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红色文化阐释与研究
——基于淮河流域范围内红色基地的调查分析

2021-07-24 05:57白传颂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基地革命

白传颂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淮河古称淮水,《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淮河流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流经范围,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淮河流域两岸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淮河流域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优秀的经典的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一、有关概念阐释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产生、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产生发展的,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奋斗目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我国的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具有物质性(如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革命遗物等)和精神性(政策、方针、路线、歌曲、话剧、红色故事等)两方面。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产生、发展、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红色文化。

(二)红色基地

红色基地一般可分为纪念类、祭奠类、旧址类和遗址类,是中共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的物质表现,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物质载体,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红色文化产生的重要基础,红色基地的建立,就如同一面丰碑,“不仅能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革命情操、树立传统美德、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精神文明建设”[1];而红色文化则是对红色基地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凝聚,其赋予了红色基地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潜能,是红色基地的精神支柱,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本文在研究红色文化基地的基础上,对其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以及所具有的价值进行阐释。

二、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基地概况

(一)淮河流域基本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位于东经111°55′~121°20′,北纬30°55~36°20′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至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以废黄河为界,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能源矿产、制造业和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也是国家实施东部率先、中部崛起、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区域,在历史上有“守江必守淮”的重要战略要地之称,在当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人文荟萃,诞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形成了长期主宰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两大文化。流域内有沙颍河、涡河、淠河、西淝河、沂河、沭河等重要分支,又有许多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邗沟,隋唐的汴渠,元明清三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和洪泽湖大堤等,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神奇的地域文化魅力,大放异彩。

(二)淮河流域流经的主要城市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等文件显示,淮河流域跨5省40市,160个县(市)。主要城市(县)见表1。

表1 淮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

(三)淮河流域内主要红色基地

总体而论,安徽省红色基地分布“趋于凝聚型,聚集的程度较高”[2]。淮河流域内红色基地聚集程度较高,这与这一区域较早以及频繁的革命活动有关。早在1922年2月徐州就建立了流域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陇海铁路铜山(徐州)站支部。1925年初,中共党员郑子瑜、王建东等成立了中共濉溪临时小组;同年,地处淮河源头的桐柏县建立了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周传鼎、周传业、张子珍在淮颍书局成立了中共阜阳党小组。1926年确山竹沟党支部在河南驻马店建立,后发展为后来的“小延安”。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鄂豫皖苏区是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新安旅行团踏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抗战时期(1937~1945)枣庄市济宁市的铁道游击战、盐城市的新四军同台儿庄战役一样给予了日(伪)军沉重打击,泰兴市黄桥战役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敌人的心脏,淮海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主力。新中国建立之后(1949年至今),小岗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王家坝精神诠释了新时期皖北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情怀。

本文根据2004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新时期的发展情况,参考梁峰、章锦河等红色文化遗产分类方法,将淮河流域红色文化遗产分为纪念类、祭奠类、旧址类和遗址类4大类型(见表2)。

表2 淮河流域红色文化遗产概览

以上31个主要红色基地,纪念馆类有13个(42%),旧址类10个(30.2%),祭奠类4个(12.9%),遗址类4个(12.9%);纪念馆类及旧址类约占72.2%,是红色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31个主要红色基地中,安徽10个,河南9个,江苏6个,山东4个,湖北2个;安徽、河南占据19个,约为总数的61.3%,是红色基地数量贡献上的主力军。

三、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理论分析

淮河流域红色基地深受淮河流域革命文化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3]。

(一)淮河流域红色基地分布的总体特征

一是时间分期涵盖中国共产党成立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历史。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基地的产生时间分五个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基地是连续性的,如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确山竹沟革命根据地,既是我党早期革命时期党支部的诞生地,又是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也是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连跨三个时期。

二是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大分散是指基本上淮河流域内的每一个城市都是红色文化的诞生地;小聚集是指在大分散的前期下,又出现了一些聚集点,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徐蚌地区,沂蒙山区红色地区,淮安、盐城新四军根据地等。

三是斗争对象直指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具体论之,早期革命时期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四是红色基地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淮河流域的红色基地,既有早期革命时期共产党个别支部诞生地,也有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如滁州市藕塘根据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更有解放战争时期的前敌指挥部、战争发生地等,如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与创新,如安徽阜阳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滁州市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淮河流域红色基地见证了中国革命从产生、发展、直到取得胜利的全过程。

(二)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形成原因

1.独特的地理环境。鄂豫皖、沂蒙山区等红色基地大多依山傍水,从地形上说,封闭性很强,易守难攻。一方面,远离政治中心,反动派的军事力量在这里相当薄弱,交通、通讯、文化都十分落后,不便于反动政府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的地理条件,大别山地区、沂蒙山区,山高水深,连绵不断,植被茂盛,便于藏匿隐蔽,这种地形便于搞游击战争。而在淮安、盐城等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境内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湖荡广布,沿海为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平直,当时基本无港口,水陆交通极为不便,特别是夏秋时节,该地区多阴雨天气,导致地表泥泞不堪,不利于日伪机械化部队和大兵团运动作战的有效展开,有利于小部队袭扰交通运输线、电话线、小规模伏击战等游击战的进行。同时,该地区同其他地区相比,国民党顽固派势力较为薄弱,是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及新四军开展敌后战争的理想地区。

2.迥异的人文风格。一是方言较统一。从方言上的划分来看,淮河流域的语言大体属于北方话的中原官话,不论是西边的驻马店、中间的淮北、东边的淮安、盐城、北方的枣庄、南边的六安、霍邱等地,在方言上都比较类似,内部语言的统一性,有利于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革命火种的播撒提供了语言上的诸多便利。二是文化认同强。都属于淮河两岸的人,文明因河而兴,因河而起,在明朝时期,该区域主要属于南直隶省,有着较相同的文化习惯、习俗以及生活爱好。另外,从古至今,淮河流域两岸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三是性格包容性广。淮河流域,承接南北,贯穿东西,南有长江,北有黄河,西有大别山、秦岭,东有大海,淮河人走南闯北,经过历史上的多次融合,造就了淮河流域人民特有的人文性格,这种性格既有北方人的粗放豪迈,也有南方人的温柔细腻,既能遵古守礼,也能开拓创新。这种性格决定了淮河流域两岸人民思想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对于新事物、新思潮,能够给予包容审视,进而能够进一步接纳新思想,为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3.辉煌的红色历史。淮河流域浓缩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一是赓续“为了谁”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土地革命,让群众分到土地,调动了群众劳动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有饭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牢记“我是谁”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厚植爱民情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深得广大群众的信赖,让人民看到光明;三是践行“依靠谁”的根本理念。我们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并肩战斗,同仇敌忾,逐渐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流域内的红色文化基地分析来看,不难发现淮河流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艰难的奋斗,逐渐走向胜利辉煌的过程中产生的优秀文化,其具有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以民为本、爱国自强、传承创新等精神内涵。

1.敢于斗争。确山竹沟革命开辟了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并逐渐成为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六安、霍山农民起义,组成红军第11军第33师,创建了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苏区,坚决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沂蒙子女反抗日本侵略者、淮海战役解放全中国及新时期小岗村“杀出一条血路来”等,都诠释着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斗争性内涵,从中可以进一步看到我们党和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始终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忧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斗争烙印,就富有斗争精神,是在斗争中获得生存、取得发展、最终赢得胜利的。

2.坚贞不屈。不屈是面对强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服输、不怕强权的革命标识,是革命愤慨,更是一种昂扬的姿势。革命的胜利从来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不断的奋斗过程中,经过千辛万苦努力开创出来的。鄂豫皖根据地曾多次经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新四军根据地经过“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惨案后,又重新在江苏盐城开辟;沂蒙大地渊子崖村上,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全村人民齐上阵,打出了“村自卫战的典范”。每一个革命根据地,都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坚贞不渝,不屈不挠,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3.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民本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依靠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仅以山东沂蒙老区为例,沂蒙儿女为抗战与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先进典型事迹。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达543万人,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在“车轮滚滚”中助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二是为了群众。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的个人私利,从早期革命时期成立个别党组织到红色根据地的诞生,及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自始至终都是爱民如子、鱼水一家,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幸福。

4.爱国自强。中华民族是压不倒、打不垮的,源远流长五千年,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其尊严容不得外人践踏,有敢犯之,必将迎头痛击。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近3 000名将士聚集在淮河流域罗山县铁铺乡,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宣誓长征。枣庄市、济宁市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新四军铁血抗日,新安旅行团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不断地唤醒民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这些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其所蕴含的爱国自强精神永垂不朽。

5.传承创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发展是事物长期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国家想富强,必须有敢于创新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开放之初,淮河两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敢闯敢试,以家庭联产、承包到户,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新路,创造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天地;新时代的王家坝精神,“舍小家、顾大家”,不断地鞭笞着两岸人民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鲁南大地的沂蒙精神则激励着淮河两岸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四、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淮河流域红色基地,具有“存史、资政、德化”功能,蕴含着爱国爱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教育功能,是“开展德育的有效载体”[4]。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蕴含“奋斗不息”“革命必胜”“创新发展”的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特色性,要积极引导广大党组织和党员,以党的先进性教育、纯洁性教育为主线,不断提升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就近到红色基地瞻仰革命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厚植为民情怀,牢记初心使命,接受革命教育洗礼,增强党性观念。

(二)经济价值

当前,红色文化产业渗透于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助推了红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5]。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整合,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向主题方向发展[6]。红色影视和红色旅游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红色影视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2011年出品的红色电影《建党伟业》票房收入过4亿元,《我和我的祖国》票房超过31亿;《挺进大别山》《淮河战役》《铁道游击战》《血战台儿庄》《王家坝》等与淮河流域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其衍生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以红色影视助推红色旅游有助于带动红色餐饮、红色展览等红色文化,打造第三产业的新兴增长点。例如,安徽金寨县曾是著名的贫困县,利用“将军县”这一优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不但摘掉了“穷帽子”,还过上了“好日子”,这些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文化价值

弘扬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促进淮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流域红色文化也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性的理论视域出发,促进淮河文化的更好发展;二是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彰显人类的优秀精神、理念和情怀,是精神的丰碑,继承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三是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红色文化内蕴的“爱国”“为民”“拼搏”“创新”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高度一致、同向同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范本,具有凝聚民心士气、激发民众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中所具有的“信念坚定”“革命必胜”“为国为民”等思想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淮河两岸城市可采取主题研学、缅怀参观以及红色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一是汲取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强基固本,正本清源。要牢记红色文化内蕴的理想信念,继承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作风,弘扬红色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二是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德育教育资源,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旗帜鲜明地加强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正向激励;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毋庸讳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人出现了精神上的困境,信仰虚无、精神空虚、价值观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发挥好红色文化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讴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

五、结语

红色基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淮河流域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谱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蕴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要切实加强淮河流域红色基地建设,大力学习宣传、传承保护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当然,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宣传力度不够、内涵提炼不够深刻、协同性不强等问题,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形成多方合力,促进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落细落小,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基地革命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中国的出行革命
我的基地我的连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