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平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卫生院,四川 广元 628000)
胆囊结石为临床常见肝胆性疾病,种类较多,以胆固醇结石较为常见,与胆囊动力学紊乱、胆固醇过饱和等存在相关性[1]。胆囊结石多合并胆总管结石,研究指出,胆囊结石者发病率约为10.0%。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表现为右上腹、剑突下胀满不适、嗳气等,严重者出现感染性写,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2]。目前,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病情,且对愈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因此种手术具有创口较大、术中出血量多及影响胃肠道功能等缺点,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腹腔镜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3]。本文将以7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探究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以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7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分组如下:参照组(35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3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参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2~63岁,平均(51.86±5.43)岁;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是0.89~1.89 cm,平均(1.24±0.23)cm。研究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0~61岁,平均(51.37±6.72)岁;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是0.78~1.78 cm,平均(1.23±0.31)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的资料完整;均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疾病;可行手术操作;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心胸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手术不耐受;精神障碍;药物过敏;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补液、胃肠减压、抗炎、体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参照组实施传统胆囊切除术治疗:实施全身麻醉,患者需调整成平卧位体位,在肋缘下部做一切口,长约10 cm,将腹壁逐层切开,明确胆囊的位置。将胆囊管、结扎动脉离断、结扎,胆囊剥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引流管,随后缝合胆囊床。术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抗生素治疗。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全身麻醉,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体位,碘伏消毒术区,铺无菌手术巾,保留导尿。于脐上位置做12 mm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CO2气腹,控制气腹压为10~14 mmHg,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在剑突下约1cm、左侧锁骨中线下肋缘约0.5 cm、右胸前约0.5 cm做操作孔,常规探查三角区域、胆囊。操作者使用钛夹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近端夹闭,完全分离胆囊床中胆囊,随后采用顺行或者逆行方式切除,由腹壁口将胆囊直接取出,在术后,取T管引流。术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比较,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②记录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③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④随后,抽取静脉血,测量炎症指标;⑤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在术后1 d、术后3 d分别进行评估,评估量表为VAS量表,分数越高,越疼痛;⑥评估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运用χ2、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胃肠功能。参照组患者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胃肠功能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参照组患者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手术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3 并发症情况。参照组患者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炎症反应比较。研究组治疗后TNF-α水平、IL-6水平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炎症指标比较(,ng/L)
表4 炎症指标比较(,ng/L)
2.5 疼痛程度情况。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疼痛评分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表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3.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现状。胆囊结石以成年人为高发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胆囊结石患者不伴随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时确诊疾病[4]。胆囊结石诱发因素较多,如糖尿病、高脂肪饮食、肥胖、妊娠、女性激素、高脂血症、长期肠外营养、肝硬化、胃切除术等。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多为胆固醇结石、黑色胆色素结石等[5]。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胆囊结石患者高达1.2亿人,胆囊癌患者中约有70%伴随胆囊结石,另外我国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数量不断增多,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避免病程延长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
3.2 临床诊断分析。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于胆囊结石的深入研究,对于该疾病的诊疗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断,主要诊断方式包括超声、CT、磁共振、手术等[7]。得益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各医疗设备、技术等不断趋于完善,超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尽可能提高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8]。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主要有CT、B超等。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广泛而且更安全更方便[9]。近年来,超声检查技术愈加完善,应用范围也较广,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无创伤等优点,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断,超声在定位以及诊断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超声检查的图像较清晰,显像更为直观,可准确了解胆结石的大小、位置、数量等,因而准确率较高[10]。
3.3 手术治疗方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手术,操作简单,充分暴露胆囊,尽可能完善手术效果,然而治疗效果不佳。开腹手术具有较大切口,操作时间较长,不利于预后。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术中术野清洗,有利于手术操作,同时腹腔镜下行根治术,使用超声刀游离与离断组织,更好的控制术中出血量。除此之外,在腹腔镜引导下,操作者可直视手术视野,可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血管与器官,同时还可将胆囊充分暴露出来,以便彻底清除结石。
本文中,参照组应用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疼痛评分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体现了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所在。有学者选取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对比实验法,分别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结果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病率均更优,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另外,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消化道的牵拉作用、麻醉药物以及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使胃动素与胃泌素分泌异常,从而影响胃肠道功能,而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技术,局部创伤小,对消化道牵拉作用小,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表现为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缩短,促进恢复,缩短治疗时间。
IL-6为炎症反应标记物,是纤维细胞、单核局势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高低和炎症反应程度存在相关性。TNF-α为机体炎症反应物启动物质,对多种细胞产生作用,可激发IL-6、IL-1细胞因子瀑布效应。TNF-α、IL-6高水平引起广泛性、局部脑组织二次损伤,造成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形成。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而言,IL-6水平、TNF水平升高,伴随炎症反应。本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可见,研究组治疗后TNF-α水平、IL-6水平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促进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恢复,同时还可预防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