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曹勇,李亚军
(新疆哈密十三师红星医院 影像科,新疆 哈密 839000)
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也一直是临床上影像学科诊断的难点,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的肿块样病变,可为多发或单发,以及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由于该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较多患者随着病情发展成甲状腺癌。由于结节的良恶性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延误诊断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因此作出有效的早期准确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以往临床影像学检查中,由于良恶性结节是征象容易存在部分重叠的情况,因此,增加甲状腺结节鉴别难度,而多层螺旋CT弥补了以往超声等检查的不足,现阶段,其通过多层螺旋CT的影像特征和图形变化规律,从而可对甲状腺结节病理性改变的检查提供新的思路[1-2]。它是一种操作方便、无创、诊断范围广的功能成像方法。它对血流动力学、病灶的大小显示较好,并可以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多期扫描。同时多层螺旋CT的灌注参数也可作为后期补充检查的有效方式,其参数可以对甲状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进行详细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结节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尤其是恶性结节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不紧密,因此,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多层螺旋CT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鉴于此,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对于减少错误和遗漏,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证据支持。因此,为了探究临床中在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选择鉴别诊断方式时,选择应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本研究随机抽选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58例患者(70个结节),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选在新疆哈密十三师红星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甲状腺结节58例患者(70个结节),根据病理结果进分为两组,即恶性组(n=16)和良性组(n=54)。在恶性组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2~70岁,平均(42.86±6.83)岁;在良性组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23~72岁,平均(41.75±5.7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颈部CT扫描发现甲状腺结节。参与者理解研究并书面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对造影剂过敏;存在认知障碍。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双源CT进行检查,层厚5.0 mm,层距3 mm。检查前需去除影响扫描的物品,然后受检者平躺在检查台上,头部先前移,将头部放入框架内,微微抬起头部,保持甲状腺暴露姿势;从下颌角水平部扫描至胸骨入口,然后进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75~90 mL,控制注射速率为2.5 mL/s,动脉扫描约28 s,55 s后静脉扫描。采集的数据将被传输到工作站。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良恶性结节MSCT征象比较;②两组良恶性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③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1 两组良恶性结节MSCT征象比较。参考病理结果,在恶性组的结节MSCT征象中,患者的囊实性、实性囊变程度占比较高,存在不规则形态占比较高,且大部分患者存在边缘模糊、直径≥5 mm、无壁结节以及不均匀增强的强化方式;在良性组的结节MSCT征象中,患者囊性囊变程度、存在包膜、有砂砾样钙化的占比较高,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良恶性结节MSCT征象比较[n(%)]
2.2 两组良恶性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两组良恶性结节患者的BV和TT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患者的MTT较高、BF均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良恶性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表2 两组良恶性结节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2.3 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与病理结果相比,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7.14%[(48+6)/70]、62.50%(10/16)、88.89%(48/54)。见表3。
表3 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甲状腺结节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甲状腺结节也是甲状腺内的独立病灶,该疾病的发病因素包括炎症、肿瘤等,并且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该疾病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同时定期检查也是确保提高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从而尽早了解甲状腺结节的性质,这对指导临床治疗非常重要。过去,患者通过超声或血清学肿瘤指标进行评估,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年增高,但容易受检查技术等影响。并且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指征并不明显,从而造成临床漏诊、误诊的发生。近年来随着CT灌注扫描的发展,多层螺旋CT利用滑环技术,具有诊断清晰度高和较高的组织分辨率等优点,同时多层螺旋CT更方面诊断医师进行相关检查操作,也促使患者检查时间的缩短,采用低剂量不会影响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多层螺旋CT已被患者和诊断医师所接受,从而多层螺旋CT已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参考病理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上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基本特点进行判断,在在恶性组的结节MSCT征象中,患者的囊实性、实性囊变程度占比较高,存在不规则形态占比较高,且大部分患者存在边缘模糊、直径≥5 mm、无壁结节以及不均匀增强的强化方式;在良性组的结节MSCT征象中,患者囊性囊变程度、存在包膜、有砂砾样钙化的占比较高,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主要是通过结节的形态、边缘和钙化等状态进行鉴别的。由于甲状腺内血供丰富,含有来自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双重血供,单纯扫描通常并不能对征象判断提供十分清晰的特征,但增强扫描可获得明显的增强征象,更能清晰显示微小结节结构,以及病灶的边界、包膜结构等。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增强扫描可见甲状腺恶性病变呈浸润性生长,导致病变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而良性病变具有形态规则、包膜完整、边界清晰的特点[3-4]。同时,在甲状腺病变的CT图像中,其甲状腺钙化灶的临床意义较大,本次研究中良性结节一般为砂砾样钙化,这类钙化大小通常小于2 mm,反之,超过2 mm的粗大钙化即为弧形、强光团等不同形态的钙化灶,因此在多层螺旋CT检验中,将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灶纳为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程度,因此,通过用高分辨率的多层螺旋CT发现甲状腺内不均匀病灶内有微小钙化灶时,就应该及早开展治疗;②两组良恶性结节患者的BV和TTP比较,无明显,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患者的MTT较高、BF均较低;提示良恶性结节的MTT和BF有显著差异。该类CT灌注参数是通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通过详细扫描对比剂在病变区域浓度的详细变化,从而计算出相关参数[5-6]。其中本次所选灌注参数可对患者的结节内部的动态血流状态、微血管表面的通透性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恶性和良性结节的区分上,前者内血管可快速生长,血管已经分化成熟,呈密集形态;而后者细胞密度低、新生血管稀少,这是由于常规情况下,良性结节的的毛细血管生成密度一般较低,血流量不高,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连接紧密,因此,良性的血管通透性较小[7]。这也是在多层螺旋CT检查的鉴别诊断中,相关灌注参数用于帮助区分甲状腺结节的参考价值。本次的研究结果说明,甲状腺结节区域呈现出的血供和血流状态均为丰富,分析其原因在于,在随着患者甲状腺结节的进展的过程中,其毛细血管分布越来越密集,同时其血管壁的通透性也逐渐提高,在对患者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其可很容易渗透甲状腺周围相关病变部位,因此,在良恶性的区分中,CT灌注时具有明显的变化[8]。因此,在常规CT检查无法判断良恶性时,可以选择CT灌注参数作为补充的检查方法[9];③与病理结果相比,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7.14%、62.50%、88.89%。提示多层螺旋CT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研究显示,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而言,选择多层螺旋CT对病灶类型检出准确率一般超过50%,且与手术病理结果检查接近,因此,多层螺旋CT为临床实现甲状腺结节早诊、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0]。同时为了提高多层螺旋CT是诊断效果,未来研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包括可以增加CT灌注参数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结节内癌基因表达水平等相关性进行探究,从而为临床中判断不同性质的结节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帮助。有文献报道,通过对结节病灶进行CT纹理分析参数与结节内癌基因表达水平,发现其良恶性的CT纹理分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以及CT纹理分析参数与结节内癌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为负相关,这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存在重要的鉴别价值[11]。需要注意的是,以往临床中应用CT诊断时,虽然可能对患者的病灶位置做出很大程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但对甲状腺结节的判断也容易与其他疾病之间混淆,例如结节性甲状腺肿与腺瘤等,甲状腺囊腺瘤与囊肿等之间的鉴别,因此,通过本次研究体会到,详细对病灶边缘的观察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12-13]。
综上所述,临床中在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选择鉴别诊断方式时,选择应用多层螺旋CT后,患者的疾病的良恶性显示有明显的CT图像区别,且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进而指导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