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君,才让卓玛,张宗花,马晓萍,李潘亮
(青海省海北州草原站,青海 西海 810299)
根据《青海省草原总站关于印发2020年青海省草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青草〔2020〕21号),2020年7月~10月,海北州各级草原专业技术部门开展了2020年度天然草地资源和生态监测调查工作,如期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分析汇总了监测数据,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天然草地植被和生产力等动态变化状况,检验草地生态保护成效,科学核定合理载畜量,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北岸,地处北纬36°44′00″~39°05′18″,东径98°5′25″~102°41′03″,全州天然草地面积256.87×104hm2,可利用面积238.58×104hm2,其中:冬春草场124.97×104hm2,夏秋草场113.61×104hm2。全州草地类型有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人工草地等9大类、7个亚类、7个草场组。
据气象资料显示,2020年4月份海北牧区海晏、刚察县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祁连、门源县偏高。降水除刚察、门源县偏少外,其余各地均偏多,牧草返青初期长势较差。5月份海北州各地气温略偏低,降水除刚察县偏少外,其余各地均偏多,牧草长势较4月份明显好转,天然牧草生长状况较好,牧草产量较历年略有提高,6~7月气温偏高,降水与历年基本持平,但由于降水在时空上分布均匀,土壤墒情良好,全州各地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供应对牧草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牧草长势良好。8月份全州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供应对牧草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草原监测1 m2样方框、电子秤、塑封袋、GPS、铅笔、卷尺、皮尺、剪刀、照相机、草原监测样地基本特征调查表、文件夹、《青海省天然草原植物图谱》等。
按照《青海省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进行。
根据方案海北州2020年度全州天然草地监测样地任务79个,测产样方225个,涵盖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和高寒草甸草原类4个草地类型。
高寒草甸类是海北州天然草地最主要的类型,共设监测样地54个,完成测产样方158个。主要分布于海拔3 000~4 400 m的地区。草群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建群种主要为中生的莎草科植物,优势种为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矮生嵩草(Kobresiahumilis)、线叶嵩草(Kobresiacapillifolia)、细叶嵩草(Kobresiafilifolia)。伴生种主要有披碱草(Elymusdahuricus)、早熟禾(Poaannua)、异针茅(Stipeaealiena)、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黄芪(Astragalussp)、矮火绒草(Leontopodiumnanum)、凤毛菊(Saussureasuperb)、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等。主要毒草有黄花棘豆(Oxytopisochrocephala)、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达乌里龙胆(Gentianadahurica)、秦艽(G·stramineagentianae)、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alpinumL.)、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等。
高寒草甸类草地监测表
续表:
高寒草原类监测样地6个,完成测产样方18个。主要分布于海拔3 100~3 700 m的干旱阳坡、宽谷、河流高阶地和低山丘陵上。植物组成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和根茎苔草为主,优势种主要为紫花针茅(Stipapurea)和细叶苔草(Carexrigescens)。伴生种有扁穗冰草(Agropyroncristatum)、赖草(Leymussecalinus)、早熟禾、矮生嵩草、多枝黄芪(Astragalusploycladus)、青海黄芪(Astragalustanguticus)、蒲公英、凤毛菊、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es)等。主要毒草有异叶青兰(Dracocephalumheterophyllum)、秦艽、狼毒、兰石草(HerbofTibet)、黄花棘豆、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lanceolala)等。
高寒草原类草地监测表
温性草原类监测样地14个,完成测产样方34个。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岸的湖滨平原地带,优势种为丛生禾草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主要伴生种有紫花针茅、扁穗冰草、赖草、早熟禾、蓝花葱(Alliumcyaneum)、冷蒿(Artemisiafrigida)、多枝黄芪、委陵菜、乳白香青(Anaphalislactea)、柴胡(Bupleurumchinense)、异叶青兰、矮火绒草等。主要毒草有披针叶黄华、狼毒、鸢尾(Lristectorum)、唐松草(Thalictrumaquilegiifoliumvar.sibiricumLinnaeus)、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等。
温性草原类草地监测表
监测样地5个,完成测产样方15个。主要分布在海拔3 200~3 400 m的地区,草地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优势种主要为矮生嵩草、早熟禾、异针茅,伴生种有赖草、 茵陈蒿、黄芪、披碱草、扁穗冰草、委陵菜、蒲公英、鸢尾、紫苑(Sdidagostricta)等。主要毒杂草有多枝黄芪、龙胆(Gentianascabra)等。
高寒草甸草原类草地监测表
2020年海北州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为4 968.58 kg/hm2,可食牧草平均产量4 019.75 kg/hm2。全州天然草地鲜草产量和可食牧草每公顷产量分别较上年度增加344.38 kg和181.85 kg。
天然草地产草量统计表 单位:kg/hm2
根据2020年全州各地天然草地生产力状况,计算核定出全州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为309.79万羊单位,较上年度增加9.35万羊单位。
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统计表 单位:×104hm、万羊单位
经各县综合分析计算,2020年门源、祁连、海晏、刚察县草地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为72.21%、65.80%、72.42%和70.40%。全州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为68.97%,达到2020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较2019年68.85%上升了0.12个百分点,草地生态保护和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成效逐年显现。
天然草地综合植被盖度统计表 单位:×104hm
一是草地生态监测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草地监测工作是制定和谋划草原发展大局的基础性工作,具有较高的严谨性、技术性和延续性。由于各地草原机构人员编制少、草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致使各地草原监测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监测人员不固定、基础数据档案保存不规范,使常年的草原监测数据无法延续,甚至失去监测意义。二是草原监测样方数量偏少。合理的监测样方布设是保证监测结果科学性的重要基础。全州天然草地现有76个监测样方,虽然涵盖了四大草地类型,但监测样方总体数量还是过于偏少,且代表性不强,尤其在植被盖度监测存在着不精确、不具代表性等问题。三是草原监测经费不足。草原监测工作包含天然草地牧草返青观测、固定监测点维护、监测人员业务培训、野外实地监测调查、内业资料汇总等多项工作,监测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由于近年来各地监测经费有限,监测样地设置较少,现有监测点得不到长期维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四是草原监测与高科技监测技术结合不够。近年来,在省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各地逐步建立和启动实施了天然草地遥感监测系统,对草原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科技支撑。但在实际工作中遥感监测与年度草地监测结合运用不够,监测数据共享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对草原监测工作的认识,把草原监测工作作为草地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实,着力培养固定的草原监测人员,确保草原监测人员不断层。严格按档案管理要求做好草原监测基础数据保存,建立草原监测基础数据库,确保监测数据的延续性和真实性,为开展草原保护和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收集完善各地草地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各地草地类型和面积等基础数据和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大草原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实地监测技术交流,熟练掌握草原监测技术方法和数据计算方法,组织开展全州草原监测数据的集中统一核算,确保数据的关联性、准确性和统一性。科学合理布设草地监测样方,积极争取监测经费,逐年增加草地监测样方布设,尤其增加植被盖度测定样方布设,使监测样方更具代表性,监测数据更全面、更精确。同时,强化与气象等部门协作和高科技草原智能采集平台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技术共享和成果共享,逐步实现草原监测一体化和智能化。
严格执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根据天然草地生产力状况和理论载畜量核定,州、县、乡、村和牧户层层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层层分解草畜平衡区理论载畜量,强化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确保禁牧区不放牧,草畜平衡区不超载。同时,做好与农牧部门的协作工作,强化人工补饲力度,提早做好饲草料贮备,加大畜用棚圈、贮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超载牲畜的舍饲补饲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做好牲畜周转出栏,缓解草原放牧和补饲压力,增加群众收入。
继续实施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围栏封育和鼠虫害、毒杂草防治,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强化草原保护科技投入和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草原管护水平,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维护天然草原生态安全,推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