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2021-07-22 01:57谌洪宇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4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椎板

谌洪宇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 安顺 561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此病主要是由腰椎间盘纤维环、软骨板退变、髓核突出所致。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腰腿疼痛为主,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失禁,甚至面临截瘫[1]。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可分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其中非手术疗法耗时较长,且部分患者疗效较差[2]。手术疗法包括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等。有研究指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地切除其病变的髓核,对其脊柱的稳定性不会造成影响[3-4]。为了进一步探讨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笔者对安顺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顺市人民医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椎板开窗组(n=40)和椎间孔镜组(n=40)。椎板开窗组患者中有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其年龄为40 ~73 岁,平均年龄(56.12±2.71)岁;其病程为1 ~7 年,平均病程(5.12±0.13)年。椎间孔镜组患者中有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其年龄为41 ~77 岁,平均年龄(55.32±2.80)岁;其病程为1 ~8 年,平均病程(5.08±0.16)年。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相比,P>0.05。本研究经安顺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病情符合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存在腰骶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2.2 排除标准 合并有其他脊柱疾病;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为椎板开窗组患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方法是:明确患者病椎的具体位置,在其病椎后正中处做切口,逐层切开其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椎旁肌肉组织,充分显露病椎。使用枪钳咬除上位椎板下缘、关节突内侧缘,做一个1 cm×1 cm 的骨窗,剥离并切除黄韧带。牵拉神经根,以显露髓核。用尖刀片分离并切开纵韧带,摘除髓核。观察椎管、神经根管处的情况,松解神经根。对术区进行常规的冲洗、止血处理,留置引流管,并对切口进行缝合。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后24 h 左右根据其恢复情况为其拔除引流管。为椎间孔镜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应用C 型臂X 线机明确其病椎的具体位置。为其标记穿刺点,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和局部麻醉。在C 型臂X 线机的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刺至靶点位置。置入导丝,拔除穿刺针。沿导丝走向做一个长度为1 cm 的切口,使用逐级扩张套管建立工作通道。在C 型臂X 线机的引导下明确靶点位置,置入环锯,并将其与内窥镜相连接。在内窥镜下行关节突成形处理后置入工作套管,清除部分黄韧带,并对突出、游离的髓核组织进行摘除。探查椎管,显露神经根、硬膜囊及后纵韧带。使用双极球形射频消融电极对残留的髓核组织进行处理,对神经根、硬膜囊进行充分的松解。在确认患者的神经根、硬膜囊恢复自主搏动后,撤除工作套管及内窥镜,并缝合切口。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以降低其发生神经根粘连的风险。

1.4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2)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的评价项目包括主观症状、客观症状、日常生活等,分值范围为0 ~28 分,评分与腰椎功能呈正相关。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该问卷的评价项目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自理、步行坐位、睡眠干扰等,评分与腰椎功能呈负相关。3)并发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硬脊膜损伤、肢体麻木、脊柱不稳定等)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椎间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6、9.731、23.134、16.692,P=0.001、0.000、0.000、0.000)。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s )

组别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椎间孔镜组(n=40) 0.55±0.12 48.21±5.12 58.32±8.02 7.34±1.21椎板开窗组(n=40) 3.22±0.72 108.21±22.15 70.58±21.02 10.78±1.88 t 值 23.134 16.692 3.446 9.731 P 值 0.000 0.000 0.001 0.000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JOA 评分、ODI 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椎板开窗组患者的JOA 评分、ODI 评分分 别 为(11.88±2.81) 分、(69.21±8.42) 分, 椎 间 孔镜组患者的JOA 评分、ODI 评分分别为(12.37±2.98)分、(69.55±8.12)分;两组患者的JOA 评分、ODI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0.184,P=0.452、0.855)。治疗后,椎板开窗组患者的JOA 评分、ODI 评分分别为(20.32±3.12)分、(25.45±3.82)分,椎间孔镜组患者的JOA 评分、ODI 评分分别为(24.70±3.52)分、(22.77±3.21)分;椎间孔镜组患者的JOA 评分高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其ODI 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9、3.397,P=0.000、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在术后,椎板开窗组患者中有8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2 例,硬脊膜损伤2 例,肢体麻木2 例,脊柱不稳定2 例),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8/40);椎间孔镜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发生肢体麻木,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1/40);椎间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135,P=0.01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此病患者可出现腰椎疼痛、下肢疼痛、行动不便等情况,其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的影响[5]。进行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可通过摘除髓核、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来改善腰椎功能[6]。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术式。该手术操作简单,可在直视下切除增生的骨质、黄韧带,消除神经根压迫。但术中需要剥离骶棘肌、牵拉硬膜囊,易导致硬膜囊受损[7-8]。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手术经椎间孔安全三角部位入路,通过摘除病变髓核、切除椎管突出物来消除神经根受压,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9]。相关的研究指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微创性,可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保留腰椎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可降低医源性脊柱不稳定的发生风险,减少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的产生[10]。在椎间孔镜的引导下,可精准辨别病变组织,明确受压水肿神经根及硬膜囊,降低神经根受损的风险。有研究表明,与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相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创伤性更小,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促进其康复,且安全性更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椎间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椎板开窗组患者,P<0.05。治疗后,椎间孔镜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椎板开窗组患者,其ODI 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其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椎板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