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花
◆摘 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学中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将“课程思政”的核心概念引入其中,让学生从接受日语教学开始便接受正向的三观建设,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目前在我国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学生学习外来语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发展文化和使用方法,但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渗透和对比学习,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保证自身的文化自信,将文化教育的优势最大化。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为思想教育提出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在日语教学中的实地情况出发,分析其在日语教学中的若干教学改革途径,为日后其在日语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参考依据。
◆关键词:日语教学;“课程思政”;改革意义;构建策略
“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凸显传统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而专业课程则要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日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培养学生跨母语交际能力的语言,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初,在教学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和思政教育的培养,但现实情况是教学中对于这个教育教学大方向上的把握并不明显。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端正了日语教学观,教师必须将原本的教学思路进行创新改革,摒弃原本依托于教材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拓宽自身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及民族特点,家乡意识融入教学之中,不断加深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和了解,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完成学习新知识的学习。
一、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改革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发展之初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日语的教学流于知识教授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多数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历史文化内容教学渗透较少。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对引入文化盲目崇拜的教学问题。但是,其实早期日本的和很多文化就源于中国,例如,日语中的源于中国汉字的草书,日本的传统服饰以及建筑的很多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只看到了日本文化本身,并不了解文化的历史来源,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课程思政”本质上不是新增设一门课程或是新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到每一门学科中去,实现润物细无声。它充分体现了每一门学科的育人功能,并重新确立了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它体现了课程德育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是育人,两者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但两者的侧重点又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地位、特点和优势等方面。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体制,增强育人合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其宗旨在于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辅以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的教育,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在“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本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注重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软实力。在未来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时,更多的将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展现给他国,将我国优秀文化进行输出,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在日语课堂中的构建策略
在传统的日语教学中,学习日语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往往依托于教材内容以及教师构建的口语练习场景,但在提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改革的今天,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目标都需要进行重新构建。
1.以教材为基础增加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我国对于日语教学往往是依托于日语教材,日语教材虽然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但在编写方向和实际教学内容中往往区别不大,因为教材的编写是基于日本文化为核心,为日语实际使用能力提供教学依据。但在“课程思政”观念提出后,就要求教师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在日后的日语教学中要改变文化教学“单极化”的状况,在教学中不断加入中国的人文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内容,讲日语教学逐渐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举例来说,可以将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在教学中客观的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日语技巧的同时树立正确信念,完成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上的共同学习。
2.在日语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判断力
由于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日语学习,例如课堂学习或网络或自媒体等多种形式。不可否认,多种学习途径确实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更多元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的三观建设尚不成熟,极有可能被网络中出现的恶心破坏者引导,进而产生扭曲的政治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于课本知识的思政教育,更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力,不断向学生展现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英雄先辈的历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陌生事件和网络评论的正向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辨别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政治方向正确性。
3.专业伦理与学习伦理相结合
专业伦理是人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而学习伦理是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让未来的从业者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4.不断培养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是顺利地开展日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参加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并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注重高校党员教师数量,并定期进行发展。鼓励教师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同时可寻找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人文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不断融入教学中,将教学方式變得多元,让日语和思政教学进灵活变通,将二者进行完美结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增强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怀。日语虽然是外来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客观的传授文化,避免学生因个人认知不足而出现的情感偏向,以至于产生崇洋媚外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弥补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不断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正确政治方向、人格健全、认知能力全面发展,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蓓.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基础日语》教学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8(34):156-157.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3]赵小雨.文化差异给跨文化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
[4]张嘉伦.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8(01):85-88.
[5]徐淑丹.思政因素在日语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以日语阅读课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