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创世史诗《创世纪》研究初探

2021-07-24 00:48屈永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世纪天神傣族

屈永仙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傣族是聚居于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从语言上可以分为三大方言区,即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区,德宏傣语方言区,以及红金傣语方言区。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创造出不同的史诗,这是许多南方民族常有的现象。在不同的傣族地区也分别产生了内容不尽相同的史诗。例如,源于印度的英雄史诗《罗摩衍那》流传到西双版纳后称为《兰嘎西贺》(意为十头魔王),传到德宏则称《兰嘎西双贺》(意为十二头魔王)。这些史诗之间,不论是人物还是故事情节都产生了一些差异。不同的傣语方言区出现不同的创世史诗也不足为奇了。

傣族目前有两部创始史诗:其一,《巴塔麻嘎捧尚罗》[1]早于1989年出版,主要流传在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区。如今民间仍有史诗的手抄本流传,同时也有史诗歌手“章哈”在仪式活动中口头演述;而本文将要介绍的《创世纪》[2]直到2012年才面世,且只有傣文版,目前不见有歌手口头演述,民间虽有绵纸经手文本,但并不轻易能搜寻到。2017年至2019年间,笔者因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项目”,完成了这部史诗的三对照译注工作,对它的文本形态、叙事结构、母题和程式特点等方面有较多的了解,在此对它做一个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一、史诗的流传与文本形态

学界对《创世纪》的介绍并不多。我们可以在一些出版的书刊中找到一些零星信息。例如,“傣族神话传说关于创世的五个时代——大火时代、洪水时代、大风时代、荷花时代……它们是傣族的‘创世纪’”。[3]有的学者提到“流传于德宏地区的傣族叙事长诗《变扎贡帕》(汉语意译为“古老的荷花”),原名《混散造天造地》”。[4]在《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中提到《天神开天辟地的传说》傣语称为“布桑判法判林”,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远古时候有九位天神下凡到人间,他们使太阳、月亮、星星、风雨等有序运行,要让人间也变成如同天界那样的美好世界,让人间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他们巡查各方天地,清除妖魔邪恶,使光亮普照大地。后来他们吃了大火烧天后香喷喷的焦土,身体变沉重和肮脏,再也不能返回天界,只有一位由于吃得少飞回到最低的天层中。剩下的四位天神变成男人,四位变成女人,从此配成夫妻,繁衍人类[5]。

相比来说,民间流传着较为丰富的创世神话。其中,“神牛生葫芦”“葫芦出人种”“洪水淹天地”等母题几乎家喻户晓。笔者在德宏州田野考察时发现,大多数村民可以说出“布散法雅散林”(意思是爷爷编天奶奶织地)、“桑裹法腊裹林”(桑神补天腊神修地)、“泛棍叠喃岛”(葫芦中出人种)等神话片语。其中,少数人可以详细地叙述神话内容。例如,下面这个版本:

“尚裹法腊裹林”也称“布散法雅散林”。说的是丈夫负责编织天,妻子负责编织大地。他们用金蜘蛛的网来编织。因为丈夫睡了一个懒觉,醒来后发现天还编织不完全,于是就剩下一部分天缺了角。而勤快的妻子早就织好了大地。天和地合不拢,只好将大地弄成褶皱,才与天配拢……天火烧毁大地后,洪水又淹没世间,洪水落下去后就剩下一个葫芦,葫芦里有一对男女……①(1)①讲述者:岳品礼,男,80岁,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盏西镇旧城寨人,2016年10月5日讲述,屈永仙译。

总体来说,关于《创世纪》的背景信息并不多,相关的研究也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是该史诗流传在民间的文本并不多见;此外还因为它目前没有汉译本,导致这部史诗鲜为外人所知。

古时候人类没有粮食只靠野菜野果充饥,稻种被兔子、蛇、羊、马、猴、鸡、狗、象、鼠等动物里七层外七层守护着。国王命令两个巫师(布摩)去寻找稻谷,天神派勐神护送巫师到原始森林去寻找稻种,巫师说明要将稻谷供奉给佛祖。那时候的稻谷有冬瓜一样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才变小的。老鼠把两颗稻种送给巫师,他们将稻种带回来撒在大地上,从此人类才有了稻谷[7]。

《创世纪》全诗严格遵循傣族诗歌的“腰脚韵”(脚腰韵),即第一行的末字起韵,第二行腰部的某个字与之相押韵。两行为一个押韵单位,形成一个诗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以下面这段[8]为例(底部划线字为押韵部分,笔者译,下同):

laaŋ55saaŋ35la53tsam55tau31xoŋ55kaaŋ33tam55tin33

man55tsam55ju11ta31ko11laŋ35lin33hŋ55mŋ55

腊神她一来到大地上,就勤劳修补大地世间;

pai33tst11haan53la31fa53po55sut35

son55pai33son55ma55het11laŋ35xut35tsaam11ku33

走遍大地的四方角落,来来去去补全各细节;

tsaŋ11tak35tsat35me55ha31tseu55li33laŋ11tsa33

jaŋ33ha31tsaai53ha31pŋ33phun35ja11mn35n33

补得完好无缺她满意,与最初时的样貌相同;

lai35tsam55tsaŋ11va33saaŋ35ko11fa53la53ko11lin33paan33sn55

ko11pen33laŋ35lin33s11mŋ55kon55fa53kaŋ31te53jau53

人们说桑裹法腊裹林,造天补地为人类子孙。

众所周知,傣族民众有抄经供奉以求功德的习俗。简单来说,人们因有某种具体的述求,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请人抄写一部“令”[lik53]或“坦”[tham55],并请贺鲁(信徒头人)在适当的仪式场合公开演述,以达成某种目标。德宏傣族的史诗、叙事诗几乎都以这种方式传承。在民间较少看到《创世纪》的手抄本,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该史诗文本较厚,如孟尚贤所说的“像牛头那样又厚又重”,老百姓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较少抄写和供奉这部史诗,这是原因之一。其次,大部分南方民族的“史诗几乎都是在祭祀、丧葬、节日等仪式中演唱的,是整个仪式诵词的一部分”。[7]傣族的“令”同样也是在仪式中演述的。然而,《创世纪》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较少,人们很少在仪式活动中演述它。第三,德宏傣族地区虽然有民间歌手“摩哈”,但是并没有发展出如“章哈”那样的职业歌手——他们是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最重要的史诗演述者。最后一个原因是,创世史诗的抄本特别珍贵,人们不轻易传给他人,一般人要想得到正本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德宏民族出版社的封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德宏民间搜集各种手抄本。他说有时候一两百就可以搜购到一麻袋绵纸经抄本,有时候花多少钱也买不到一本。有的珍贵抄本被老百姓收藏着不轻易示人,软磨硬泡才能在当时当场阅览,不能照相或录相,更别说借出去复印了。这种习惯上互相保密,隐藏善本的客观状况,使我们难以发掘和搜集到该史诗文本。

二、史诗的叙事与结构

《创世纪》的叙事非常丰富,由于学界对该史诗知之甚少,所以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史诗分为六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叙述了古老的时代一片混沌,在云雾团中诞生了五位天神。那时有七处藏经阁,存放着各种经典,描绘了极乐世界的模样,世界的时空结构,大地的初貌,以及日神和月神的起源等。例如,关于最初的天神,史诗中说他们是在云团中诞生的:

那时的天空电闪雷鸣,世界光电交加传四方;

只见闪电一道接一道,隆隆声响彻无际长空;

后来雷声渐停息下来,五位天神逐渐显身形;

只见着他们缓缓而下,天神身披光辉显尊贵;

他们是最初的五天神,是最先开创三界的王;

他们将下界创造万物,驱散世间缭绕的云雾[2]。

第二部分讲述了人类经历的“三大劫难”。由于最初的人类粗陋弱智、心灵邪恶,从而遭到了天神的毁灭。世界经过“大火劫”、“洪水劫”和“飓风劫”,毁灭又复生。三大劫后,世间恢复平静,天神将荷花种子撒向大地,荷花开放的时候他们再来世间重新开创人类和万物。

第三部分叙述了第二代创世神来修补世界的过程,即民间广为流传的“桑裹法腊裹林”神话。男神“桑”补的天小,女神“腊”修的地大,为了使天地合拢,只能将大地弄出褶皱。后来,天神又派大力士下界“犁地”,使大地平坦一些。但是他只完成了一半,剩余的部分就成了山川与沟壑,最高的是天柱山“吉拉”。大地也被划分成了十九洲,远古的巨湖分成无数条江河,纵横交错在大地上。

第四部分叙述的是三次人类起源,有从“三十三个神蛋”出来的人种,也有“神牛生葫芦蛋,葫芦出人种”,还有兄妹滚石磨配对结合生育的人类;其中,“葫芦出人种”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傣语称为“泛棍叠南岛”,史诗中详细叙述了这个神话,例如,其中的这一片段[2]:

在水火风三大劫之后,大地早已成一片荒芜;

天神仿照古老的模板,五天神开创日夜不停;

召玛西派神牛下界来,他带来人类和万物种;

神牛下界后抵达大地,还有一只大神鸟同来……

他俩来到地上有三年,神牛身上孕有万物种;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后,万物种从牛肚中出来;

生下三颗璀璨的神蛋,是天神创造的万物种……

孵满七年才逢到吉日,一蛋裂出神奇的葫芦……

日出有万丈光芒之时,只见宝葫芦缓缓裂开;

男女众神从中走出来,每个都身穿霞帔之服;

所谓神葫芦中出人类,是天神妙种圣洁之身;

日久生情男女各配对,繁衍人类如稻谷满仓。

第五部分叙述万物起源的过程。为了使大地上生机勃勃,天神赐予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万物,包括金银矿物、动物与植物、谷物与食材等等,使人间应有尽有。

第六部分叙述了人类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包括人类从群婚发展到一夫一妻,从住树屋和岩洞到安寨定居;人类的生产模式从采集、打渔到打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其中,又重点描述了稻作生产和制陶技术的起源。定居后建起曼和勐,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了知识,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方法,划分年月日和季节以适应稻作生产。人们选出了部落头人成为“召曼”和“召勐”(寨主和勐主)管理社会事务。随着人口的增多,战争也随之而来,勐与勐之间争夺土地和其他资源。后来佛教传入,人们逐渐形成一套社会规则,人人遵守,最终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创世纪》中有一些内容显得冗繁,以及一些重复出现的诗行,不过在抽丝剥茧后史诗的叙事框架可以简化如表1:

表1 史诗的叙事框架简化表

从整本史诗的文字数量来看,一至五部分占了整部书的大半部分,叙述手法比较粗糙,从各小节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内容多是古老的神话。第六部分占了史诗的另一小半,内容极为丰富,从小节的名称也可以看出其内容大多是传说、故事甚至是历史,具有大量细节描写。

三、史诗中的程式特点与神话母题

与其他贝叶经风格一样,《创世纪》是以佛陀的名义来叙述天地开辟、世界万物起源和毁灭的过程,叙事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开篇和结尾通常有固定的模式。例如,每个章节开篇常以这样的诗行[2]引出:

那时诸神又提新问题,佛祖继续为众人讲述;

据说神牛曾生下葫芦,古老神话流传在三界;

神牛怎样生下葫芦蛋,请佛祖讲讲这段神话;

佛祖慈悲为众人开示,我们双手合十来静听。

史诗的程式特点还体现在故事主题的重复上。《创世纪》中描述了世间的三次毁灭与复生的更迭,修补世界与创造万物的工作也重复了几次。每一次的过程基本雷同,因此各章节之间含有许多相似的内容。史诗中天神创造万物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诸神下界时带来了万物种子,二是巨蛛下界织网变化而成。无论是哪种方式,世间缺少什么,天神就一一再创造出来,包括青草树木、瓜果蔬菜、飞禽走兽、金银宝物等。史诗中充满了大量的程式化诗行。例如,下面的诗行[2]多次出现:

是诸神撒下千万种籽,大地上才有牛羊满地;

造出金银珠宝诸财物,不让人间缺吃与少穿;

大地充满飞禽和走兽,树木满山芳草千万种;

人世间各种工具器物,皆已造好永久往下传。

关于人类的起源方式,史诗中叙述了四次。第一次是“天神吃焦土遗留人间”。书中说,天神在人间留下三十三个神蛋,将之放在巨峰石崖上。其中四个蛋裂开,生出来四位天神。其他有的蛋生出了魔王,成为地狱的管理者。有的生出女神去守护大海,还有一颗出来八位天神,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那时的大地刚刚被天火焚烧过,焦土冒出奇香,八个天神禁不住吃了香土。他们是神种,身体原本轻盈飘逸,但吃过香土后身体沉重,生出汗水和污垢,皮肉变得粗糙丑陋,再也飞不回天庭。其中,四个天神样貌已变化成女性,最后他们配对为夫妻,繁衍子孙后代。

第二次人类起源是“神牛生葫芦蛋”。书中说世间被洪水洗涤之后,大地一片空旷,天神派一头神牛下界,陪同的还有一只神鸟。他们来到大地上后,过了很久神牛生下三颗蛋就死了,接下来由神鸟负责照料和孵蛋。一段时间后,一颗蛋裂开生出来一个葫芦,葫芦中孕育着人类和万物的种子。其余两颗蛋裂开,出来四位魔王,负责管理地狱。

第三次人类起源是“葫芦出神种”。从内容看是前两个版本的结合。天神将宝葫芦带到地上,洪水过后,葫芦在水中漂浮撞到石崖裂成两半,从中出来八尊神子。这八个神子自从吃了焦土,丧失了神的光芒,身上冒出汗水和污垢,变身成人类祖先。为了延续古老的传统,其中四神子变成女人身,他们配成四对夫妻,繁衍人类。

第四次人类起源是“兄妹婚传人类”。兄妹二人是在洪水中仅剩的遗民。为了繁衍人类,他们通过滚石磨下山,两磨盘严丝合缝,意为天神旨意,因此兄妹结合为夫妻,生育子孙后代。其实,阅读该史诗的过程可以发现,每一次的人类起源是相对独立的,前一代人类的死亡与后一代人类的诞生之间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性,逻辑难以自洽。

《创世纪》中包含着大量的神话母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始祖神创世的母题。相对于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区中的“布桑嘎西与雅桑嘎赛”,德宏则有“桑裹法腊裹林”,虽然神的名称不相同,但是都属于第二代创世神,都属于“布-雅”(爷爷奶奶)崇拜。大地世间经受过三次大劫后,变得残破不堪,于是就有天神修补天地的过程——“桑裹法腊裹林”,即桑神补天,腊神造地。

傣族史诗中的“天神吃焦土”与“地肥”母题有关,该母题被记载在一些佛经中。《长阿含经》的《起世因本经》《小缘经》《大楼炭经》中皆有记载。例如,在《起世因本经》中说“尔时彼处诸众生辈,其中有生贪性众生,作如是念:我于今者,亦可以指取味而尝,乃至我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齐一节间,取彼地味,向口而尝,吮已意喜。如是一过、再过、三过,即生贪着。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抟掬而恣食之”。[6]由于这些神种“试尝地味”,所以导致他们“神通灭没”——“时彼众生如是以手抟掬食时,于彼复有自余人辈,见彼众生如是噉已,即便相学,竞取而食。诸比丘,彼等众生以手如是抟掬地味。食噉之时,彼等身形自然涩恶,皮肤粗厚,躯体浊暗,色貌改变,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诸比丘,如前所说,后亦如是。彼三摩耶世间之中,便成黑暗”。[6]《创世纪》中也有相同的内容,诗行[2]如下:

天神再派出八尊神官,到世间建立人类根基;

焦土如西玛果香喷喷,神官受到吸引吃香土;

最初来到凡间的时候,他们身体轻盈又飘逸;

岂知一起吃过香土后,他们丧失了神明之躯;

身体生出汗水和污垢,皮肉变得粗糙又丑陋;

那时八位天神很烦恼,身体与人类已无差别;

长达七千八百万年后,其中四个样貌已变化;

他们延续古老的传统,立刻装扮成女人模样;

他们配对成双结夫妻,无其他妙法只能这样。

史诗中多次提及这个“香喷喷的焦土”,说它犹如甜美的“西玛果”。“地肥”类似于“禁果”,天神吃“地肥”变成了人类,作为诸神后代的(第二代)人类从此就变得邪恶且愚蠢,后来遭到洪水洗涤而毁灭。

“九隆神话”广泛流传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学界通常认为这是人们对龙蛇崇拜的一种体现。《创世纪》也吸收了这则神话,在第六部分第八章“稻作与雨水”中,用比较长的篇幅完整地叙述了该神话的内容[2]:傣族先民种稻需要适当的雨水,九条神龙负责为人类降雨。但是神龙作乱不按时降水,有时缺雨导致稻苗枯萎,有时多雨导致洪涝灾害。有九个青年,他们的父亲因去追杀恶龙结果死了。九个兄弟商议要为父亲报仇,大哥去后也失败了,其他兄弟都失去了勇气。只有最小的弟弟最勇猛,他名叫九隆,力大无比,是天神转世。在父亲和长兄被神龙打败后,他再次出发去杀恶龙。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老者,带他来到一个石屋,赐他九颗宝石,使之冶炼八十天,最后打造成锋利的宝刀和神箭。然后九隆来到龙湖,只见有九段木头漂浮在水上,那正是坚硬如石的龙脊。他张弓搭箭一支接一支射中湖中“浮木”,骑上龙身用宝刀砍杀。九条恶龙告败求饶,点香发誓不再作恶,答应从此为人类按时降雨。最后,神龙邀请青年来到龙宫,不仅送他一颗神奇的宝石,那是幸福吉祥的种子,还让他娶了龙公主。他们回到人间,将种子撒在大地上,从此世间万物得以生生不息。最后,人们拥戴他成为了新的国王。

众所周知,傣族所居住的地区,每到雨季常伴随着青蛙鸣叫,人们认为青蛙与稻作生产有着某种联系。“青蛙”因此成为稻作民族史诗、神话中必不可少的母题,反映了人们认为青蛙寓意着丰收的图腾崇拜。《创世纪》中也有“青蛙神话”,在史诗中说青蛙神与日神、月神原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妹,曾是管理人间的大神,具有很高的地位。书中是这样说的:

天柱山中有蛙神居住,他智慧超群本领高强;

蛙神与日月神是同胞,威武无比排行在第三;

蛙神与日月同时诞生,西迦命他做大地之王;

他心悦诚服遵守约定,来到天柱山日夜守护;

蛙神最初住在月宫上,听从西迦之令来人间;

他曾带兵大战阿修罗,将他们驱赶出人世间[2]。

我国南方民族的创世史诗大多属于“复合型史诗”,即“具有在中国境内流布的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三个亚类型的特征”。[8]从上文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这部《创世纪》并非典型的“复合型史诗”史诗。因为它缺少了民族迁徙的成分,而且描述部落英雄的内容也比较少——除了发明竹楼并带领大家定居的部落首领“仔展”是本土的文化英雄外,史诗中提到的其他杰出人物通常是某卫国的国王,从王国的名称和故事情节来看,他们很可能是源自印度的角色。

四、创世史诗与贝叶文化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下,傣族在几百上千年间形成了独特的贝叶文化。“广义的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竜林文化’(即水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文化相融合的升华,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9]贝叶经是傣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贝叶经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用贝叶制作而成的文本,还包括构纸文本、绵纸文本等。傣族民间号称有84000部贝叶经,其中叙事长诗就有550部(以“阿銮叙事诗”为主)。这些贝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历史、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其次,《创世纪》中含有一些佛教相关的概念。例如,书中穷尽诗行来形容天庭中的“极乐世界”,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金银珠宝琳琅满目、琉璃水晶物品应有尽有。有雕龙画凤的建筑,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还有吉祥宝树和芬芳的莲花。例如,有诗行[2]写到:

所有吃穿用物皆具备,没有痛苦烦恼和遗憾;

不必担忧生老与病死,疾病和苦难皆已消除;

所有忧愁烦恼不存在,众生极乐皆脱离苦海;

宗补大地已经创造好,人类可以丰衣和足食;

吃穿所用万物都具足,应有尽有生活很惬意。

史诗中这些外来的词汇和概念如“三界”“三十三层天”“地狱”等,在范畴上已有所改变。在汉传佛经中所说的“三界”是指欲界、色戒和无色界。但是在《创世纪》中的“三界”是指天界(神界),人界和冥界。例如,史诗中说到“那时诸神接着问询道,神人鬼三界已做完毕,人在大地而神在天上”。[2]史诗虽有“三界”,但每一层天并没再具体细化。

傣族长诗多以佛陀的名义叙述,按照贝叶经的叙事规范,使之符合佛经的格式。《创世纪》中几乎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有这样的诗行:“我乃天地间三界之主,寿命延绵并超凡久远”,或“想知晓经书中的故事,务必请佛祖慈悲开示;那些天上的诸神众仙,相约到佛祖身边请教”,之后就是故事正文。

那时净饭王大功德主,是卫国之主人间英杰;

因杰出的首领净饭王,人们纷纷慕名来朝拜;

国土四方宽广又肥沃,他的土地美丽而富饶;

他带领百姓勤种庄稼,那里没有饥饿和贫寒;

天神时常俯瞰来视察,只见这里吉祥又如意[2]。

再来看史诗中所描绘的宇宙观,它与佛经的宇宙观具有相似的地方。我们知道,汉译佛经中大多有记载“须弥山神话”[12],它们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空间观:宇宙中有个盘状的大气层,这个大气层很坚固,即使是大力士手持神器也不能破坏丝毫。这个大气层被称为“风轮”,风轮之上是厚而稳固的“水轮”,其外面乳状的“金轮”。金轮之上中间有一座山,就叫做须弥山。“须弥山外是大海水(香水海),香水海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金山被香水海隔开,七重金山的山高从内到外依次递减。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边是弗婆提洲(东胜神洲),西边是瞿陀尼洲(西牛贺洲),北边是郁单越洲(北俱卢洲),南边是阎浮提洲(南瞻部洲)”。[13]总的来说,宇宙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创世纪》中也有提到“水轮”“风轮”和“火轮”,文中先介绍了大地上最高的“吉拉”山(相当于须弥山),然后引出山底下的水、风和火,书中是这样说的:

大地底下有很多空洞,巨型的石柱犹如顶梁;

其厚度超过几个由旬,其宽度有大地两倍多;

如同那圆溜溜的叶盘,凸出高耸在宽广地面;

形状如巨石拱出大地,宽广无边达几个由旬;

形状如同城市的中心,宽广无边目视所难及;

石崖底下有烈火岩浆,古老的火焰永不熄灭;

圆盘浑厚达几个由旬,都是天神下界所创造;

大水在火轮底下流淌,同样宽阔达几万由旬;

水轮底下又有强风吹,边沿稳固实难分散开;

厚云团覆盖在风轮外,乌黑一片黯淡无光芒;

飓风狂吹声音轰隆响,所望之处是一片混沌;

风轮宽阔有七千由旬,不断凝聚在内圈徘徊[2]。

图1 史诗所描述的宇宙图景(图片来源:百度网)

作为贝叶文化中形成的史诗,《创世纪》也含有大量的傣族口头叙事,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德宏傣族在“贺新房”仪式中通常要唱古歌,有唱词“只知黄金藤出现在大象之前,藤条缠绕在树枝上。只知毛管草出现在水牛之前,水牛吃光了草叶,剩下光秃的枝干”。[14]在《创世纪》中也有这样的古歌谣[2],书中写到:

tsaŋ11va33x55xam55tεk11n33taaŋ55to33tsaaŋ53

tsaaŋ53ma55jep11tso31haak53tin33jaaŋ33po55lŋ35

黄金藤比大象早诞生,大象踩过后脚底泛黄;

tsaŋ11va33ja31lεŋ33tεk11n33taaŋ55to33xaai55

xaai55ma55taau55ma33ki55kt11kaan31

毛管草比水牛早出现,水牛吃光叶子仅剩杆;

kam55lan35saaŋ35lu55saaŋ35laai55xau35pεt11tsau31

si11tsau31lk53pen33jiŋ55,si11tsau31lk53pen33tsaai55

那时桑鲁桑莱八位神,四神变女另四神变男。

上面诗行中所提到的“桑鲁桑莱”,也称“坤鲁坤莱”,其故事传说以瑞丽一带为中心辐射流传到其他傣族地区。人们认为他们是“果占碧勐卯弄”古国的国王。“坤鲁”原名岩登,是龙女与青年岩栋之子;“昆莱”则是岩登与公主的儿子。总之,他们是人与龙族结合的后代,是具有神话色彩的部落英雄,逐渐演变成了史诗中的(第三代)创世神。人龙婚恋传说故事是傣族龙蛇图腾的表现。

史诗中多次提及“桑裹法腊裹林”神话,也称“桑判法腊判林”“布散法雅散林”,皆是爷爷补天、奶奶修地的意思。他们作为第二代创世神,在书中重复出现了十来次。民间也广泛流传这则神话片语,充分体现了傣族的祖先神信仰。例如,这几段诗行[2]:

sεŋ35to33laak53ka55tsaŋ11tak35pi11tŋ33jŋ55lam53fa53

桑神腊神补天又修地,龙王放水流遍人世间;

phau11lan53saaŋ35ko11fa53la53ko11lin33sŋ35phau11me55mŋ55

sam53tsŋ33me55pen33kun33xeu35te11sεn35tŋ55ŋ11kaaŋ31

桑神和腊神补好天地,才有宽广无垠的绿洲。

要是将史诗中的神祇地位排个先后次序,“五位天神”为代表的外来诸神排在前列,本土的桑神、腊神只能位居其次。这侧面反映了本土的祖先神崇拜在南传佛教进入后被削弱了。

此外,史诗中也描述了一些民间习俗活动,反映了傣族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赶摆”是傣族村社之间最普遍的节庆集会,史诗中也有提到:

人间到处是此类美景,象脚鼓声阵阵如雷响;

少女盛装打扮去赶摆,小伙敲起象脚鼓伴随;

也有男子耍枪又弄棒,叔伯兄弟比拳又竞技;

婀娜少女随鼓跳起舞,欢快雀跃发髻已歪斜;

这般欢乐景象人间多,引得诸神俯瞰来羡慕[2]。

史诗后半部讲述了人类越来越细的劳动分工,曼、勐的形成,历法时序的约定,人伦制度的形成等等,都与现代的傣族生活相一致。例如,史诗中提到“就餐礼仪”,包括要区分长幼秩序,饭桌前注意个人卫生,喝酒误事惹麻烦等等,直到今天人们依然遵守同样的规矩,也以此教导后辈。例如,书中说的这段:

进餐时也要礼让长者,晚辈后落座才合规矩;

同桌吃饭要注意礼仪,共享餐饮宾客要分清[2]。

史诗中关于对大自然的认识,也反映了傣族初民.朴素的哲学观。例如,书中描绘了大地如同椭圆的鸡蛋,分成蛋壳、蛋白和蛋黄三层,表皮很薄中间却很厚,内有烈焰岩浆在流淌。再如,说太阳女神是大姐,月亮和其他星星绕着太阳转,看起来像聚拢交织的绳索。又说浩瀚的星空比日月更璀璨,它们之所以看起来小,是因为离我们太遥远……这些都是傣族先民对宇宙的幼稚认知,但与我们今天所知的科学并不相悖。先民划分年月日和季节,以便更好地服务稻作生产。选出部落头人成为“召曼”和“召勐”来管理社会事务,维持公众秩序,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傣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与我们所知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例如,关于“火种从哪里来”,史诗中说因男女天神在空中打架,双方武器撞击产生闪电,点燃了大地上的树木,人类捡来未熄灭的柴火,从此获得了火种。书中是这样写的:

日晒的同时也有下雨,乌云和白云分为两边;

男神和女神纷纷聚集,分成两个阵营在打斗;

日神对阵风神和雨神,刀剑相击轰隆隆作响;

诸神打斗时刀剑相击,只见空中有电光闪烁;

电光中双方正在戮战,轰隆声中伴随着火星;

双方宝刀神剑在撞击,纷纷冒出耀眼的火花;

神斧和长矛相互撞击,斧头碎片掉落到地上;

斧头碎片发烫冒火花,掉到世间点燃了山林;

满山树木花草被焚毁,野兽四处逃窜皆死伤;

有人进山打猎去觅食,只见猎物倒在火炭中;

猎人拿到鼻尖闻一闻,香味扑鼻真是惊又喜;

有人割下一块尝一尝,比起生肉来美味十倍;

众人尝到炙烤的熟肉,纷纷赞叹熟食的美味;

见山林中烟火仍未熄,捡起火炭木块带回家;

从此有了火种来煮食,之后传到千家万户中[2]。

史诗中的诗歌虽然带着浪漫的色彩,但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虽然是基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认知,但大部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相符的。许多创世史诗被视为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五、余论

汉译本的佛教经典,例如《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中均有记载创世神话的内容[12]。巴利语佛经中也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利用赤沼智善的《汉巴四部阿含互照录》,不难发现与《长阿含经》的《小缘经》,《中阿含经》的《婆罗婆堂经》,以及和单行本《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对应的就是巴利语佛经的《长部尼伽耶》之三《波梨品》的第27号经《起世因本经》[12]。

通过上文对比发现,《创世纪》与《起世因本经》有着许多相似的内容。《起世因本经》中有“其水遍满”“世间出生”“世间三灾”“试尝地味”“神通灭没”“遂造屋舍”“众生积粮”“分地立幖帜”“选平等主”等情节。《创世纪》的内容可以与之大体对应,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展开。

傣族受到南传佛教的影响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贝叶文化。《创世纪》正是傣族先民基于外来的佛经文学和本族口头传统的再创作。一方面,巴利语佛经传入傣族地区后,人们在整理、翻译和传抄的过程中对它进行了改编,使之变成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傣族知识分子将本土的传统叙事吸收进来,创编成了一部部具有傣族特色的贝叶经。在傣语话语体系中,贝叶经文本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坦”[tham55],行文大多是散文体,读起来虽为傣语发音,但是含有大量巴利语词汇,语义艰涩,普通民众难以听懂;另一种是“令”[lik53],是韵文体,可唱诵,有简单的曲调称为“哈贺令”。这些“令”既是傣族贝叶经,同时也是傣族史诗、叙事诗。

可以说,《创世纪》是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既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带着佛教色彩。它不仅是本土文化与异邦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傣族与周边民族长期为邻的文学现象。这部史诗也是一部神话、故事大全,所叙述的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人类形成、社会发展、民族风俗、伦理道德、天文历法等等,反映了傣族先民是如何认识宇宙、人类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此外,史诗的文字优美、语言质朴、诗句简短,具有浓厚的古歌谣的气息,具有较高的文学史价值。

猜你喜欢
创世纪天神傣族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天神我也想快快长大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历史上的11月
散文诗章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一只老鼠的轮回
《终结者:创世纪》:施瓦辛格重磅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