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娜
(海南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 心电图室,海南 琼海 5714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各类高糖和高盐食物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身体素质受到影响。从而各类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不断增多,进而导致各类心脏疾病发病数量逐年增多,每年因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心脏疾病大多数为心脏的不规律搏动。房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率失常行为,此种行为主要是指心脏发生不规律的颤动[1]。在临床中此种疾病的危害非常大,不但会对心脏的功能造成损害,其不规则的心率还会诱发血栓等疾病的发生,从而使得患者出现脑出血等症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房颤者会增加其死亡的风险[2]。现阶段,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一般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方式对此种疾病进行检测,有利于对疾病及时进行诊断,预防疾病恶化,指导患者及时就医,争取在最佳时机得到救治[3]。为了研究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在心房颤动时半长R-R间期检测中的应用,本文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4]。
1.1 一般资料。本实验选取了2020年1~12月入住我院的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中在发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等异常症状,经过临床检查后发现以上患者均属于房颤且伴长R-R间期患者[5]。另外上述患者均出现头晕、气促或者心悸等情况,经过病史或者先关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中其他的额各项指标均符合检验要求。患者的年龄在40~83岁,男39例,女21例;其中,冠心病16例,肺心病12例,高血压类心脏病12例。患者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详细信息
1.2 实验方法及指标制定。本实验选择了美国公司Mortara公司所生产的HDLT.H12+动态心电监测仪,实现对患者心脏状态的监控。随后对所采集的检测数据进行计算机的回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确认,对个别错误数据进行剔除。在完成数据剔除后,统计R-R间期在1.5 s以上的数据,并统计24 h的总心率,并打印出检测报告。对于伴长大于1.5 s的数据进行展示。然后制定房颤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标准:①在诊断期间内出现3个大于1.5 s的场R-R间期;②连续10个f波未下传心室;③平均心室率均小于40次每分钟;④存在室性逸博或者交界性逸博现象。
1.3 数据统计方法。数据的处理关系到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但是对于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检验,对于计量资料均以标准差的方式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并进行t检验。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可知,两组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另外,还有6例患者出现室性逸博或者结性逸博现象,此类现象多出现在房颤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中。
表2 实验结果分析表
2.2 实验结果分析。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现象,严重者会危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6]。随着近年来病情的不断发展,房颤伴长R-R间期一般会被诊断为合并II度房室传导。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另外一种其他的观点,认为II度房室传导的诊断结论可能不正确。相关研究表明,房颤是由于迷走神经和隐匿性放肆传导导致的。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对发病的电生理基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的形成是由一定的生理基础出现问题导致的[7]。生理基础包括极缓慢传导以及不应期缩短两项内容,两者的乘积所得的结果为最终波长。在房颤发生以后,会导致心脏的肌肉的电生理属性发生二次重构,其主要表现为不应期进一步缩短,折返波长也会相应缩短,从而导致房颤反应持续的时间更长。
房颤过程是因为房颤波刺激的不断产生导致的,房室交接区能够产生隐匿性传导或者生理性干扰,从而导致房颤波无法开展下传,从而产生场R-R间期,此种现象和心脏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另外,国内外相关学者经过大量研究认为,不管是阵发性或者是持久性的房颤,其间隔市场>1.5 s时的长R-R周期是发病频率比较高的现象。在房颤发生过程中,因为房室传导导致的生理不应期的扰动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心室中上性激动得到延迟或者无法先传,从而导致场R-R间期的发生。
对于午休期间或者夜间睡眠期间的心室长R-R间期,能够认为是心脏心房或者心室结区发生反复的隐匿以及其迷走神经的张力较高导致的。本实验过程中的资料研究表明75%的患者出现在夜间,是因为迷走神经的张力得到大幅度增加导致的。其中25%的患者出现在白天和睡眠不相关的时间段,其数量大约有9例[8]。上述患者中的6例伴有头晕等情况,其平均心室率基本都小于60次/分,患者中间期最常的患者时常达到2.5 s。并且和睡眠的关系不大,此种现象不得单纯使用房室结或者隐匿性等生理因素来揭示,应该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因素。因为房颤导致的解剖学和电学二次异构波及窦房结,房室结现象根据房颤时常不断增加,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影响相对更大,使得窦房结固有的最大频率得到降低[9]。
在临床过程中,时常发生心率失常等现象,房颤便是心率失常的最典型表现之一,然而近两年依赖对于疾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相关临床诊断依据比较大,但是大多数研究比较倾向于以下几类看法:
①不能使用心房颤动伴有II度房室阻滞心电图开展判断;②房颤过程中伴有III度阻滞,一旦房颤加剧则会出现规整且比较缓慢的QRS波节律,以上情况能够确诊III度房室阻滞。可以借助QRS波的宽度对逸博点的高低位进行推断,然而在心室率比较缓慢时存在较大差异,最常见的40次/min;③在临床过程中出现II度房颤阻滞疾病的争议难度比加大,并且伴有房颤。
鉴于以上研究,于是相关研究人员便指出:受到房室传导的隐匿性以及迷走神经的影响,无法有效确诊。个别研究人员提出,不应期减少和极缓慢传导是引起心房颤动的最主要的基础电生理,折返波长值是两者相乘的结果。在出现房颤操作后会将原有的心房肌电生理平衡打破,然后对其进行重构,进而将折返波和不应期进行缩短,进而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问题。患者在如果在发病过程中,经受房颤波的不利刺激,会在隐匿性传到或者生理性干扰情况存在于房室的交接部位,不能有效的对房颤波进行下穿,从而导致患者的R-R间期比较长。在此类情况下,明显区别于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无法下传房颤波。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房颤现象或者合并传导阻滞过程中,患者往往表现出心率失常现象,如缓慢、缺血或者心衰等现象,如果伴随有血栓或者堵塞等情况,便会导致缺血症状的加剧,进而导致危机患者生命健康的现象。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资料证明,对于大多数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心电图的检测下,其R-R间期并未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黑蒙症状或者晕厥症状等现象,并且在长R-R期间,其时间大多聚焦在凌晨0~5时或者下午13~15时左右,在此期间出现逸搏心律或逸搏等情况。因此,通过此类情况可以推断,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相对于机体房室结、窦房结具有基本一致的调控作用。也便是,房颤患者的心室和心房的有节律性运动和自主神经的心脏动态平衡之间,是受到昼夜等节律变化情况影响的,分析其根本原因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相关因素并非以往认为的单纯与病理性房室阻滞相关,亦或是和机体睡眠状况下迷走神经的张力水平会提升,房室结前向(或逆向)隐匿性传导降低心房冲动下传心室相关。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身体无法及时适应,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房颤已经成为现如今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如何及时的对患者的心脏跳动频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患者的房颤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全天候对患者的心脏跳动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心脏跳动过程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对于长的R-R间期大于2.5 s的情况,进行及时监控。如果患者出现头晕或者晕厥病史的情况,应该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在动态监控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必要时刻可以采取人工起搏治疗。
同时,本文为了验证睡眠因素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随机抽取了46例患者,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详细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睡眠因素对房颤患者的影响分析表
实验分析认为,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分别为(62.9±17.5)和(53.6±15.8),可见睡眠因素也是造成房颤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得到如下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房颤期间合并R-R间期,需要注重房颤的发生时间和次数,并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过程和疾病判断过程提供有效的参考。此种治疗和检测方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各大医院均应该采用此种检测方式,以提升对房颤的识别和检测效率,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