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红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膝关节置换术是用于膝关节疾病治疗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解除膝关节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治疗价值。术后为了进一步帮助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主张采取关节功能训练的辅助方式,目的是通过训练加速下肢血液循行、减轻术后患肢水肿与疼痛症状、预防发生关节粘连[1]。但我们在实际执行中却发现,不乏有很多患者因对疼痛有明显的恐惧感而出现恐动症,直接阻碍到术后关节功能训练,更不利于其术后康复[2]。作为影响到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的重要因素,我院对此通过采用质性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体验与感受,以结构化教育对其进行干预,加强疼痛管理,帮助患者克服恐动症,将应用成效总结为下文。
1.1 一般资料。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膝关节置换术且出现术后恐动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下述条件:①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3];②既往无膝关节置换手术史;③均为单侧发病;④恐动症TSK评分>37分。排除下述情况:①意识不清或有认知功能障碍;②伴髋关节/踝关节畸形;③有下肢静脉血栓、原发性血栓疾病史;④重要脏器损伤;⑤患恶性肿瘤;⑥患限制下肢活动的疾病。最终筛选符合条件病例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62.4±5.1)岁,病程时间1~9年,平均(4.7±0.8)年;试验组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9~78岁,平均(63.5±5.6)岁,病程时间1~11年,平均(5.2±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已明确符合可比性前提(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护理:①向患者宣教手术概念、手术成功率、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等内容;②展开围术期宣教,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方法、疼痛自我管理等;③术后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开展功能锻炼,结合患者锻炼情况进行动态调整;④出院指导,强调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试验组基于以上,采取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展开结构化教育的护理干预:
(1)建立疼痛管理小组:由心理咨询师、骨科医师、专业康复治疗师和专科护士组成,心理咨询师负责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把控和疏导,专科护士负责对其认知教育干预资料的收集。
(2)在两次功能锻炼之后,由心理咨询师展开对本组患者的访谈,主要内容:了解当前功能锻炼状况,影响其功能锻炼的因素,功能锻炼的感受与体验,并询问患者所需帮助;访谈结束后总结患者访谈资料,归类、提炼并明确教育主题。
(3)结构化教育实施,由专科护士负责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每例患者访谈资料及教育主题,确定个性化教育内容,每例患者进行三次教育,每次30~40 min,两次间隔1~2 d,采取一对一的教育形式。
(4)具体教育内容:①第一次教育:纠正恐动症患者“一想到运动就会恐惧”的错误认知,强调恐动症对膝关节功能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预想通过早期锻炼会得到怎样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并指出“逃避运动反而会减弱膝关节活动能力与耐力,加重疼痛感”;指导患者对于恐动症应秉承着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其盲目担心、不如积极改变,缓解其恐动情绪,树立战胜运动恐惧的决心;②第二次教育:对患者第一次教育之后的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评价、肯定与鼓励,使其认识到恐动症是可以战胜的,进一步增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另外,采取逐渐性肌肉放松训练方法,指导患者通过一系列的肌肉放松程序,缓解身、心负担,进一步改善躯体与心理的紧张,引导患者去感受从双手、上肢到大腿、小腿、双脚的肌肉紧张与松弛交替带来的放松感,转移对恐动症的注意力、降低恐动情绪;③第三次教育:在经过前两次的错误认知纠正、放松身体的教育干预之后,最后一次教育向患者强调坚持功能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患者参加术后随访,有任何疑问及时与院方取得联系,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
1.3 调查指标。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对两组以下指标进行统计和评价:①恐动症评分评价:使用TSK(恐动症评估量表)[4]对患者惧动行为进行评价,对评价的17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分范围17~6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恐动;②疼痛评价:使用疼痛数字评分表(NRS)[5]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表有0~10的数字,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烈疼痛,分别在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评价患者疼痛情况,评价当日选取三次评估结果,取平均值作为疼痛评分。
1.4 数据统计。采用SPSS 25.0量表完成对以上调查指标的统计处理,数据表达为均数±标准差的形式,采用t行组内和组间数值差异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两组恐动症评分变化。干预后与前相较,两组患者恐动症评分皆发生变化(P<0.05),试验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恐动症评分变化(,分)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恐动症评分变化(,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疼痛评分变化.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皆有显著性数据差异(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疼痛评分变化(,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疼痛评分变化(,分)
目前临床护理学理论认为,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式的健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健康教育。结构化教育便是基于授权理论,强调对患者自我感受的把握,以自身为中心,激发患者潜能,对其认知、信念及行为进行改善[6]。
膝关节置换术后大多数患者都会发生中、重度疼痛,由此导致恐动症,而对于疼痛的恐惧,则是阻碍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常规护理内容中的围术期宣教,多为患者被动接受疼痛相关知识,患者与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低、掌握差,主动克服的意愿也比较差[7]。因此,本研究提出结构化教育模式,通过提前对患者进行结构式访谈,了解并评估其对于疼痛情况、疼痛控制的认知,在基于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制定个体化教育计划,经过一系列持续性、递进性的教育干预,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激发其主动应对疼痛的态度,并主动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寻求控制、解决疼痛的方法[8]。干预之前,本研究患者平均恐动症评分皆在50分以上,疼痛水平皆处于中、重度疼痛水平,经过干预之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评分皆已降低,且试验组降低更为显著。说明结构化教育对于改善患者恐动症更有帮助,对于功能锻炼的疼痛顾虑降低,控制疼痛的信心提高,改善疼痛控制行为,从而降低疼痛水平。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实施结构化教育可改善其恐动感受、缓解疼痛强度,从而增强疼痛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