相同的岁运、司天和在泉格局为基准,把《素问遗篇》示例的5个阳年扩展为10个阳年[18]。如壬子、壬午年皆属岁木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的运气格局,故壬子、壬午年皆可出现刚柔失守。不过需强调的是,马印麟所述刚柔失守是基于客气升降失常的角度阐发,且其对丙辰、丙戌2个阳年和乙丑、乙未、辛丑、辛未、丁卯、丁酉、己卯、己酉、癸巳、癸亥、辛巳、辛亥等12个阴年虽未明言刚柔失守,但亦从升降失常角度认为这14年易出现五郁或化为五疫,治法也与刚柔失守导致五疫的治法相近。所以,若把这14年也纳入刚柔失守范畴,则其所主张的“刚柔失守易发年份”亦是24年,不过与“24个阳年说”的区别是,此24年由相应的12个阳年和12个阴年组成,并皆从客气升降失常角度阐发,与《素问遗篇》刚柔失守三年化疫的原理有所不同。马印麟的观点受到清代名医刘奎的推崇,刘奎的《松峰说疫》专列“运气”篇,阐释运气与疫病的相关性,其说皆以《瘟疫发源》为蓝本[19]。
综合各家观点,刚柔失守应可出现于任意年份,但以除去天刑年的24个阳年更易发生,而壬子、壬午、甲子、甲午、戊寅、戊申、丙寅、丙申、庚辰、庚戌10个阳年则是刚柔失守的高发年份。
明晰刚柔失守的易发年份,还需进一步明确其判定方法,在《素问遗篇》中,刚柔失守的判定主要涉及五音十二律和气象2个指标。
表1示,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五音又分太、少,与十天干的阳干、阴干对应,如太角对应壬、少角对应丁等。《素问》运气七篇主要用五音推算五运,而《素问遗篇》则结合天地二甲子说,以每年的天甲子和地甲子分别对应一音,形成太少关系。王玉川先生在《运气探秘》中有列表[20],稍简化参引如下。
表2 十二律与天地二甲子相配表
与《素问》运气七篇仅涉五音不同,《素问遗篇》把五音十二律结合,以音律的失常作为刚柔失守的判断指标。如其认为壬午年若因司天交接失常而出现刚柔失守,在音律上就会出现“蕤宾之管,太角不应”[1]215“律吕二角,失而不和”[1]206的情况。壬午年天甲子为壬午,地甲子为丁酉。对照上表可知,壬之音为太角、午之律为蕤宾,丁之音为少角、酉之吕为南吕。因此,壬午年司天交接失常而出现刚柔失守时,地甲子所对应的南吕和少角音虽相应,但天甲子所对应的蕤宾却不应太角音,出现上下律吕二角音不相协调的情况,以此可判定为刚柔失守。若后期律吕二角音恢复协调,则可判定司天之气已得迁正,故言“同音有日……欲至将合,音律先同”[1]206。这种判定方法看似客观,但一般人实无法判断乐器音律因刚柔失守而产生的细微变化。正如王玉川先生所言,这种音律判定指标在现实中几无应用可能,姑且存而论之,以备参考。
与音律判定指标相较,以气象作为判定指标则更具可行性。虽《素问遗篇》论述三年化疫时未明言具体气象变化,但可参考篇章中其他相关论述。
如甲子年若因旧岁司天厥阴不退位、新岁司天少阴不迁正而出现刚柔失守,可参考《素问遗篇·本病论篇》所言:“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1]213“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1]212。其年刚柔失守的气象变化表现为年初大风频繁、倒春寒、春雨少、入夏迟等,这就比音律判定指标要具体得多。
后世医家也多通过气象变化来判断刚柔失守。如《吴医汇讲·卷九》言:“假如甲子年,上半岁多风少暖,为上年司天之厥阴不退位,本年司天之少阴不迁正又若上半岁气暖,为少阴司天布政,而下半岁多温少凉,为上年在泉之少阳不退位,本年在泉之阳明不迁正”[16],即是简化的气象判定指标。由此引申,如某气迁正或者不退位复布政,则气象变化就具有该气的特点。依此,《素问》运气七篇中有关六气司天或在泉的气象变化特点皆可参。
《素问遗篇》认为,刚柔失守的致病程度有“大小微甚”之分,其判断方法是结合刚柔失守的具体天数和太一游宫来判断,即“详其天数,差有微甚”[1]206“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1]214,现分述如下。
关于刚柔失守具体天数的判定,《素问遗篇》原文并未明言,但原注中却可见端倪。如《素问遗篇·刺法论篇》论述丙寅年刚柔失守“详其微甚,差有大小”时,原注言:“大差七分,小差五分,每一分一十五日,大差速至,小差徐徐而至之也。[15]8”在论述庚辰年刚柔失守“详其天数,差有微甚”时,原注亦言:“大差七分,即气过一百五日,即甚矣;小差五分,即气过七十五日,即微也。[14]9”马莳对此注解亦予以引用肯定[17]827。据此注解则可判断,若刚柔失守的时间达到105天为“大差”则为甚;若刚柔失守的时间达到75天为“小差”则为微,无论微甚,只要出现刚柔失守,后三年中皆可引发疫病。
其说当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1]174”刘完素在《素问要旨论·抑怫郁发篇第四》中言:“《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甚纪者速,微纪者缓。一纪者十五日,甚纪者七十五日,而待时而发也,微纪者缓,一百五日而发也,所以知天地阴阳过差矣。[21]”经文中即言:“微者小差,甚者大差”,引用的《大要》文却言“甚纪五分,微纪七分”,明万历乙卯年(1615)朝鲜内医院刻本对《大要》文作“甚纪七分,微纪五分”[22],与《素问遗篇》原注相参,此说似更合理。
一分为15天,约合为一节气,四季每季含六节气,约合六分,则“小差五分”是其刚柔失守的具体天数尚在一季以内,故相对轻微;而“大差七分”则是跨季的失常,故相对为重,这正与“四时不节,即生大疫”的核心原则相符。
又今本《天元玉册》认为,司天或在泉如出现不迁正、不退位的时间达到100天左右,能引发后三年大疫流行。如《天元玉册·次求地数太过复布政法》言:“如遇交司,当退位而不退位,即新岁在泉当迁正而不迁正,如地数有余一百日,即复布政一百日也……后三岁化几大疫也(似应作“几化大疫也”)。[14]588”《天元玉册·求司天太过复布政法》:“即司天之气,后始天地,自岁有(此处当缺一“余”字)一百日,即复始天一百日也……即民病治法一如去岁。[14]579”《天元玉册·求前接后布三政司天法》:“又其数太过,次又经交司而数未尽,故不退位而作复……后三年化成天下大疫,为民病。[14]581”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论述胜复之变时谈到四季交接:“春夏秋冬,各差其分……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1]187”三十度约为30天,指出四季交接如出现30天内的偏差,属正常波动范围。这段论述虽是对四时交接而言,但基于“四时不节,即生大疫”的核心原则,30天亦可作为运气交接是否正常的一个基础衡量值。
综上判断,如果新旧司天或在泉之气交接出现30天以内的偏差,一般属正常波动范围,不算刚柔失守;如果偏差时间超过30天则出现不迁正、不退位,但发生疫病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偏差时间达到75天,就会出现相对较轻的刚柔失守,后三年发生疫病的概率较大,但病情相对较轻;若偏差时间达到105天,则为严重的刚柔失守,后三年发生疫病的风险高,并可能发生大疫流行。
此处尚需探讨一个问题,《素问遗篇·本病论》论述子午之年少阴不迁正时言:“木气虽有余,位不过于君火也。[1]212”张景岳注:“上年厥阴阴气,至本年初气之末,交于春分,则主客君火已皆得位,木虽有余,故不能过此”[11]1405,认为子午之年如出现旧司天厥阴风木不退位、新司天少阴君火不迁正的情况,其持续时间不会超过春分节点,或者说其失常情况至多只出现在初气阶段(共约61天)。若按此观点,子午之年旧司天不退位、新司天不迁正的情况至多只持续61天,尚未达到原注所述轻微刚柔失守的75天,与《天元玉册》所述的100天更有距离。又参《天元玉册·求司天太过复布政法》有言:“水布政不过厥阴,木布政不过君火,火虽尽不过时化,即同治天。[14]579”若按张景岳注文的理解,“木布政不过君火”是指厥阴风木不退位复布政,至多只出现于初气阶段,那“水布政不过厥阴”则是指太阳寒水不退位复布政,至多只出现在初气之前(即旧岁的终气阶段),那就无从“复布政”了,于理不符。
实观《素问遗篇·本病论篇》原注言:“木气有余数,不尽有余日,复治天,治数未终,遇君火得时化,春分日便可迁正,木犹未退,即可同治于天也。其余气皆无此也”[15]25,即明说子午之岁的新司天少阴君火如不迁正,于春分日可借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时化之力而迁正,若此时旧司天厥阴风木之气仍有余,则可与少阴君火共同司天,即“同治于天”,与《天元玉册》“即同治天”相应。故刚柔失守时,新旧司天的交接可存在一个“共同司天”的过渡期。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司天之气主上半年,在泉之气主下半年,各主182.5天。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1]163”《天元玉册》言:“前三气者……尽一百八十二日半……岁半之后,地主自第四气,即尽至冬气后半岁,一百八十二日半也。[14]580”参《素问遗篇》原文,每年刚柔失守只存在司天上位失守或在泉下位失守两种情况,故每年的刚柔失守天数一般都在半年以内,即每年刚柔失守的天数至多不超过182.5天。
表3示,太一游宫说见于《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23]”按洛书九宫格局作图示,笔者参经文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点校本[24],绘简表如下。
表3 太一游宫九宫八风简表
太一又称太乙,指北极星,位于北天极(地球地轴北端),因其位置特殊在古代被称为“帝星”,在其附近的北斗七星则被称为“帝车”。上文大意即指一年中(初昏时从北半球仰观星象)以太一(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七星呈规律性环绕旋转,并在“二分”“二至”“四立”时各具特点,即冬至日居叶蜇宫而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北,立春日居天留宫而指向东北,到春分日居仓门宫指向正东……如此依次旋转移行除中宫招摇外的八宫,到冬至日又重回叶蜇宫,有如“帝车巡游”,故称太一游宫。除新洛、阴洛宫位处天门、地户只停留45天外,其余六宫皆停留46天,共合计约366天而为一年。
关于太一游宫对人体的影响,古人主要结合太一在不同宫位的气象变化阐释。如《灵枢·九宫八风》言:“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所谓有变者,太一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23]155”即在“二分”“二至”“四立”等节气交接之时,如有狂风大作之暴变,需结合风向判定其风对人体的影响。如果风从四季当令的风向来,即春时有东风,夏时有南风,秋时有西风,冬时有北风等,则为“实风”有益万物;如果风是从相反方向来,如春反见西风、夏反见北风等则为“虚风”,能伤人致病需谨防。《灵枢·九宫八风》结合太一游宫详言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东北风、东风、东南风等8种“虚风”的致病特点,如冬日遇“虚风”南风,名为“大弱风”,其气主热易伤人心脉等。又强调遇到“虚风”时,若“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23]156。
其中“三虚”有不同解释,在《素问遗篇》中,“三虚”指人虚(脏虚)、天虚和“汗出于心,惊而夺精”等复合因素引起的“人再虚”。《灵枢·岁露论》中的“三虚”则指“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23]162。此篇中的“三虚”,马莳认为是“其人已虚,其风又虚,其岁又虚”[24]526,张景岳则以《灵枢·岁露论》“三虚”作解[11]1382。笔者以为用《素问遗篇》的“三虚”作解亦可,因其文末又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发病,与《素问遗篇》“三虚”后又受邪干而发病,在原理上正相符。
综上可知,《素问遗篇》作者据太一游宫判断刚柔失守三年化疫的严重程度,当是重点判断“二分”“二至”“四立”等节气交接时的气象,尤其是风向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如交接时出现顺应时令的“实风”,可减小刚柔失守的危害;如出现违逆时令的“虚风”,可增加刚柔失守的危害。8种“虚风”对脏腑的损伤具有偏向性,刚柔失守引发的疫疠对脏腑的损伤亦有偏向性,2种偏向性叠加使其致病性更强,也可能导致疫病更酷烈更严重。
刚柔失守三年化疫是《素问遗篇》作者基于实践观察,结合刚柔二干、天地二甲子、迁正、退位等重要概念构建的新理论,是对《素问》运气七篇原有格局的重要补充创新。正如王玉川先生所言,《素问遗篇》的作者大概是在实践中发现,《素问》运气七篇的推演格局与实际气象变迁时常不符,认识到气候变化规律不能完全依靠干支纪年机械推算,故而在司天、岁运、在泉构成的原有基础格局基础上,加入天地二甲子以构建新格局,从而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创新[20]171。
这也提示我们,对三年化疫理论的运用要建立在长期实际观察体悟的基础上。当前对刚柔失守三年化疫的理解应用尚存在一些泛化和机械推演的倾向,或只言“三年化疫”而忽略刚柔失守,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该理论的预测作用与应用价值。以上结合《素问遗篇》及相关文献,对刚柔失守的相关概念、易发年份、判定方法和致病程度等予以阐发,旨在明辨源流、守正归真,消减其间的模糊与混淆,进一步明晰其具体内涵,期冀对三年化疫理论的传承发展和现代应用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