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与创新社会治理研究

2021-07-26 06:58刘昌德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心态价值观

韩 涛,刘昌德

(1.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海东 810700; 2.青海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社会心态是人们对自身及其存在的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倾向性等心理状态。社会心态产生于社会成员个体心理,同时又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着,影响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把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加强社会心态环境的优化,促使社会成员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价值观,合理宣泄负面社会情绪,调试社会行为,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一、社会心态的社会性构成要素

影响社会心态的要素错综复杂,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特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心态的社会性构成要素。根据重要性把社会心态所包含的社会性要素进行划分(如图1),居于中心内核的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处于第二层的为社会价值观,第三层的为社会认同和社会共识,最外层的要素为社会情绪和情感体验。在这个同心圆结构中,共同的理想信念最稳定,社会情绪和情感体验最容易受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而多变。

图1 社会心态的社会性构成要素同心圆结构图

(一)共同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先导,是构成社会心态的核心社会性要素。人类既需要丰富的物质资料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精神家园来充实自己的生活。理想信念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期望、方式去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个体、群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生活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会有共同的前进方向和步调。科学的、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穿越人生黑暗和迷雾的灯塔,引导和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共同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懈努力,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反之,如果没有科学的、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人们便会自我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易受非理性社会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很难寻求到人生意义和归宿,形成脆弱、多变的社会心态。

(二)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心态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内隐性的社会要素。大量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健康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1],社会心态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往往都会指向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健康的社会心态源于人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指出“我们是根据价值判断来确定我们的行为的,而且我们的精神健康和幸福也有赖于价值判断的这种正确性”[2]。因此,在研究社会心态时不能忽视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系统化了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要素。

(三)社会认同和社会共识

健康的社会心态离不开人们对社会的正确认同,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公共意识的养成。能否形成积极的、科学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共识是构成社会心态的又一个社会性要素,同时,社会心态也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客观认识和理性对待各种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如果没有达成有效的社会认同和共识,个体或群体之间很可能由于利益、观念、态度等不同而发生社会冲突、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群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也会不断增加。此时的社会认同犹如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左右着人们,影响着一定时期内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心境状态。

(四)社会情绪和情感体验

社会成员的普遍感受和情绪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社会心态的存在状态,是构成社会心态的动力要素。社会情绪并不是社会成员情绪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社会成员个体情绪相互感染和反复渗透的前提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社会化了的情绪。社会情绪本身具有调节的作用,积极持久的社会情绪能够有效调节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向,不仅有助于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且激励人们以更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消极负面的社会情绪很可能会造成群体性的心理压力,致使社会成员无法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客观事实,从而酿成各种不良社会心态,激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的相互作用机制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特点,既包括内容范围更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包括诸如民主、法治、公平、参与、维权意识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限制了人们这些美好需求的满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心态的形成和改变受到这些客观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第一,社会心态可以客观地反映社会环境和社会治理状况,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映射出社会主体对社会现实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第二,社会心态具有能动作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是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发展的“助推器”;消极的社会心态会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和整个社会的安定。1969年美国社会学者戴维斯认为人们由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不满而引起的期望挫折感和不平衡心态,会使社会成员精神不振、丧失理想、迷失自我,甚至出现反社会性集体行为,从而降低社会的合力和向心力,是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社会治理与社会心态的关系如图2所示,社会环境和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影响和制约社会需要的满足、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共同的理想信念、社会价值观、社会共识、社会凝聚力来直接或间接决定社会心态的状况,因此,这几个方面也是健康社会心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应深刻把握社会心态建设内容的内在关联性,有针对性地探讨优化社会心态生长“土壤”的具体措施。

图2 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相互作用示意图

三、助推社会治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路径

(一)共商共建共享美好新时代,满足切实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类的需求越低级就越基本[3]。人类的基本需求不仅包括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水、食物、睡眠等生理需要,还包括涉及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健康、道德、工作职位保障等相关的安全需要。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水平的需求。作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的民生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通过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据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实现全面脱贫,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不断增强人们的社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建立健全“阳光”社会心态服务体系,优化社会情绪治理,保持心理健康

唯有心安,方能民安,故而国安。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广覆盖的“阳光”心态培育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危机干预和矛盾化解体系等多元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满足多层次群体的心理需求,及时化解心理冲突和危机,保持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如在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创设能够让居民放松减压、宣泄情绪、心理咨询的虚拟现实心理体验功能区等,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和教育辅导等措施,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改善个体、群体的普遍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动力支撑。因此,要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个人理想信念与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有机统一起来,以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引导,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安定和谐与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社会中一些人对善恶、荣辱、美丑、义利等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不良社会心态在思想道德领域的反映和折射。因此,在全社会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在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阐释,拓展传播平台与载体,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动员,领导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在落小、落细、落实处用力,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认同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程度,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同时注重加强教育与心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共识

舆论历来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舆论导向正确是人民之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社会的“黏合剂”。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在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中的导向作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全面提高舆论的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力激发和传递正能量,让新时代的主旋律更加响亮,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共识、凝聚人心。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媒体,拓展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渠道,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监察与管理,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心态的发展动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汇聚社会心态的正能量。

(六)凝聚中国力量,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民族团结是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整合力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大家庭由56个民族构成,秉承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为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谊,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族区域协调发展,继续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健全化解民族矛盾的体制机制,尊重各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凝聚民族向心力。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心态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