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1-07-25 02:42高潞吴正刚黄玉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9期
关键词:丁苯半胱氨酸溶栓

高潞,吴正刚,黄玉静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在中国老年患者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脑梗死的主要特征为: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对象为60例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就“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和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60例患者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所应用的治疗方式分别为单纯溶栓治疗和溶栓基础上配合丁苯酞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78±3.5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75岁,平均(63.03±3.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糖、降压、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患者单纯的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阿替普酶(爱通立,德国,规格:50 mg,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160055)分两次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0.9 mg/Kg的阿替普酶加入100 mL的生理盐水中,给药的最大剂量为90 mg,在1 min之内将1/10的注射液静脉推注完毕后,将剩余的9/10在1 h内完成静脉滴注[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酞(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恩必普),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 mL∶25mg∶0.9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进行治疗,25 mg/次,2次/d,静脉注射时间控制在50 min之内,两次静脉滴注的间隔时间至少为6 h[3]。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于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病残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定为治愈(梗死病变基本消散,病残评价为0级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至少90%)、显效(梗死病变有明显缩小,病残评价为1~3级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89%)、有效(梗死病变缩小,病残评价为1~3级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9%)和无效(梗死病变面积无缩小现象,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足18%)。神经功能:采用卒中量表(NIHSS)[4]进行评分,量表内容包括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肌力、意识水平、注意力和眼球活动等多个维度,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越严重。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MA)[5]量表对患者的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能力进行评测,上肢最高分为66分,下肢最高分为34分,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得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6]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对患者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分,其中包括针眼反映、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项,满分为15分,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预后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两组对比P<0.05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组间对比(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更优,两组组间对比(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比较()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昏迷程度。通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低,FMA评分、Barthel指数和GC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NIHSS、FMA、Barthel、GC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后NIHSS、FMA、Barthel、GCS评分比较()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更高,两组对比(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组间对比(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更优,两组组间对比(P<0.05)。通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低,FMA评分、Barthel指数和GC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对比(P<0.05)[7]。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常规治疗结合丁苯酞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肢体运动功能,更能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丁苯半胱氨酸溶栓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扩张性心肌病诊断相关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