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的应用体会

2021-07-25 11:43张江春刘菲王莉刘丽华杜红霞
天津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气短穴位症状

张江春,刘菲,王莉,刘丽华,杜红霞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其他地区及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1]。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中国境内疫情上升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目前经过中西医治疗很多患者病情好转已经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顺利出院,但不少大病初愈患者病后体虚、生活质量尚未恢复[2]。根据本院临床观察,目前康复期的患者多有胸闷气短、腹胀纳差、倦怠乏力、焦虑失眠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若不加以干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价值的认可。为贯彻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中医“愈后防复”的特色优势,加快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本院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对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月26日—3月22日收治并达到出院诊断标准后进入医学观察隔离期的患者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3.01±9.12)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9例,大专及以上23例;将42例出院的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1]中恢复期中医辨证分为两型:1)脾肺气虚型24例: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2)气阴两虚18例: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其中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咽干口干23例,胸闷气短36例,乏力倦怠35例,腹胀纳呆29例,失眠焦虑22例;康复期解除医学隔离观察40例,复阳2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出院标准[1],即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 d),满足以上条件者,可解除隔离出院。2)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无精神疾病,能沟通无障碍者。排除标准: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60分以下者[3]。2)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功能障碍者。3)既往有严重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碍病史患者。

1.3 中医护理方案内容 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辨证分型、主要症状,共同使用适用于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法、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健康指导,制定症状量化分级表及疗效评价方法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并填写此表。护士长或责任组长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患者评估 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包括恢复期患者的基本情况、舌苔、心理状况等,并根据主管医师对恢复期患者的辨证分型,评估分型中的常见证候要点及患者表现出来的主要证候(症状)。

1.5 施护方法 按照方案指导对患者辨证施护。

1.5.1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居住环境温暖干燥,安静舒适,坐卧休息为主,每日定时通风换气0.5 h,避免冷空气对流直吹,尤其护好胸背腹部,避免脘腹受寒[4]。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作息规律,不熬夜,睡眠时间每日不少于7 h,循序渐进,适度室内活动,增加光照时间,尽量早睡,护阳气[5]。

1.5.2 症状施护 1)咳嗽咳痰、口干咽干。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暖干燥,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时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是否痰中带血,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加强气道湿化[6],痰液黏稠时少量多次饮水,可以选择温开水或淡茶水,痰液黏稠无力咳出者,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7]。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报告。2)胸闷气短。观察胸闷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测量血氧饱和度,评价有无缺氧及程度。根据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指导患者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胸闷气短症状[8]。必要时遵医嘱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3)倦怠乏力。加强安全护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或八段锦等[9]。4)腹胀、纳呆、便秘。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中感觉及舌质、舌苔的变化,鼓励患者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观察胀满的部位、程度、发作时间、缓解时间。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饭后慢走,适当运动。指导患者对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增加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5)失眠焦虑。康复期患者容易出现失眠焦虑,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劳逸结合,尽量早睡,保证充足睡眠,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勿熬夜。应加强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放松精神、消除顾虑、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情绪[10]。

1.5.3 辨证施膳 1)饮食原则:以顾护患者脾胃为原则,根据患者症状及食物属性进行辨证加减膳食,忌滋腻厚味、生冷寒凉、温燥伤阴。2)肺脾气虚患者宜宣肺健脾,饮食定时定量,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如可食用牛奶、鸡蛋等。腹胀纳差患者宜进食健脾消食类食物,如山楂、山药、白扁豆、茯苓、葛根、莱菔子、砂仁等。胃寒者宜进食健脾暖胃类食物,生姜、葱、芥菜、芫荽等。便秘者推荐润肠通便类食物,蜂蜜、香蕉、火麻仁等。3)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阴,可食用莲子、山药、银耳等。咽干、口干者推荐清热养阴类食物,如绿茶、豆豉、杨桃等;咳嗽、咳痰者推荐止咳平喘类食物,如梨、百合、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橘皮、紫苏等;失眠者可进食安神类食物,如酸枣仁、柏子仁等。根据患者症状指导,补气安神类食物有蜂蜜、核桃、牛奶、茯苓、莲子、山药等;补阴安神类有银耳、百合等[11]。

1.5.4 用药指导 平喘止咳患者中药汤剂宜餐前服用。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温服。失眠者中药汤剂宜睡前服用。

1.5.5 情志调护 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多存在恐惧心理。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调节好心态。中医心理调护强调心神内守之道,可鼓励患者放空自己或观察自己,舒缓各种不良情绪[5]。

1.6 中医适宜技术护理

1.6.1 穴位贴敷 以本院辨证协定方剂外敷特定穴位,利用药物对机体的刺激和药理作用,以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改善脏腑等功能。每日1次,每次4~6 h。贴敷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以起到宣肺平喘止咳的作用[12]。贴敷风门穴、肺俞穴、天突穴、云门穴、中府穴、气海、涌泉穴以起到纳气归元、温通助阳的作用。使用前取适当体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拭,然后敷药。贴敷期间关注患者主诉和皮肤变化,有无不良反应。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纱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对敷贴药物过敏者禁用。贴敷期间如起疱,小者可待其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头穿破,抽出液体,然后涂擦水溶性碘伏消毒液,敷以消毒纱布固定。

1.6.2 艾灸 利用艾条在体表特定的穴位进行熏烤,达到温阳扶正,调和气血的目的。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益气固本[13]。使用前评估患者的皮肤及局部知觉有无异常,取合适的体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置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方约2~3 cm进行烧灼熏烤,使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每穴施灸10~15 min,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灸后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涂以0.5%活力碘水剂,以无菌纱布覆盖。

1.6.3 耳穴贴压 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的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效。每日按压4~5次,每次2~3 min。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以宣肺止咳[14-15];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以健脾和胃。使用前评估患者耳部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耳部皮肤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每次应用以单耳为宜,留置3~7 d,两耳交替使用。

1.6.4 穴位按摩 利用特定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气血的功效。每日1次,每次3~5 min。选择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益气平喘[16]。选择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扶正固本。使用前评估患者的皮肤,取舒适的体位,采取合适的按摩手法,力度柔和、持久、均匀,运力能深达组织深部,每次15~20 min。

2 结果

42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肺脾气虚证型者24例,气阴两虚证型者18例。其中40例患者症状得以改善并解除医学观察,2例患者复阳转入定点医院治疗。

2.1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数据显示根据疾病表现出来不同证候与症状进行辨证施护,与西医中个体化护理理念的结合,体现了“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意义所在。见表1。

表1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Tab.1 Application status of ma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nursing methods

2.2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数据显示了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在疾病恢复期不同证候与症状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Tab.2 Application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ology

2.3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数据中显示实施例数最多是穴位按摩(40例),其次是耳穴贴压(39例),穴位贴敷及艾灸次之;依从性最高是穴位按摩(92.50%),其次是穴位贴敷(90.32%),耳穴贴压及艾灸次之;满意度最高是穴位贴敷(93.55%),其次是穴位按摩(92.50%),耳穴贴压及艾灸次之。见表3。

表3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和满意度Tab.3 Patient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例(%)

综合表2和表3分析患者对穴位按摩和穴位贴敷较能接受,跟两项操作患者的舒适度高有关;而对耳穴贴压与艾灸的耐受度偏低,可能跟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下降与艾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关,需待后期改善。

2.4 护理效果分析 护理效果分析中显示患者症状改善最为明显的是胸闷气短(91.67%),其次是乏力倦怠(90.32%),腹胀纳呆便秘(89.65%),咳嗽咳痰、咽干口干(82.60%),失眠焦虑(77.27%)。见表4。

表4 护理效果分析Tab.4 Analysis of nursing effect 例(%)

3 讨论

COVID-19恢复期由于机体在祛邪过程中正气大量消耗,肺脾气虚,故表现为纳差、腹胀、大便不爽[17]。邪热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患者表现有干咳少痰、口干咽干、胸闷气短、倦怠乏力。脾失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心脾两虚,患者多有焦虑、失眠症状[18]。中医适宜护理技术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艾灸、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穴位贴敷等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以刺激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5]。本院制定的针对符合出院标准的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从辨证施护、辨证施膳、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情志疏导、健康指导、护理难点及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详细全面指导了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

综合上述分析,此方案简便、实用性较强,应用中医护理技术解决了临床护理问题,对临床护士实施中医辨证施护有一定的指导性,并加强了护士与患者交流,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有利于恢复期患者的生理心理康复,促进疾病的预防,有利疫情的防控。但此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咳嗽咳痰、咽干口干、失眠焦虑干预措施效果偏低,有待进一步探讨及改进。不足之处在于本组病例样本容量偏小,仅供探讨性研究,后期将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研究总结。

猜你喜欢
气短穴位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