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娟,张新婷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教育领域关于教育异化的探讨早已成为学界所关注的重点话题。2012年,弗兰克·富里迪在《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一书中提到,在现代人的脑海中,知识是浅薄且庸俗的,是一种易吸收还可以被“传达”“贩卖”以及“消费”的现成品。[1]2017年,吴永军指出人类正处于一个功利主义十分猖狂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变得趋实利化,即便是教育领域也不能避免,教育逐渐变得平庸化、弱智化、儿童化并走向盲目崇拜等等,使教育丧失了原本的样子,日趋媚俗化,可怕的是媚俗文化一直以来被教育者从内心深处默认了。[2]2019年,刘旭和余小茅等人指出,当今教育受社会风气的腐蚀慢慢变得功利、现实、庸俗、浅显,过去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逐渐被置之度外,目前改变教育功利化等现象变得刻不容缓。[3]随着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关于教育异化研究层出不穷。为详细了解当前教育异化研究的现状,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教育异化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挖掘,以期揭示当下教育异化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对未来有关教育异化的研究提出展望。
CiteSpace.V.5.0.R1.SE (64-bit)软件是由Drexel-DLUT知识可视化与科学发现联合研究所美方所长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此软件可用于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直观展示研究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4]其功能主要包括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等。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源搜索平台,以“教育异化”为主题词对1988年1月1日到2020年1月1日期间上传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655篇相关文献,剔除43篇无效文献,最后获得有效文献612篇。
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从年度发表文献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研究热点、主题演变等维度对612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其中,每年度发表文献数量是基于每年度发表文献总量进行整理;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是基于发文的核心作者和发文机构的合作等角度进行剖析;研究热点是基于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变进行解析;主题演变是基于教育异化研究(1988—2020年)的主题变迁,共划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阐释教育异化研究的演变过程。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从年度发表文献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等方面解读教育异化研究的基本概况;第二,分析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所生成的教育异化知识图谱,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变以及关键词时区维度透视1988—2020年教育异化研究的热点以及演变趋势。
发表文献数量也称发文量,能较直观地反映出教育异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梳理年度发表文献总量,统计每年发表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从文献整体分布的趋势来看,1988—2020年期间发表的文献数量虽有起伏,但整体走向呈上升趋势。发表文献数量居于前三的分别为2012年54篇,2011年46篇,2013年44篇。为了使数据一目了然,研究者将1988—2020年期间的文献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2000年),年度发表文献总数是18篇,占有效文献总量的3%;第二阶段(2001—2012年),年度发表文献总数是344篇,占所有有效文献总量的56%;第三阶段(2013—2020年),年度发表文献总数是250篇,占所有有效文献总量的41%。总体来说,关于教育异化的研究在近十年内有所下降,起伏较大,稳定性不足,但随着教育异化现象的逐渐凸显,教育异化研究将继续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图1 1988—2020年教育异化研究发文量走势图
表1 1988—2020年核心作者发文量一览表
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可以得出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并通过知识图谱进行发文机构共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得出教育异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发文机构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页面中,选取节点类型“Institution”,将1988—2020年的数据切分为3年,得出1988—2020年教育异化领域机构合作共现图谱(见图2)以及核心机构发文量一览表(见表2)。
图2 1988—2020年机构合作共现图谱
由图2可知,N=293,Density=0.0007,说明在机构合作共现图谱中共有293个节点,网络密度为0.0007。目前学术界研究教育异化的发表论文数量≥3篇的核心机构共有19所(见表2)。其中,发表论文数量≥10篇的核心机构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各发文11篇,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发文10篇。其次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发文8篇,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发文5篇,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别发文4篇和3篇。由此可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核心机构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从各个节点中的连接密度来看,各机构的研究仍以单边研究为主,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明显,少有合作。仅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合作研究。
表2 1988—2020年核心机构发文量一览表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精髓部分,高度概括了整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可知,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越高,说明在一段时间内这些关键词正在被普遍关注,也被称为研究的热点。[5]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页面中,选取节点类型“Keyword”,得出1988—2020年教育异化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
图3 1988—2020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3可知,N=345,E=572,说明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共有345个节点,572条连线。为了方便描述与统计,研究者根据CiteSpace生成的可视化图谱(如图3所示)梳理出教育异化研究之关键词频次前20以及中心性前10降序数据表(见表3)。
表3 教育异化研究之关键词频次前20以及中心性前10降序表
由表3可知,1988-2020年间“教育异化”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达99次,中心性值0.39,最为突出,这表明研究聚焦在中心议题上。由“教育异化”衍生出多个关键词,如“大学生”“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等关键词的频次排名靠前,表明这些领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人的异化”“主体性”“马克思”等关键词的频次表明,研究注重从哲学视角来探讨教育异化的主体性问题;“教育目的”“工具理性”等关键词的频次表明,研究从教育的本质来探讨教育异化问题。
另外,依据陈超美博士对CiteSpace软件的解读可知,突变词是指在某段时期内研究者普遍关注以及突然增加的关键词,[6]而突变图谱中的热点关键词可以精准的呈现出1988-2020年教育异化研究的前沿趋势和核心主题。选中Citespace中的节点类型“Burstness”按钮,Y值设为1.0,执行操作后得到20个教育异化领域的突变关键词图谱(见图4)。
图4 1988—2020年关键词突变图谱
由图4可知,在教育异化研究中,“应试教育”一词兴于1999年并成为学界的焦点,持续了12年的关注度。“职业教育”于2012年受到关注,维持了9年。“工具理性”“技术异化”等关键词同样于2011年受到学界的重视且持续了7年。如前所述,自1988年至2020年以来我国教育异化研究一直关注于“教育异化”“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热点关键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共词分析法作为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析方法,其原理主要是统计一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探究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进而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趋势、主题演变等。[7]前面已经从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关键词突变图谱中探寻了1988年至2020年以来关于教育异化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运用Citespace中的“Timezone View”功能,年份跨度设置为3年一个区间,执行步骤后得到1988-2020年教育异化研究时区关键词图谱(见图5),并根据可视化图谱概括国内教育异化研究的主题演变趋势,借以进一步探索教育异化研究的前进方向。
图5 1988—2020年关键词时区图谱
根据图4(突变图谱)和图5(时区图谱),将1988-2020年以来教育异化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与前文相同),分别为萌芽期(1988—2000年)、发展期(2001—2012年)、深化期(2013—2020年)。
1.萌芽期(1988—2000年)。曾钊新于1988年发表了《教育异化警觉观》,他认为教育职能出现异化,具体表现为教育领域的“牟利”现象。把“赚钱”看成教育的目的,将“证书售卖”作为教育牟利的手段,认为“收益”是教育的制高点;更有甚者,提出“读书无用”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弃学从商的现象,让人震惊不已。究其根源,是由于教育自身出现了偏差,站在了教育的对立面,进而产生了教育否定自己的异化现象。[8]此研究为后续研究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界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项贤明于1997年发表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及其扬弃》,他以马克思异化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只是自我的异化,还有人与工具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即“我”与“他”相异化 )”。[9]承上所述,这一阶段的研究领域逐渐延伸,为后续研究勾勒出重要的理论雏形。
2.发展期(2001—2012年)。这个阶段文献数量迅速增多,说明学界高度关注教育异化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问题凸显,给予了教育异化研究更多的空间。在研究发展期,教育异化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特征:一是关于教育异化的概念增多,学界观点不一。如万作芳于2003年发表了《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她认为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下一代人,但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并站在了教育的对立面,反而将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进而操纵下一代人,人丧失了其本真,被教育所控制,教育把人异化了。[10]高伟于2005年发表了《论教育世界的异化与救赎》,他认为教育异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社会铸就异化;其次是人的精神自我异化。[11]二是关于教育异化的现象混乱。如2009年期间,陈云奔、王会亭两人依次分别发表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四种异化》《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异化的若干表现》等两篇文章。陈云奔指出“教学异化是指教学偏离了其本来目的,妨碍了实现教学的应有功能;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四类教学异化现象:教学变得观念化、教学逐渐权威化、教学过程越发复杂化以及教学日趋幼稚化。”[12]王会亭提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存在异化现象,即课程设计理念具有城市化倾向;课程目标发生严重错位,即课程内容呈现出知识化倾向;课程资源严重匮乏;课程评价极度片面。”[13]如前所述,研究数量增加、视角延伸、内容深化,促进了教育异化研究的快速发展。
3.深化期(2013—2020年)。经过前两个时期的发展,教育异化研究渐趋成熟,理论体系构建完成。此时,研究开始从发现异化问题转变为解决异化问题并提出对策。2013年,王枬在《消除教育异化的方向与路径》一文中明确指出“消除教育异化要做到以下三个必须,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完善生产关系、必须提高教育水平。”[14]2016年,刘建平发表了《教育异化的致因与消解》,他提出合理审视教育异化现象,理性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消解教育异化现象。[15]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异化研究理论水平与思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研究逐步向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等更深层次推进。
由图1年度发文量走势图可知,尽管关于“教育异化”研究的发文量仍然会升腾跌宕,且其稳定性也有待提升,但从整体趋势上来看,教育异化研究依旧会呈上升趋势,并且这一发展形势与1997—2001年间关于教育异化研究发文量的走势图略有相同(如图6)。
图6 1997—2001年发文量变化走向图
从图1与图6的年度发文量变化走向对比剖析中可以预测,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会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就是精确厘清教育异化的问题。正如赵俊兵和牛利华等人所说:“教育异化研究是中国教育史上近几十年的写照。”[16]如前所述,研究者认为从2020年以后的几十年内,关于“教育异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会日趋递增,且保持基本稳定。[14]
要想加大教育异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必须构建研究共同体。作者与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教育异化研究的发展。由表1核心作者发文量与图2机构合作共现图谱可知,我国教育异化研究仍是单打独斗。作者间的交流较少,仅有小规模的学术合作,从机构合作来看,机构间的关联较小,仅有2个小规模的学术团体。各个领域的作者或机构的视角截然不同,只有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教育异化研究的核心学术群体,形成教育异化研究的中坚力量。教育异化研究机构或作者应定期开展跨学术交流活动,构建研究共同体,推动研究不断前进。
目前教育异化的热点趋势侧重于“教育异化”“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主题。然而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教育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愈发受到更多的挑战。研究教育异化的问题离不开新时代的背景,进行视角创新已是教育异化研究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教育异化研究应着重教育技术异化、教育智能化、教育虚拟化的研究。其次是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加以质性和量化研究,融合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呼吁后续的研究者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精确定位,对我国出现教育异化的问题进行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总之,教育异化研究应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扩宽研究视野,深入探究新兴教育领域存在的异化问题,创新教育异化研究的理论及方法,结合教育环境与实际需要,将跨学科领域与新型教育进行融合,拓宽教育异化研究的理论视野。
追寻教育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探寻出完整的教育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重新思考目前教育出现的问题,并为教育异化研究的前景探索未来之路。如前所述可知,共有612篇关于教育异化研究的文献,然而这些文献中关于教育异化的历史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多数表现为研究我国某一教育问题,如师生关系异化,技术异化,应试教育等。教育的话题经久不息,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教育异化现象当中。基于此,探寻历史,精确厘清教育异化研究的理论脉络变得十分重要。通过探索教育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以往教育出现异化的原因,同时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异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