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武义,321200) 程志源
《临症验舌法》,又名《临症验舌新法》,“清·杨乘六(字以行,号云峰)撰。成书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现存清乾隆十年刻本、1933年上海艺海出版社铅印本,并见《三三医书》《中国医学大成》本”[1],“《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有乾隆刊本,题为《临症指南》”[2]。杨云峰,清代归安(今浙江湖州)人[3]。《临症验舌法》分上下两卷,上卷有《临症以验舌为准统论》《验舌分虚实法》《验舌分阴阳法》《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验舌决生死法》《临症以验舌为准结语》6篇,下卷有《方略》和《验舌配方结语》2篇,全书15,000余字,载42方,现将其理论特点归纳述评如下。
该书首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临症以验舌为准”的观点,并以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自身临症经验加以论证。
其一,以脏腑经络学说论证“临症以验舌为准”的观点。篇中列举“舌者,心之苗也”“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作为论据,从脏腑经络学说的角度论证“临症以验舌为准”的观点,从而得出“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的结论,阐明了验舌的临床意义。
其二,以临症辨舌经验印证“临症以验舌为准”的观点。杨氏临症,“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误焉。”通过观察舌之形色并参合症状与脉象,以正确判断脏腑之病位、阴阳虚实之病机,从而为合理配方、提高疗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三,以急病和妇儿之特点说明临症应以验舌为准。杨氏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对危急疑难病证的症状和脉象的判断往往无规律可循,妇女患病多羞于启齿,小儿则不能用语言表达不适,且易情绪不稳而致脉象紊乱,因而问诊、闻诊和切诊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只有望舌才是唯一可靠的客观依据。
由于杨氏“四诊之中,于舌更有独得之秘”,“是以阴阳虚实,见之悉得其真;补泻寒暄,投之辄神其应”。
同为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和《伤寒舌鉴》附有图谱,《察舌辨症新法》以实物色彩参照表述,就舌苔描述而言更为直观形象。而《临症验舌法》一书以青赤黄白黑分脏腑,浮胖坚敛分虚实,干燥滑润分阴阳,其理论更加系统,并且具有条理性。
该书先以舌色分脏腑病位。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于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的病证。后以舌质辨病机虚实。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再以苔质别阴阳盛衰。阴虚阳盛者,其舌必干;阳虚阴盛者,其舌必滑;阴虚阳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阳虚阴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湿。如此,“可以补《金镜》之所未及,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可以裁《金镜》之所未合,而并不必三十六舌也”。
《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篇以舌之五色与脏腑相对应的理论为纲,以各种病理性舌象为目,论述病机条理清晰,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中,舌坚敛苍老为邪气盛,宜泻;舌浮胖娇嫩为精气虚,宜补。干而不燥者,专责阴虚;干而且燥者,则阴虚而火旺。干燥者,非腑阴亏,即脏血虚;滑润者,非腑气虚弱,即脏气亏损。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为脏腑气血或阴阳两虚;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为脏腑虚寒。每舌各配主方,且有加减化裁。
与《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相对应,《方略》篇列舌症40种、方剂42首,先以舌测证并出主方,次列药物处方,再加按语补充方剂的主治范围及加减法,并作证候方药分析。理法方药全面,体现了完整的辨证论治思维体系,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见文末附录表1)。
附 录
(续表1)
杨氏在《临症以验舌为准结语》篇说:“至于阴阳虚实四柱,所配补泻寒热诸方,虽是为临症者举其大略,然而无一症不从亲身经历,无一方不从亲手试验者。诚以医寄死生,只字不容率笔;理原性命,片语无可粗心也。”在《验舌决生死法》中列举了11种死现舌,并告诫说:“然有不必如此而死者,有即至如此而灼见脏腑阴阳虚实,竭力挽回,则亦得生者。吾辈果操活人神技,须存寿世婆心,即有百不一活之症,当作万有一生之想。惟是加减出入,因病制宜,神明于规矩绳墨之中;得心应手,变化于规矩绳墨之外。”充分体现了杨乘六智圆行方、圆机活法、严谨求实、不拘泥于成规的科学精神和尽职尽责、不轻言放弃的仁爱之心。
综上所述,《临症验舌法》在论述“临症以验舌为准”观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验舌以分虚实、阴阳、脏腑的辨证方法及其治法方药,并以舌象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是一部以舌辨证遣方、临床实用性较强的舌诊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