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23 09:46孙国帅赵见阳
关键词: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

孙国帅,冯 娇,赵见阳,左 娜,谷 越

(1.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中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管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280;3.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一类农民工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愿望更为强烈,他们在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希望和市民一起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于2010 年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23 岁左右;到了2020 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1 岁。考虑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应区别于他们的父辈,例如,在就业领域方面,老一代农民工集中在建筑业领域的较多,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偏向于制造业。因此,应该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也提出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规划;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质量。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我国的农民工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出现的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农民工市民化是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基本公共服务、户籍政策、成本分摊机制及家庭化迁徙等都是影响市民化进程的因素[1]。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还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2]。

邹一南以自2014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为依据,反思新户改的实施进程,探究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根源[3];张敏等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迁徙模式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4];李青等评估了农民工市民化对迁入财政的影响,构建了成本—收益分析框架[5];张芯悦等则讨论了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难题,并从中央—地方政府分权治理的角度给出了建议[6]。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研究工作,随着其占农民工总体比重的增加也受到各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如夏柱智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机制[7];张红霞等从主体性的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户籍转换的行动逻辑与情境[8];蒋笃君则系统地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现状、困境和对策[9];邓睿等从城市社区场域的角度,研究了公平体验对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预期的影响[10];胡斌红等提出就业质量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11]。

但是,从现有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农民工群体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且随着该群体比重的增加及社会的发展导致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针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目标,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调研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态势

我国农民工群体现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类群体。图1 和图2 为近年来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变化和增长率变化情况。虽然由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增幅趋于平缓且有下降趋势,但其规模依然庞大,关于农民工群体的相关问题依然应受到重视。

图1 近年全国农民工规模及变化情况

图2 近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及变化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9 年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总数量同比上年略有下降,但与本地农民工对比,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却达到67.8%,呈上升趋势。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特征

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成长过程中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城乡二元结构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其身上既有传统农民烙印,同时也有独属于年轻一代的时代特征。《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将新生代农民工呈现的群体特征分为以下四类:

1.时代性。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较,接受新事物较快,对城市生活方式较为向往,他们进城务工的初衷不仅是希望改善现有的物质生活,更看重于自身技能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2.发展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大部分正处于思维、心智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很多人可能还受到家庭责任、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在城市务工过程中的许多观念和想法也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3.双重性。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城乡之间人员流动政策放开的时期,因此,他们的身上兼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他们有土地、农业户籍以及其他农民的基本特征;但他们日常的工作却以在城市务工为主,又属于工人的性质。

4.边缘性。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兼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但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较,他们不熟悉农业生产活动,且吃苦耐劳的能力也低于对生活的预期;而在城市中,由于户籍、技能等方面的制约,融入城市也比较困难,因此,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处于一种边缘状态。

(三)农民工城市融合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40%的农民工认为已融入本地社会,同比增长2%;20.8%的农民工表示非常适应本地生活,同比增长1.2%,表示非常适应本地生活占59.8%,仅1.1%表示不太适应;27.6%的农民工参与过社区活动,13.4%的农民工加入了本地工会组织,分别同比增长1.1%和3.6%。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城市规模有关,中小城市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较好。对于我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和面积的增加,更应该体现在“人”的生活方式方面,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就是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也是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指的是他们在常住地能够平等地和本地市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社会政治地位等权利。农民工城市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农民工在地域上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并不等于他们完成了城市融入的进程,部分群体尚属于城市的边缘群体。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较多,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城市融入的步伐。通过调研现有资料,归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主要如下:

(一)制度层面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以及构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方面都需要相关制度的创新[12]。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1.户籍制度。虽然我国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调整,但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一直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根本性制度因素。户籍身份是代表了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权利的一个符号,而未充分考虑人口的实际居住状态。

2.社会保障制度。差别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约因素。虽然城镇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城市公共服务、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但新生代农民工在大部分地区却并未纳入保障对象范畴,影响了生活质量。

(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

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较,具有更为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仍存在一定社会距离[1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支持、个人特征以及经济问题等方面。

1.家庭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亲戚、朋友,甚至其中一部分处于未婚状态,从而家庭支持的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需求提高了新时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务工期间与家人同住的、与父辈共同在外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程度相对较高。

2.个人特征。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务农经历、土地情结、专业技能、工作流动性、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对于所在城市的适应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其城市融入的意愿。个人特征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契合度越高,个体的社会公平感就越强,城市融合的效果就越好。

3.经济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所涉及的收入水平、农村有无土地等经济问题对于其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包括生活成本、交通成本、住房、租房等方面,收入水平越高、工作越稳定,市民化程度越高。另外,缺乏务农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土地对他们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强烈,市民化的意愿也较为强烈。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制度层面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对象,首先在制度层面提出高质量推进其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1.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纳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虽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范畴,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规划时尚未提出有效的推进方案。因此,应充分考虑目前占农民工规模比重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提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计划。

2.妥善协调农民工常住地的公共预算。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公平感是影响他们市民化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财政中长期的预算框架中应该列出农民工市民化支出项目。应该根据本地农民工规模和政府规划,按照农民工的存量和增量趋势协调预算支出,使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平等地享用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探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生活条件的需求标准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地方政府应该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作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一个因素。各地方政府应该创新服务模式,积极采取取措施将符合本地条件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4.落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应该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看作吸引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地方政府应深入落实《义务教育法》,采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纳入城市教育发展规划,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此外,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能够及时入学。

5.创新农民工户籍管理制度。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创新。应该根据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差别化处理农民工户籍问题。其中,对于不太看重农村的土地等制约因素并且有能力、有意愿融入城市的农民工积极给与落户帮助;对于暂时不愿落户的农民工,按国家的规定给与居住证安排,在其他方面享受各项服务。

(二)社会服务方面

1.发挥工会的组织凝聚力作用。各地总工会和基层工会应该充分发挥本部门的组织凝聚力作用,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组织的工会管理模式,强化工会的引导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发展。

2.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应该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与技能的提升作为加快市民化进程的一项措施。因此,各地应着眼市场需求现状,积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强技能培训,同时,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并落实财政补贴政策。

3.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基层机构应该关注本区域内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免费开放各项公共设施,积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加深他们和本地居民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三)其他层面

由于生活在中小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中小城市应该抓住机遇,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小,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生活习惯也更容易被新生代农民工快速融入。

综上,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和在农民工群体中的比重将继续增大,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应该得到关注。本文在系统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市民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制度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将有助于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猜你喜欢
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