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妮 白晓飞 韦超
(1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由蛋白质、脂质以及核酸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羰基发生糖基化反应所形成[1]。正常条件下,AGEs在体内的累积与年龄呈正相关[2]。糖尿病可导致AGEs在体内各组织内呈病理性蓄积,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3-4]。目前,在糖尿病大鼠的角膜上皮、基质以及内皮层细胞均检测到AGEs的沉积,而且AGEs的沉积与糖尿病角膜病变引起的上皮愈合延迟有关[5-6]。树突状细胞(DCs)作为一种强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控制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募集免疫细胞和产生抗病毒细胞因子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在正常角膜基质及上皮层中均发现有DCs,呈角膜外周密集而角膜中央稀疏分布[8]。研究发现,DCs损耗可以延迟角膜上皮伤口愈合以及角膜神经的再生[9]。Toll样受体4(TLR4)作为TLRs家族的成员,可上调炎性因子和干扰素的表达,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10-11]。已有相关研究显示,TLR4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而TLR4抑制剂瑞沙托维(TAK-242)可有效逆转糖尿病引起的活性氧产生和核因子κB(NF-κB)活性[12-13]。然而,糖尿病条件下过度堆积的AGEs能否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活化DCs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探讨AGEs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中DCs活化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36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繁育有限公司,4~6周龄。1640培养基(美国HyClone公司),白细胞介素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美国PEPROTECH公司),TAK-242(美国MedChemExpress公司),SYBR Green qPCR试剂盒(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E-BSA、双抗夹心ELISA试剂盒(美国Abcam公司)。
1.2.1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选用6周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和1型糖尿病组(B组)18只。A组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0.1 m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B组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3个月后当小鼠血糖值>16.7 mmol/L,即为1型糖尿病小鼠建模成功。A、B组小鼠各6只,断颈处死后取下眼球,剪下角膜,用于后续的Western Blot实验。其他小鼠用于后续角膜上皮损伤模型构建。
1.2.2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4周龄正常小鼠6只,断颈处死后分离股骨和胫骨,用1640培养基冲洗骨髓腔至其变白。制备为单细胞悬液后,加入红细胞裂解液静置3 min,离心弃上清液,PBS重悬2次以后。加入含10 μg/L IL-4和20 μg/L GM-CSF的1640培养基,重悬后接种。置于37 ℃、含体积分数0.05 CO2的恒温箱中培养。培养3 d后更换为含有IL-4和GM-CSF(浓度同前)的1640培养基。培养6 d后用于后续实验。
1.2.3小鼠BMDCs分组及处理 将培养6 d的BMDCs按实验设计随机分为C、D、E、F、G、H组。C、F组为空白对照组,于1640培养基中培养12 h;D组为牛血清白蛋白(BSA)组,于含有200 mg/L BSA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12 h;E、G组为AGE-BSA组,于含200 mg/L AGE-BSA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12 h;H组为TAK-242组,使用5 μmol/L TAK-242预处理1 h后,加入同G组的培养基培养12 h,然后进行后续试验。
1.2.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内干扰素-β(IFN-β)蛋白的浓度 分别收集C、D、E、F、G、H组小鼠BMDCs上清液,严格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FN-β蛋白的浓度。
1.2.5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角膜内AGEs及各组细胞内p-IRF3、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向A、B组角膜以及C、D、E、F、G、H组BMDCs内加入裂解液(含体积分数0.01磷酸酶抑制剂和体积分数0.01蛋白酶抑制剂)冰上裂解30 min,收集裂解液并超声破碎,随后离心吸取上清液,分别获得角膜组织与细胞总蛋白,利用BCA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将20 μg蛋白样品上样至含体积分数0.10 SDS-PAGE凝胶中,电泳、转膜;用含体积分数0.05 BSA室温封闭1 h,再分别加入一抗AGEs、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磷酸化IRF3(p-IRF3)、p65以及p-p65,4 ℃孵育过夜,次日加入1∶5 000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2 h;以蛋白印迹成像系统进行显影。以GAPDH/β-actin作为对照,使用Image Lab软件分析条带灰度值。
1.2.6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小鼠BMDCs按步骤1.2.2培养6 d后,按步骤1.2.3分为C、D、E、F、G、H组,6组细胞采用艾德莱试剂盒提取细胞内总RNA。然后根据诺唯赞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在RNA内加入4×gDNA wiper Mix,42 ℃作用2 min;随后加入5×HiScript Ⅲ qRT SuperMix,37 ℃作用15 min;继以85 ℃作用5 s,然后反转录为cDNA。根据SYBR Green嵌合荧光法进行qPCR,以GAPDH作为内参照。引物由美国Invitrogen公司设计并合成,引物序列见表1。采用2-△△CT方法计算各组BMDGs内IFN-β、CXC基序趋化因子10(CXCL10)、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2p35(IL-12p35) mRNA的相对表达量。
表1 小鼠关键基因引物核苷酸序列
1.2.7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构建及分组与处理将18只6周龄小鼠随机分为I、J、K组,每组6只。I组在按照A组小鼠处理的基础上于结膜下注射溶剂(体积分数0.01二甲基亚砜+体积分数0.99 PBS);J组在按照B组小鼠处理的基础上于结膜下注射溶剂(同I组);K组小鼠在按照B组小鼠处理的基础上于结膜下注射0.375 g/L TAK-242,TAK-242溶于溶剂内(同I组)。所有小鼠腹腔注射麻醉药全身麻醉后置于操作台上,以无齿镊固定眼球,用直径2.5 mm的环钻轻压中央角膜上皮层,轻轻旋转环钻在上皮层留下压痕,不损伤角膜基质层,用上皮刮刀将压痕范围内的角膜上皮组织刮除,致角膜上皮组织损伤。将荧光素钠染液滴在小鼠眼球表面,于刮除后0、24和40 h在裂隙灯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并拍照。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小鼠相比,B组小鼠角膜组织中AGEs蛋白的水平显著增高。见图1。
A、B分别对应A、B组图1 两组小鼠角膜组织AGEs蛋白表达情况
ELISA结果显示,C、D、E组BMDCs上清液内IFN-β蛋白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F=176.52,P<0.05),E组BMDCs上清液中IFN-β表达量显著高于C、D组(t=13.51、14.95,P<0.05)。见表2。RT-qPCR分析显示,3组小鼠BMDCs内IFN-β、CXCL10、IL-6和IL-12p35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F=46.98~4 251.15,P<0.05),E组细胞内IFN-β、CXCL10、IL-6以及IL-12p35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D组(P<0.05)。见表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组TLR4通路下游关键蛋白p-IRF3和p-p65的表达量较C、D组明显增加。见图2。
表2 3组小鼠BMDCs中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
C、D、E分别为C、D、E组图2 3组小鼠BMDCs中IRF3、p-IRF3、p65和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ELISA检测结果显示,F、G、H组BMDCs上清液内IFN-β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F=23.01,P<0.05),其中G组细胞上清液中IFN-β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F组(t=34.90,P<0.05),H组细胞上清液中IFN-β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G组(t=34.97,P<0.05)。见表3。RT-qPCR检测结果显示,3组小鼠BMDCs内IFN-β、CXCL10、IL-6和IL-12p35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F=44.64~1 257.10,P<0.05),其中G组细胞内IFN-β、CXCL10、IL-6和IL-12p3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组(P<0.05),H组低于G组(P<0.05)。见表3。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H组TLR4通路下游相关蛋白p-IRF3和p-p65表达水平较G组明显降低。见图3。
表3 3组小鼠BMDCs中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
组别、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小鼠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具有明显影响(F组别=19.94,F时间=446.68,F交互=9.96,P<0.05)。单独效应结果显示,在24、40 h,3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4.89,P<0.05),其中J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显著高于I组(P<0.05),K组低于J组(P<0.05)。3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损伤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97~16.69,P<0.05),其中,24 h上皮损伤面积均小于0 h(P<0.05),40 h上皮损伤面积均小于24 h(P<0.05)。见图4、表4。
表4 各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上皮损伤面积比较
F、G、H分别为F、G、H组图3 3组小鼠BMDCs中IRF3、p-IRF3、p65和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AGEs作为一类复杂的非酶促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产物,参与了糖尿病角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过程[5,14-16]。AGEs在角膜上皮基底膜的沉积可影响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黏附,进而引发糖尿病角膜上皮的改变,是引起糖尿病角膜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17]。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显示,糖尿病小鼠角膜表达AGEs蛋白较正常小鼠明显增多,进一步证实了AGEs在糖尿病角膜病变中异常沉积。
I、J、K分别对应I、J、K组图4 各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荧光素钠染色结果
近年来,LEPPIN等[18]发现DC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糖尿病角膜病变中角膜DCs的增加可能与神经纤维减少存在关联。研究表明,DCs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例如Toll样受体)识别外来物从而起到了保护角膜的作用[19]。TLR4作为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已被证实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病过程[20]。TLR4信号通路主要通过MyD88/NF-κB和TRIF/IRF3两条途径,引起下游信号级联反应以及诱发慢性炎症反应,该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角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1-22]。TLR4/TRIF/IRF3途径主要参与Ⅰ型干扰素的表达[23]。糖尿病通过活化TLR4/NF-κB加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进而参与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24-25]。基于角膜内DCs数量少且难分离,本研究通过体外原代培养BMDCs模型后发现,AGE-BSA可引起BMDCs内p-p65和p-IRF3蛋白表达增加,这表明AGE-BSA可能通过影响TLR4/NF-κB和TLR4/IRF3两条途径来调控BMDCs的活化,进一步上调下游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包括IFN-β、CXCL10、IL-6和IL-12p35),进而参与到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慢性炎症反应中。TAK-242作为一种选择性TLR4抑制剂,可直接结合在TLR4胞内结构域中抑制其活化[26]。本实验结果显示,TAK-242干预后,BMDCs内p-p65和p-IRF3蛋白的表达均降低,且通路下游的炎性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亦显著下调,提示阻断TLR4信号通路可以抑制AGE-BSA对于BMDCs的活化作用,进一步表明AGE-BSA可能通过TLR4信号通路调控BMDCs的活化。
糖尿病患者在遭受眼部创伤或手术后易发生浅表点状角膜炎、复发性角膜糜烂及持续性上皮缺损等症状[27]。糖尿病角膜病变引起的病理改变包括AGEs的沉积、角膜上皮基底膜成分的改变、角膜神经的损伤以及氧化应激等[28]。AGEs的累积可触发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及慢性炎症等病理过程,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者角膜的病变[29-30]。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TLR4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在角膜上皮刮除后24、40 h,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愈合较正常小鼠延迟,与之前报道的结果一致[31]。而糖尿病小鼠结膜下注射TAK-242干预后,上皮修复速度较糖尿病对照小鼠加快,说明TLR4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延迟的病理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糖尿病小鼠角膜内存在AGEs过表达,AGE-BSA可能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来促进BMDCs分泌炎性相关细胞因子,TLR4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延迟愈合的过程。本研究不足在于角膜内DCs含量比较少,在动物水平验证其功能变化存在一定困难,仅能通过其对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间接验证,后续研究将对此不足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结果为揭示TLR4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角膜病变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