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玲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科,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颈椎病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1-2]。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疾病,该病是指患者颈椎部位因多种原因导致椎动脉或血管变异,导致血管变窄或供血不足,易发于30~40岁的人群。为探究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将以上患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经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52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分组法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6~37岁,平均(30.21±1.25)岁;观察组患者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28~40岁,平均(31.25±1.0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治疗标准;②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诊断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③患者凝血功能正常;④患者意识清醒,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患者;③伴有意识障碍患者;④伴有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认证批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对于本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首先选取施针穴位,施针主穴取风府穴、风池穴、足三里、太冲穴、太溪穴、颈夹脊穴、三阴交穴等,配合施针穴位选取印堂穴、大椎穴、太阳穴、合谷穴等穴位,选取以上穴位进行施针。主要施针方式为,每次行针选取5处穴位,每日施针1次,对于太溪穴、太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补法治疗,对于其他施针穴位进行中度或者重度的强刺激处理。对于风池穴,需在风池穴处对侧眼睛部位至穴位处向斜刺入0.5寸,直至患者出现酸胀感。对于风府穴,需在患者自下颌方向穴位处缓慢刺入0.5寸,直至患者局部出现酸胀感。对于颈夹脊穴在椎体方向需要向斜方刺入0.5寸,每日1次,每次刺入30 min,连续治疗三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观察组:本组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首先利用放松手法,指导患者放松身体,当患者身体放松后对患者实施颈部推揉处理,每3~5 min推揉一次,并缓慢叩击患者的肩膀与背部,左右两侧分别叩击30次,叩击完毕后自患者耳屏前端向锁骨近处进行推拿,最终沿胸锁乳突肌处向患者耳垂后提拉,每2 min/次。其次对患者实施治疗性手法,运用一根手指缓慢推拿患者颈部,每次推拿5 min,推拿完毕后给予患者按摩肩背、提拿颈肩治疗,按摩肩背5 min,提拿颈肩1 min,同时帮助患者摇晃颈板肩处左右各1次,对于严重部位的患者给予理筋、弹捏、点按处理,连续治疗三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疾病变化。最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主要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颈椎功能充分改善,临床相关症状消失,对正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颈椎功能趋于正常,对日常生活影响较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加重,颈椎功能未恢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记录两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为眩晕、头痛、恶心、肩颈痛,评分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对比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数×100%。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心悸、血压升高、呕吐三种,记录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心悸+血压升高+呕吐)/总数×100%。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说明患者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全部数据SPSS 19.0计算统计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两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满意度。经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满意度[n(%)]
2.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不良反应对比。经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总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对比[n(%)]
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和附属结构会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颈椎脊髓神经受压迫、血管遭受损伤,该病患者会出现上肢疼痛、下肢麻木、头晕失眠、注意分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并发视力障碍、吞咽障碍、瘫痪等疾病[3-4]。
颈椎病的基础性病理改变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因患者长期受生活或工作的影响,导致颈椎长期受损,颈椎会出现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导致其颈椎韧带增厚,压迫颈椎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时患者颈椎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最终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5-6]。颈椎在人体解剖学中其生理位置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相对较大的部位。但颈椎部位会长期承受各种压力、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颈椎结构退行性改变。由于长期颈椎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问题刺激颈椎部位,患者不仅会出现上述典型症状,还会出现突发性四肢麻木、全身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除以上临床症状外,颈椎病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交感型颈椎病往往涉及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常常会伴随有多个系统症状。颈心综合征则会表现为心率增速、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易被误诊为冠心病。颈心综合征是根据颈神经根返支(窦椎神经)受颈椎椎间盘突出、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若伴有高血压患者,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血压变化,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7-8]。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故两者常常并存。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来帮助患者查体,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最终诊断。
颈椎病的类型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不相同。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来说,该病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如上肢麻木、疼痛等,并且疼痛、麻木的相关症状可根据受压神经根走向进行放射,行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后检查结果呈阳性,影相学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结构会呈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结果,MRI检查相应神经根受压征象。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来说,该病患者会出现颈椎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比如四肢麻木、全身无力,走路时双下肢有踩棉花感,或者在胸部有束带感觉。影像学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狭窄,MRI检查显示颈脊髓受压。对于交感型颈椎病来说,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慌、眼花、耳鸣、恶心、心动过速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显示患者颈椎会出现生理性曲度改变,影像学过伸过屈侧位片显示椎体间滑移和椎体间成角。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来说,会出现突然间晕倒。根据X线片显示会出现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过伸过屈侧位片显示椎体间滑移与成角。旋颈试验阳性。对于食管型颈椎病来说,该病X线片会显示椎体前缘巨大骨赘,临床检查吞钡试验阳性。不论何种类型颈椎病,均需要正确的就诊方式。颈椎性疾病一般就诊于骨科,除临床典型症状外,一些严重肌萎缩、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还会出现头晕等症状,所以可就诊与神经内科,有效排除神经内科疾病可能。
为保证诊断正确性,避免误诊情况发生,颈椎病还需要和以下疾病做出区别,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来说,需要和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做出区分,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来说,需要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等疾病做出区分。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来说,需要和椎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发育异常做出区分,对于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需要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做出区分,对于食管型颈椎病,需要对食管占位性病变(如食管癌)等疾病做出区分。
对于颈椎病关系的治疗方式来说,大部分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来控制症状,从而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仅有少数严重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头痛、颈痛症状时可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缓解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传统中医推拿、按摩、牵引、针灸等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措施应当遵医嘱进行,当患者症状严重时应立刻就医,听从医嘱,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立即住院行手术治疗。对于急性期颈椎病患者来说,患者急性期会出现颈部疼痛、上肢疼痛和麻木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应注意休息,避免强烈运动刺激颈部。颈椎病还有一些常规治疗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低头。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来说应注意正确坐姿,保持脊柱的正直,注意间隔休息,避免颈椎长时间维持在屈颈姿势。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肩颈肌肉,如游泳等。除此之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适当做些运动,如头颈部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尤其是在较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后。以上方式既可缓解疲劳,又可以锻炼颈部肌肉力量,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保护颈椎间盘和小关节。除此之外,适当做些颈后部肌肉等长收缩抗阻训练,如双手五指交叉放于枕后部、头后仰对抗等运动,可以明显增强颈后部肌肉力量,纠正颈椎不稳定。颈椎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锻炼、端正体态姿势,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由于颈椎病病程较长,常有反复,发作时容易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患者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消除紧张恐惧等消极心理。
对于中医治疗颈椎病而言,该病有很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牵引、中药外用和内服等。但须注意,并不是所有类型都适合中医治疗,建议在正规医院明确诊断之后,到有相关医疗资质的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后再确定治疗方式。对于中医中的针灸治疗来说,其治疗方式包括针法与灸法,可以取颈项部的夹脊穴、风池、风府、天宗、大椎、外关、合谷进行针刺或艾灸以调整气血。对于推拿按摩治疗而言,主要以推拿颈项部,保持局部松解,并配合手法整复,能够使颈部气血得以调畅,肌肉得以松弛。对于牵引治疗来说,可有效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以此来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均为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并经千百年来临床实验延续至今。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推拿是指医生通过自己双手,运用推、拿等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来达到疏通经络、扶伤止痛的疗效。中医针灸治疗可以通过相关穴位直接刺激患者的病痛部位,从而帮助患者疏通穴位,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增强头部血流量,改善脑缺血,以此达到治疗的效果。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可帮助患者有效调节机体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针灸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