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玲
“音画”属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体裁之一,音乐语汇独特,抒发作曲家思想感情,能在听众脑海中描绘一幅唯美浪漫的画面。此体裁侧重突出音乐描绘性,增强音乐艺术语言画面感,塑造具有表现力的音乐形象。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杰出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作品中富含浪漫主义色彩,晚期部分作品中现代音乐风格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相互融合,助其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艺术特征。其中,在《音画练习曲》中的Op.33No.8属于典型代表作之一,此作品演奏技法独特,描绘忧郁唯美的意境,音乐形象鲜明,审美价值极高,能体现其音乐创作巧思,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出生于音乐世家,是俄国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在作曲、钢琴伴奏领域成就卓越。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演奏及作曲技法,十岁创作了第一首前奏曲,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日后的创作中展示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死岛》、《第一交响曲》、《悬崖》等佳作的问世,奠定其在钢琴音乐历史上的地位。
俄国音乐十九世纪景象繁盛,在多位音乐巨匠影响下现实主义风格鲜明,亦对拉赫玛尼诺夫带来影响。不同之处在于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的,除立足社会,宣泄悲伤、郁闷、哀愁情绪外,他把对生活细腻的感受赋予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拉赫玛尼诺夫将民族情结与音乐艺术融合在一起,运用自然小调,体现其爱国情感,使本曲创作情感特征更加多元,依托“标题音乐”突出其鲜明艺术风格,同时其音乐作品具有歌唱性,亦将丰富情感转变成巧妙乐思,用优美旋律打动人心。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气息宽广、旋律突出、和声色彩浓郁、织体饱满,属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作品悲壮且引人遐想,渗透民族精神,体现自然魅力。
在早期作品创作中,拉赫玛尼诺夫倾向于抒情创作,他婚后以及离开故土的这段时期是创作走向成熟的阶段,虽然乐曲依旧动人,但不再强调天赋与技巧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注重彰显个人音乐精神,保障音乐能回归自然,从心出发进行艺术创作,使音乐内涵更有深意。他本人逐步摆脱同时期其他音乐家带来的影响,寻求创作风格上的独立,这是他晚期作品打动无数人并享誉中外的原因之一。以《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为例,该作品将同期音乐风格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完美融合,旋律优美且技术高超,使之成为不朽经典。在晚期作品中他将具有俄国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留在美国,丰富美国钢琴音乐创作形式,指引人们了解、学习、研究,开辟其创作风格延续之路,继而为当地钢琴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19世纪的俄国,政治处于黑暗期,新旧事物在此时期交替发展,革命的兴起,加上社会环境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冲击,使得他的音乐创作充满忧郁文艺气质。他的音乐作品总能让人们脑中浮现出各种画面,进而体悟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音画练习曲》op.33.8创作于1911年,此时的拉赫玛尼诺夫生活相对安逸,音乐创作处于上升期。据记载,《音画练习曲》是他为孩子所创,渗入对童年的追忆之情,不乏音乐内涵及技术性,画面感强烈,有独特音乐性。练习曲设定“音画”标题,最初这首g小调练习曲为第五首,1948年后通过版本编排整理为第八首。《音画练习曲》op.33.8这首作品充满悲伤色彩诗意的画面与纯熟的技巧相得益彰,旋律流畅优美,加之作者民族音乐修养的创作因素,使本曲伴奏织体、旋律声部互相映衬,描绘出忧伤哀愁且充满意境的画面。
《音画练习曲》op.33.8这首作品采用ABA式的复三部曲式结构,旋律线条富有歌唱性,左手的分解和弦充分能体现出无词歌音乐特征。A部重复引子的素材,接着被戏剧性的装饰音打断;B部分用的是对位、旋律大跳和“抑扬格”的节奏模式;最后一个部分采用前两部分的素材;这首练习曲结尾双手弹奏g和声小调的上行音阶,在g小调主音转位和弦中结束,采用g小调I级和弦来描绘出朦胧的画面感,听觉感官上却没有多余杂音,犹如记忆迷失在浓雾中,久久徘徊,仿佛可以听见心跳之声。在主题旋律部分由降a到主音的g,是一个拿波里二度的进行,为左手伴奏何旋律线条流动做了铺垫。
A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整体结构稳定且方整。第1小节流露出忧伤之情,第2小节做了一个双手交替过渡,转为高声部旋律,让音乐产生层次感,旋律音调的下行滑落,展现出悲歌叹息式的音乐特征,给人带来无奈伤感的体验。二乐段的乐句长度不均等,使得呈示部结尾处理较为自由,更加自然的过渡到插部段落,右手织体编排较为丰富,旋律上下行级进,节奏上也更加紧凑,力度低于中强,使音符能发出哀怨之声,表现出悲伤内敛情绪。呈示部乐句整体为平稳走向,下行旋律转变线条,营造主题气氛,和声紧张激烈。
B是插部,属于单一性乐段。节奏较快,加上双手上行琶音,使得旋律音、伴奏声部形成对比。插部主旋律下行,营造出紧张且沉闷的气氛,最后在和声的华彩上行中释放出来,反映出作曲家创作时的矛盾心理。
A’是再现部,重复再现A段主题,结尾速度较快上行至g小调主音,在主题再现后回归原速,其处理与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相近,音乐色彩有大幅变化,演奏起初为ff,而后发展为p、f、sff,结尾为pp,情感冲突明显。结尾具有收拢性,使作品情感得以升华。
《音画练习曲》op.33.8在调性方面本曲以g小调为主,g小调音阶下行为主题旋律,使得作品中蕴含的悲伤情感得到统一,全曲并无调性方面的明显变动,音乐情绪较为稳定。左手g小调一级和弦独奏弹出首个和弦,展露本曲忧郁气质,奠定全曲基调,使听者能感受到乐曲的悲伤情绪。谱例1中,a句首个小节有三个同音反复出现,用简单的方式表达情感,展现本曲调性。a句第2小节主旋律小二度半音下行,模仿沉重叹息语气。a句第3小节用到复调技法,旋律降低16度,渲染沉重音乐气氛。
谱例1
《音画练习曲》op.33.8这部作品的节奏明快,调性清楚,突出其欣赏性及音乐性,体现音乐内涵重要性,音乐富有意境美感。主题旋律节奏主要为4分音符,节奏形式较为单一,下行级进、同音反复结合,保障音乐节奏平稳,在听觉上给人以寂寥、空旷的感受,描绘出一幅朦胧画面。在20小节处为2/4拍,作品加入混合节拍,此乐段力度频繁变化,演奏者需耳朵、手指高度配合,控制触键力度,突出力度差异,尽量保持清晰对比度。谱例2中八平节奏的伴奏声部依托于分解和弦向前推进,旋律连贯性强,具有歌唱性,伴奏部分左手弹奏由弱到强,亦具有推进旋律发展作用,节奏富有特色并为音乐画面增色。在运用三连音、前长后短节奏型时音乐呈现出不稳定性,先弹奏附点8分音符再弹奏32分三连音赋予音乐推动力。在节奏处理中左手弹奏相对规整,以4、16节奏为主,相较于左手,右手节奏并不稳定,二者产生对比,增强音乐整体趣味性,同时右手旋律连贯,节奏紧张激进有章可循,为音乐推向高潮奠定基础。
谱例2
《音画练习曲》op.33.8的主题鲜明并附有歌唱性,其音乐特征具有个人色彩,把钢琴练习、音乐运动融合在一起。主旋律为二度下行,由降A发展到主音G,体现俄国民族音乐自然小调特征,给人带来悲伤哀婉之感。右手以四六和弦为主,在和声变化中体现乐思,乐思通常由三度模进构成,和声较为平稳,在g小调上获得统一,左手伴奏为抑扬格分解和弦,突出音乐紧张性,推动旋律发展。另外作品还融入阿尔贝蒂低音,具有重复特性,为作品高低音快速转接提供条件,配合旋律音符得到强化,突出作品情感深邃性。装饰音设计精巧,在练习曲中作用较大,增强本曲趣味性。
《音画练习曲》op.33.8这首作品对音色有极高要求,切忌出现敲击音色,无论触键力度大小均需柔美、干净、纯粹,保障音色动听及时值准确,在音色要求带动下控制手臂、手掌、指尖,使演奏效果得以优化。这首作品风格典雅且情感收敛,浪漫气息浓郁,音色细腻连贯,旋律富有韵味,指尖高度需合理控制,增强本曲颗粒感,脱离古典和声作品艺术处理框架,善用多种织体丰富和声,使和声结构更为多变,音乐内涵更加立体,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比此曲指尖对音色的变化作用更大。演奏前要对音色渲染、变化、对比有所了解,树立对比演奏意识,突出g小调暗淡色彩,18--22小节演奏时频繁转换和声,音乐色彩多元,需通过演奏烘托气氛,突出音乐变化性。演奏需针对旋律声部进行单独练习,使弹奏旋律线条流畅,和弦主次清晰。旋律和声的重要地位,和弦音的强弱之别,赋予作品层次性,尤其在A段演奏中需注意体现出层次。29--35小节尤为依赖指尖,需指尖在触键时保持灵活,确保乐段连贯,29、30及32小节需注意灵活跑动,指尖较为主动,发力位置靠近前端,在此基础上其他机能主动协作传导力量,使音色更加细腻连贯。本曲在短促音处理上利用指尖运动击键,使声音控制更为合理。
《音画练习曲》op.33.8这首作品音色有颗粒感但又要避免音符间的界限感,需严格控制掌关节,通过此部分的支撑达到弹奏目的。演奏需手掌、指尖协调,旨在高效掌握弹奏力度。音乐技巧性及难度较大,与传统练习曲相比演奏更难,需通过技术动作支撑控制弹奏力度、速度,例如21--24小节单音、和弦16分音符、32分音符组合就需要加强力度与速度的掌控。本曲弹奏需用手臂发力,将力度维持在相对恒定状态,手臂力量的稳定传送不能影响指尖跑动,触动键盘传导重量保持不变,确保弹奏力量相对恒定比较适宜。本曲引子部分分解和弦由右手弹奏,需在保持连贯性上弱奏,需放低手腕、手指,缓慢轻盈触键,触键力度要实,保障一气呵成。本曲手指快速弹奏时存在大量双手交叠部分,手指位置移动要求力量平稳转移双手相互配合。例如,在弹奏滑音时如果指尖被手臂力量约束,这并不利于手指主动弹奏,需手指自主控力。本曲演奏需手臂、手掌、手指结合,使触键力度更加合理,强调综合使用弹奏要素,如情绪、方向、力度、速度等,与作品画面变化逐步调整保持一致,突出上述要素重要性。
首先是长踏板的使用,在作品的第32小节处,音响较轻乐段中用到的1/2或1/4踏板,与手部主旋律演奏保持和谐,在时间长短变化中有些音自然消失。在和声变化时踏板可迅速踩下1/2,保持和声织体清晰度及连贯性,以13--18小节为例,可以通过踩一半踏板辅助完成演奏任务,29、31小节用到颤抖踏板。在速度偏快乐段中若并无足够时间与和声变换保持和谐稳定,则可运用颤抖踏板加以修饰,旨在及时停止已完成和声,由于踏板踏压速度达不到手指弹奏速度,需脚尖轻落在踏板上轻轻颤动,踏板踩的深度亦需精准把握,踩到1/2或1/4处能美化修饰泛音,同时能起到和声润色作用。
延音踏板在和声快速变化演奏中很难达到音色细腻要求完成演奏任务,持续音效果应用并不理想,基于此在弹奏时需运用中踏板,配合弥补延音踏板处理缺失。在此作品中诸多乐句、乐段低音持续出现,延音踏板若单独使用造成声部不清晰、音效厚重感减弱,为此需配合运用中踏板,使音符时值既得以延长又更加稳定。
十九世纪文艺界开始用艺术语言宣泄对政治及社会现实的不满,艺术家对理性题材的需求减弱,转而探索能表现个人梦想或情感的艺术之路。艺术家热爱生活、强调人生体验、看重个人思想,宣泄悲苦、孤寂、愤懑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印刻时代烙印并赋予主观色彩。钢琴作为艺术语言输出载体受到欢迎,为彰显个性,有别于古典主义时期的程式化演奏风格诞生,即浪漫主义风格。本曲极具悲伤色彩,具有幻想性,体现作曲家思想感情,富有歌唱性,复调、和声处理手法丰富,旋律经常隐藏在各声部中,在演奏时需声音丰厚,在p--ff之间控制力度,通过音色、力量变化展现浪漫主义风格,体现鲜明个人情感特征,本曲音色、织体、力度等方面的处理需为个人情感的精准表达服务,演奏者一方面需在拉赫玛尼诺夫“诗情画意钢琴家”艺术精神指引下熟练掌握演奏技巧,严格遵照乐谱记号及表情力度演奏,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加强二次创作,使本曲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加强思想延展,丰富情感内核,保障演奏中民族主义、人文主义交织,固有演奏技艺与创新尝试关系和谐,将演奏者音乐修养转化为钢琴演奏诠释动能,通过个性化弹奏突出本曲韵味,使本曲演奏诠释效果得以优化。
在钢琴创作中主调、复调属于多声部表现主要形式。本文针对本曲复调演奏处理方式及技巧进行分析。例如,谱例3第1小节在高音声部位置上为主旋律音,第2小节处用主旋律以下24度模进方式将低音声部移动到左手。第3小节依旧在高声部体现主旋律,第4小节处高音声部除承载主旋律外,还依托次中音声部用2个4拍子展现主旋律音并达到与高音声部交相呼应演奏处理目的。为使多声部演奏处理效果更优,对于演奏者来讲需单独训练各个声部,在练习中注意声部层次及强弱变化,尽量保障演奏具有立体性。在此基础上需突出主旋律,针对主旋律单独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激活多重形象思维,在积累经验同时磨砺技艺,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旨在逐步提升演奏能力。
谱例3
综上所述,本曲旋律、内涵、调式调性等方面存在特别之处,将其与同期音乐作品区别开来,突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独特风格以及深刻民族情感。针对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可知触键对演奏者气息稳定性及音符连贯性有较高要求,要在力度范围内加强控制。音乐创作背景与十九世纪历史及时代特征关系紧密并镌刻进他独特演奏特点中。身为本国民族乐派领军人物,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风格中融入本土民间音乐元素,经常用自然小调渲染暗淡、忧伤的音乐氛围。他把个人情感及生活经历融进音乐作品,用音乐艺术语言描绘生动画卷。正如文中在对其作品内涵进行感性分析中所提到的,本曲用音乐在听众脑海中徐徐展开一幅幅动人画卷,赋予本作品画面感,牢握其音乐性,将意境之美与形象之美充分结合起来。本曲演奏声音浑厚,音量、音色形成鲜明对比,多声部层次明显,多角度渗透民族音乐元素,抒发思想感情,这些是他音乐作品中的专属印记并在本文中可以窥见。拉赫玛尼诺夫在生活中经历苦难,对社会感到不满,在音乐作品中宣泄情感,将画卷般的故事及复杂的内心感受均寄托在音符上。诚如他自己所言,离开祖国,他迷失了自己。身为流亡者,丢掉音乐根源、丢掉祖国土壤、丢掉音乐传统,消磨创作渴望,不会再得到任何安慰,唯有回忆中的沉积永远无法打破。那些回忆成为他晚期音乐创作灵感源泉,用暗淡、忧伤的旋律再现回忆中的动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