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达
湖南航天医院普外科,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指从齿状线至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出现的肿瘤。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在我国恶性肿瘤排名中位居前3。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便中带血、腹痛、肛门疼痛等症状,会改变患者大便习惯,使其每日排便次数增多或出现便秘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直肠癌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针对早期直肠癌患者多采用手术切除方式进行治疗[1-2],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化疗或放疗进行辅助性治疗[3-4]。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腹腔镜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成为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术式之一[5],但对于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尚有较大争议。相关研究表明[6],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疗效更显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利于其术后恢复。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67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两组均行TME治疗,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组联合保留左结肠动脉,以探明后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9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中选67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加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男24例,女9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2.17±1.64)岁;肿瘤直径2~4cm,平均肿瘤直径(3.13±0.49)cm;肿瘤距肛缘距离4~7cm,平均距离(5.57±1.31)cm。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68±1.73)岁;肿瘤直径3~4cm,平均肿瘤直径(3.56±0.33)cm;肿瘤距肛缘距离5~6cm,平均距离(5.62±1.24)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直肠癌,存在便血、腹胀、腹痛、消瘦等症状,指检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包块,直肠镜检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及大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阳性。(2)符合手术指征,无腹腔镜手术史。(3)淋巴结无远端转移。排除标准:(1)存在心、肝、肾功能疾病者。(2)术前进行化疗者。(3)确诊为晚期直肠癌者,预计生存期<1年。(4)存在精神性疾病者。(5)存在其他严重疾病者。(6)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TME方式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给予全身麻醉;麻醉见效后,调整患者体位,取改良截石位,即左侧位高,头部低,将脱肩放置在患者右肩侧。(2)于患者脐部上方约1cm处建立气腹,压力在12~14mmHg(1mmHg=0.133kPa)范围内,将其作为观察孔;建立成功后,在脐旁下方腹直肌处建立主操作孔,左右两侧均建立,在左下腹相应部位建立副操作孔。(3)从观察孔观察患者腹腔内情况,明确肿瘤位置,了解淋巴转移情况,暴露腹部主动脉,根据主动脉路线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进行解剖。上述操作完成后,两组采用不同方式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具体如下:(1)对照组患者采用定位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方式,结扎此处相应血管,结扎完成后进行切断操作。(2)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刀解剖肠系膜下动脉方式,从动脉血管起始位置进行骨骼化操作,完全暴露左结肠动脉起始位置,该位置与肠系膜下动脉和左结肠动脉形成三角区,清扫该区域内淋巴结,切除脂肪组织;操作完成后,对左结肠动脉远端血管进行结扎等操作,在距离肿瘤约3cm处,使用切割闭合器进行肠管离断操作。(3)在患者下腹部相应位置做3~5cm切口,进入患者腹腔,使用切口保护套,将切除肠管取出。(4)肿瘤近端距离约10cm处进行结肠切断操作,使其近端肠管自然下垂,确定为无张力状态时进行消化道重建操作。两组手术操作医生、麻醉师、护理人员等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治疗情况。将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用时、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作为观察指标,淋巴结清扫数量越多,术中出血量越少,手术用时、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越短表示治疗效果越好。(2)分析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率=转移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尿潴留、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2.1 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2.2 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 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7.27%(9/33)(P<0.0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31,P=0.028<0.05),其中,尿潴留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TME是临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式,该手术方式为全肠系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复发率低等优点,有效延长患者存活周期。随着腹腔镜技术普及,腹腔镜下行TME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方式与传统开腹TME手术具有同样治疗效果[7]。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直肠癌发病率较结肠癌高,且低位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直肠癌患者中占60%,即肿瘤与齿状线的距离在5cm以内的直肠癌。因此,采用该手术治疗时,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成为临床争议的重点[8-10]。
常规治疗认为,行TME后采用高位结扎切除左结肠动脉,淋巴结清除更彻底,且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减少对患者盆腔造成的伤害,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众多临床经验表明,切除左结肠动脉后,吻合口处的血液供给明显变差,极易导致周围组织坏死,诱发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降低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利于吻合口血液流通,能减少手术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周围组织坏死现象,且保留左结肠动脉会使该处表现为自然无张力的状态,有效减少吻合口瘘、尿潴留等术后并发症,同时,该治疗方式同样能有效切除淋巴结。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TME联合LCA方式治疗直肠癌,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与对照组相近(P>0.05),说明保留左结肠动脉在淋巴结清扫方面的效果与切除左结肠动脉效果一致;观察组术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一致的情况下,TME联合LCA能有效降低淋巴结转移率。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其横结肠、降结肠的吻合点状况不同,存在吻合缺失、薄弱等情况,因此,针对该类患者若直接切除左结肠动脉,会导致患者相应部位血运障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缩短患者生存周期。保留左结肠动脉更利于患者治疗,有效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尿潴留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采用TME联合LCA方式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其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TME联合LCA治疗直肠癌,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该治疗方式在淋巴清扫数量上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手术清除数目一致,但淋巴转移率更低,术后患者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的概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