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雪轲
肖邦作为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钢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他所创作的练习曲,每一首都具有特定练习的技巧,其作品已经超出了练习曲的范畴,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力度,他内在丰富的张力与高度严谨的逻辑性非一般作曲家可比。他的练习曲分别编号为Op.10与Op.25,两种编号的作品各为12首,加上三首未编号的作品共计27首。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肖邦练习曲中的其中一首,接下来,笔者将从作者创作背景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来探讨和分析肖邦练习曲“逃亡的圣咏”这首作品。
这首C大调练习曲是肖邦献给他的朋友李斯特的一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编号10中的第一首,它作为全套练习曲的开篇之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C大调这个看起来似乎最单纯的调性却体现了肖邦与以往不同的艺术构思。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小调总是占据大多数,给人一种忧伤、凄凉、温柔的感觉,而这首作品以C大调为主要调式,表现出阳光,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该作品创作于1829年,那时正是社会动乱,华沙起义时期,虽然外部环境极其恶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他到维也纳去举办个人钢琴音乐会,在见识到了各方面更好的音乐艺术时,肖邦创作了这首作品,这首作品是他创作中“活泼”风格的代表,它代表了肖邦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受巴洛克时期巴赫作品的影响,这首作品由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构成,主要练习的技巧为琶音快速跑动,这首曲子曲调活泼欢快,和声严谨,左手是有力度的低音八度进行,右手是和弦跑动,如果将右手的和弦浓缩成一个个柱式和弦时,那么二者结合便具有了圣咏中的合唱形式,但它的速度非常快,由此,这首曲子也被笑称为“逃跑的众赞歌”。从这首曲子的艺术成就来说,这首曲子代表了肖邦那个时期钢琴练习曲的最高水平,从音乐性来看,它不仅仅是个练习曲,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发展后在当前时代钢琴作品中的宝贵艺术创作之一,肖邦的练习曲为后来音乐会练习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独特的创作方式与音乐风格展现着他个人的魅力。
这首肖邦练习曲,从曲式的角度分析来说属于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速度标记为176,为Allegro快板,全曲为统一的节奏型,结构工整,左手低音旋律部分简洁而稀疏,整首作品的速度急而快,这表明作者并非想要表达出潺潺的流水缓缓的在山中流淌或是像一个庞然大物被飓风吹倒后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而是如瀑布般的,似急湍一样一股脑的倾泻下来,同时又有着瀑布下游流水般的柔和与均匀,通过右手部分大起大落的音乐起伏,与节奏和速度的结合制造出紧张的音乐氛围,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同时它的音区较广,拉宽了整首作品的旋律走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如下图所示,这首曲子可分为三个部分。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A B A1 8+8+8+4 8+8 8+10+13
由上表可见,这首练习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为1-28小节,属于开放性乐段,将主题慢慢引出,它的主题和弦首先是在主调C大调上展开,最后结束在该部分最后一句的属和弦上。展开部为33-48小节,左手的低音声部展现出了和声的流动性起伏,从47小节开始,左手的和声旋律开始逐步下行二度进行,为后面小节主题的再现进行铺垫工作。从49小节开始到最后一部分为乐曲的再现部分,和声基本趋于平静,到了第72小节开始进入到属功能,整首乐曲进入尾声,随之结束。在演奏时三个部分的情感表达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的整个主题相对轻松愉悦,到了第二部分时,和声色彩发生了变化,大调逐渐向小调色彩过渡,情绪变得激烈和紧凑,营造出波涛汹涌的气氛来,将曲子推向高潮,第三部分的情绪为第一部分的再现,和声出现了迂回性的下行走向,内在动力感十足,推动音乐的走向,最后在华丽壮阔的尾声中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整首曲子由此结束。
肖邦练习曲加上没有编号的三首新练习曲共27首,每一首几乎都有它特定的技术性,除了几首速度稍慢的曲子外,其余全部都是快速度,每一首都带着明确的教学目的。他的练习曲难度之大,被人称之为一个检验琴者钢琴演奏技术的试金石。现如今,肖邦的多数练习曲已经成为一个演奏家音乐会的专属练习曲,除了速度的飞快与明确的技巧之外,优美的旋律线与旋律型的音型也是每个演奏家把它从幕后搬上光鲜亮丽的台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只有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才敢于将他的练习曲列为音乐会曲目。
C大调练习曲全曲都是固定的节奏型,左手为八度低音旋律声部,右手为和弦的分解琶音,三和弦或七和弦的跑动,在演奏时,右手的节奏型中要特别注重四十六节奏型中的第一个十六音符的重音处理,每个重音的音头要着重表现出来,同时,做到音色统一,右手的分解琶音跨度之大,在琶音上下行中切忌音符丢失,模糊带过,在琶音下行中,小拇指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每个人的小指都是最弱的一个,所以在平常的练习中要重视加强小拇指的力量性。四个音符中的第一个音符相当于一个支撑点或是在键盘中整个分解和弦的定位点,所以在琶音下行中小拇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首C大调练习曲,大多是九度、十度或十一度,手指的跨度很大,诚然,对于手大的人来说,自然轻轻松松就能弹奏,但是对于手小的人来说,弹奏大琶音可能会稍微有些吃力,毕竟生理上的条件已经形成,靠后天努力相对较难,但是肖邦的一个学生弗里德里克·穆勒·施特莱歇尔说:“大家以为只有拥有一双很大的手才可能弹这首曲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唯有一双柔韧的手才能弹得好这首曲子”,①所以手小的人是可以练的,但如果想要掌握好这首曲子的技术,除了要把握好琶音的技术掌握与手腕准确的平行移动,还要努力去克服个人自身手指的生理缺陷与不足。为了克服手指自身的生理问题,笔者建议采用相对应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个技术性难题。
小拇指作为相对较弱的一方,比其他三指稍短,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用不同的手指来弹奏出流畅,平均的音色呢。法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的一本名为《肖邦练习曲演奏指南的教学研究》中提到将音乐元素进行拆分式的练习方法,那么在本首曲子中我们可以将琶音拆分开来,将关键部分的大跨度的琶音单独拎出来进行练习,可以省略和弦的三音或者五音,留下根音,等于说只提取整个琶音中跨度连接较大的一部分,相当于把中间的填充音符给刻意忽略掉,留下大跨度的框架,这样整个琶音显得更加明了简洁,比起一遍一遍重复的苦练,这样的方法似乎更像是“对症下药”。在最初的练习中可以采用断奏的方法,待熟练后,再进行连奏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手腕的松弛,在进行大跨度的伸张时,切勿生拉硬拽,以免肌肉僵硬,产生不适,要注重方法的运用。
另外一种方法是将四个十六分音符中的前三个音符列出来,构成三连音形式,这是第二种拆分式练习的典型,在这个练习中我们可以把5指作为一个支撑点,用以快速找到其他音的位置,待练习熟练后,我们的手指自然而然会形成肌肉记忆,同样在我们的大脑中,对整个琶音的位置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避免在弹奏时遭遇“大型翻车现场”,虽然这首曲子又被戏称为“翻车神曲”,但在正确的指导与娴熟的技巧下,演奏时出现大乌龙将不复存在。拆分后的音乐元素我们也要学会将它们重组起来进行乐句、乐段、整首曲子完整的练习,练习到什么程度呢,即闭上眼睛能够准确找到每一个琶音的位置,将它们准确演奏出来。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音乐性而服务的,它如房子的地基,它的练习曲中的每一个技巧,都需要我们去揣摩,去花费心思去研究,而不是盲目的练习。这首曲子谱面简洁但不简单,若练习方法得当的话有助于手指更好的伸展开,令手指像弓一样张弛有力,伸展自由,变得愈加灵活,反之,会对手指造成一定的伤害。
这首练习曲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在弹奏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贴键,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另外的音,这样的方法可提高手指尖的灵敏度,在最初的练习中可放慢节奏,但是触键的速度一定要快,不能有半点犹豫,此外在演奏当中,大臂与小臂之间应融会贯通,全身的力量应被带动起来,对于小个子的琴友来说,肢体平行运动有力于发力均衡,避免手臂僵硬而产生酸痛感,当手指伸张时,手腕要随着手指的方向靠过去,大臂也要跟着积极配合。臀部作为一个支撑点,在上半身肢体移动的时候也要带动臀部的力量,避免身体僵硬,影响音乐的效果。
肖邦的练习曲已经超出了练习曲的范畴,它们具有极高的音乐性与艺术性,那么什么是音乐性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可得,音乐性是作者根据创作时所想表达的主观情感,以及其所学专业知识深浅,综合在歌曲中技法运用的结论,所以音乐性最主要的是它靠技法来表现出来。在弹奏这首C大调练习曲时,笔者认为应该把它看作一首乐曲,当然,这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在当前的不少钢琴教学中,有的老师重技术而轻情感,技术过硬但总是感觉少那么些韵味儿,在业余培训班最为常见,学生一味的层层考级,不断的拔高自己,实则是拔苗助长,曲子弹的飞快,但作者是谁,国籍为何处,这首曲子是在何时何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一概不知,因为心里没有感觉,所以到了手上自然与作曲家无法产生共情,渐渐的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键盘手。音乐属于听觉上的艺术,它具有表现功能与呈现功能,表现功能即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呈现功能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呈现音符的美,在音乐中,美学高度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在练习技巧的同时,务必要表达出它内含的情感,生硬的音乐与饱含丰富情感的音乐完全是两种感觉。
从谱面来看,第8小节为下行琶音,在小节的最后一拍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音符被作者加上了升号,即升2,音符下方还标有一个重音记号,在弹奏这一部分时,要强调出第一个变化音,变化音的出现是为了丰富音乐的色彩,所以在弹奏的时候需要展现出来它的音乐性。
在这首曲子中,它的色彩变化非常多,大小调相互交替,大调给人阳光,积极向上之感,而小调给听众的感觉是忧伤,情绪低落。比如第17小节,色彩突然暗淡下来,到第20小节开始将力度推上去,25小节开始弱下来,当这些细节处理过后,方能体会到作曲家技法的巧妙之处。
肖邦是伟大的作曲家与钢琴家,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练习曲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的优点,又在此基础上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时隔数年,他的练习曲依然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与探索价值,更是成为每个琴童在学琴生涯的必练曲目之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拿到这样的一首练习曲时,首先要了解作曲家的个人背景与当时所创作时身处的社会环境,之后再思考这首作品所要练习的技巧都有哪些,对于难点要重点拎出来细细琢磨,并着重练习,还要学会翻阅资料找到并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练习模式。其次,分析作品的和声走向,剖析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在有利于背诵曲谱的同时,还能够在演奏者弹奏的同时在另一个时空与作曲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包括观摩学习同一作品不同大师的演奏视频,也会获得不小的收获,参考他们的细节处理,利于形成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会上升一个维度。
C大调练习曲作为肖邦练习曲的开篇之作,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及学术意义,以上观点可能略显青涩,内容之中若有错误与不足,还恳请各位老师与读者多多指正。■
注释:
① 参见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全集练习曲》一书中引言部分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