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工作实践的挑战及具体途径

2021-07-23 20:03侯彪
速读·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挑战高校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随着工作的陆续实施,展现出来不良的教学效果,相反,其存在着很多缺陷问题,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若想实现课程思政工作,教育思想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活力新水平。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工作;挑战

为了提高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高等院校应当对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崇高的自身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一、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中面临的挑战

(一)供需不匹配

一是学生的思维与价值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大学生群体作为思维活跃的群体之一,并且处在一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逐渐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尽管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在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下很容易走向不归路,这时候就需要价值供给的引导,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指标,以促进其正常成长,但是这样又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价值供给的需求与高校所提供的价值并不匹配的现象。

二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由于当前的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并且受当前社会流行元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即使自身能力不足也不愿意去接受规范呆板的教学模式。他们更期待着一种富有生活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然而大学课堂往往就是规范性的教学,这就会导致教师很难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真正价值取向,这样就会导致“课程思政”只存在于形式教学的现象,其价值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内涵难以挖掘

一是课程与思政非统一整体。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本应是将其认为是统一的整体,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或是认为上好课就是“课程思政”。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过于片面化的理解,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让该类课程无法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老师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思想,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无法全面看待问题的本质,造成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偏差。

二是课程设计、实际操作不融合。例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会选择其他的教材而非学生手中所应用的教材。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将选用的教材搁置一旁,其课程甚至不存在有价值的知识讲解,如此以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也只存在于表面,无法深入其中,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的价值被遮蔽

一是课程考核方式不当。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形式。课程考核往往是通过测试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课程思政这门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接纳思政所传递的价值,这样单一的考核方式却背离了该课程开设的原则,造成师生对该课门课程都不加以重视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分数而学习,教师只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而教授知识,最终的结果便是双方都无法获得满意的教学体验,也违背了该课程设立的初衷。

二是过分追求技术形式。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堂中所讲的主要内容,但是,却有老师尽简而为,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例如,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教课资源,教师就会出现直接将其他教师所总结的知识经验展现给学生,拿来主义的教师大有人在,但是教师自己却又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内容。

二、高校实现完善“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

(一)提升“课程思政”的适应性

随着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的开展既要适应国内外这种大环境的要求,又要保持自己的原有的小环境原则。作为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迎合教育部门所倡导的“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在跟紧时代的同时又要保证自己课堂教学内容的质量。所谓的小环境是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来展开教学过程。例如,教师可从学生关心的知识入手,找到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教学体验还是教师极具生活气息的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所不可摒弃的。

(二)增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性

思政作为一门培养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才的主要学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不能仅从课本上固有的知识知识理论中展开,也不能仅满足于些许的价值观提升。若想真正的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对社会、集体深刻的认识中,实践是思课程思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课程思政”走向社会思政。首先做的就是将教学课堂转变为实践课堂。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课堂知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回到实践中,不仅能够弥补学生想象空间的不足,也能够让学生关注时事,使其具有更为逻辑的思辨能力。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深度调查、进行深度思考,如此,就可以讓学生体验到真正思政课程的内涵,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坚实基础,更有利于学生造福社会,报效祖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郑维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8):184-188.

[2]王丽娟.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纵向推进,横向融合”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7):41-44+50.

作者简介

侯彪(1983.01—),男,籍贯:辽宁大石桥,汉族,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挑战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