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恒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提升,越来越重视其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经历中去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将从小学阶段的实践活动课出发,探索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有限,在小学阶段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其个性养成和积极健康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联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树立为社会和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成长发展目标。因此,采用各项策略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成为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从关注自身变化到关注社会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当然也是极其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个体、他人、生活、世界尚未形成充分的认知和完整的了解,对世间未知万物都存在着浓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需要教师发散学生的个体思维,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人想法和自主思考,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又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期间进行潜移默化的积极正确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首先应该在综合实践课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体成长,引导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擅长的方面以及薄弱的方面,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點和长处,尽可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弱项,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组织开展“个人分享会”,鼓励学生在班上进行对自我认识的分享,再结合个人分享,听取班上同学的意见,通过涵盖整个班级范围的互动交流,首先打开学生的心门,促进学生近互动交流,其次,再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自己,深入了解自己。并且以2-3次分享会为一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自己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变化和提神。在对学生的自我认识的培养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之后,再通过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额开展,引导学生从关注自身变化和提升向关注社会发展和变化进行转化。设计主题为“我看到的社会变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搜集社会材料,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充分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摸清社会变化的宏观规律,掌握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总结材料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从课题理论教学到走进社会实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课堂才是教育主要且唯一的阵地,教师通过课堂教授一切,且教授的方式也是较为单一固化的,往往只是将知识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给学生,即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也仅仅只是依照课本照本宣科,将知识念进学生的耳朵里。综合实践课程由于其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属性,使其无法脱离生活、脱离社会以理论的形式存在。因此,综合实践课程若想提高实效性,其教师必须转班教学观念,充分依托课堂之外的生活和社会空间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连,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人格品质。并且充分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各类素材,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深入的教育和指导。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真听、真看、真感受,去体验更为生活和更为广阔的教学体验。例如,为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整理书桌,独立整理发房间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实践,从传统的听课听知识,转变为从真正动手实践中去收获知识。
三、从提倡服务家庭到培养贡献社会
综合实践课程已经成为国家新课程改革之后所开展的必修课程,其重要线不言自明。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校和教师也在积极践行新课改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要求和教育目标,学生家长也积极配合,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多为互动的教学网络,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互连接,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激发三方合力,共同育人的成效和目标。例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由学校和教师作为主导和统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有所获。活动的设计则应该充分考虑连接性,在学校层面,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上述分析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内容了。那么从家庭层面,则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服务家庭的实践活动,分担家庭责任,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理解并且体谅父母的不易。例如,开展“感恩父母”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回家主动打扫家庭卫生,帮妈妈洗碗,帮爸爸整理衣柜等,从劳动中去感受生活的艰辛。进而从服务家庭出发,培养学生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奉献意识和献身精神。再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聋哑学校等社会空间,开展“社区义卖”、“关爱空巢老人”、“帮助残疾学生”等助力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培养学生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格品质。从引导服务家庭到培养贡献社会的能力,层层深入地开展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将课上课下的所有资源,校内校外的各方力量相互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精神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循序渐进,集合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的力量总和,对学生进行联动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发展,勇于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韦来清.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教学有效性[J].教学案例,2019(01):62-63.
[2]游兴棋.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有效实施策略探研[J].考试周刊,2019(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