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璇 谢天晓
一、视错觉图形的美感构建
(一)视知觉分析下的视错觉图形
视错觉图形是现代设计师在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效果来提升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增加设计物的趣味性和交互性。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外部结构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并对其结构进行预想和假设。设计师就可以利用人对物形的经验判断,创造出视觉上的深度错觉,以线条组成的视错觉图形构造出一个虚实相生的空间。
按照视知觉动力理论来分析,人的视觉通常都在追求平衡,但是绝对的平衡只会令人觉得枯燥、乏味。人们能从所见之物的不同造型中感受到“愉悦”“轻松”“紧张”等情绪,且更愿意去观赏富有动态、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图案。阿恩海姆早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进行过描述。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真实的“物理力”,而这种“力”也带给了人们所观察的事物一种动感。人们通过视觉将动感转化为一种“生理力”,不同的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二)视错觉的趣味与配饰应用
图1中的Flatlight烛台由来自特拉维夫的设计师尼尔设计。从正面观察,第一眼可以看到一个竖立的烛台,但如果角度稍稍偏移,就会发现它并没有实际高度,而是由一片厚约0.4毫米的黄铜材料制成的镂空平面作品。这个作品运用了透视的反向原理,也被称作“反透视原理”,如图2所示。其原理就是在特定的观察视点,将物体按照视觉的生成规律,投身在一个平面内。人在视点所观察到的投射平面内的物体,是一个有立体效果的正方体;而实际上,投射平面中的画面是拉伸后的正方体投射图像。
按照这样的原理,在平面内利用线条绘制拉伸图形所创造出的立体的视错觉效果,就可应用于镂空的扁平配饰,但要注意线条的相互连接,不能有断线。如图3中的桌布,同样运用了反透视原理,它的设计者是日本的AP-Works工作室。这种扭曲网格创造虚拟空间的设计方法也被应用于首饰设计中。对于一些难以进行空间设计的材料,视错觉图案是一种很好的设计素材。
二、苎麻材料特性与视错觉图形呈现
(一)苎麻材料特性与应用场景分析
苎麻纤维质地较为刚硬,较短的苎麻纤维可捻在一起,形成纱线,但在捻的这个过程中会形成线节,使纱线毛羽较多,导致苎麻布料的亲肤感差。在设计配饰时,应避免苎麻布料与皮肤的直接接触,或在必要的接触面以其他布料做代替。由于苎麻所纺之纱大部分为低支纱,比较厚重,布料的硬度较强,垂感较差,布料容易起褶,反复折叠会出现折断的现象,故在设计应用中应避免其发生形变,或利用固化剂使其原本造型得以保持。
苎麻纤维为中空结构,可以吸收潮湿环境中的水分并快速蒸发,能够快速散热,透气性较强。因此,苎麻材料可以制作体量较大的身体配饰,且不会产生强烈的闷热感。苎麻纤维含有多种具有抗菌功效的微量元素,同时布满了微孔结构,拥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作为居家环境的空间配饰,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苎麻纤维可以自然降解,是一款非常环保的材料,能在满足消费者装饰需求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可持续的设计材料。
目前,苎麻织物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机械化生产与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想要让手工苎麻在现代社会找到立足之地,就要找到现代社会对苎麻布料的需求点,在充分考虑到苎麻文化生态的基础上,赋予苎麻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将传统与时尚、科技相融合,使其进入工业良性循环体系,融入产业链。
(二)苎麻材料与视错觉表现
由于材料弯折易断,质地较硬,在苎麻配饰设计之初就基本确定了空间中要以二维平面为主进行变化。而视错觉图形可以使平面材料从视觉上变得立体,富于视觉变化。但是,苎麻材料的孔洞较大,绘制视错觉图形的效果会比较差,要选用镂空处理来呈现这些视错觉图案,并可采用多片、多色的平面材料叠加的方式来形成更丰富的层次感。比如,将一片完整的苎麻材料上色处理后,叠加在鏤空材料之下,其色彩会从上片材料的镂空缝隙中露出来,形成一个视觉背景。因此在底片材料色彩的选择上,尽量与上片材料色彩度进行明显区分,以更好地衬托视错觉图案。为加强视觉层次感,底片材料的轮廓可以是视错觉图形的延伸。此外,苎麻材料配饰可以搭配其他材料,如金属材料、彩色的线、玻璃等,以用于包边或叠加。这样多种色彩、多种轮廓、多种材料的设计方法,可以使平面片状材料在视觉上更加丰富、饱满。
(三)与视错觉搭配的苎麻配饰造型
苎麻表面质感粗糙,若图形的精细度高,会导致形态无法准确呈现,因此进行视错觉的图形设计时需遵循轮廓清晰、变化跨度小的原则,需以简单的抽象形态为主。笔者制作了三组视错觉图形,分别为横排大小依次渐变的菱形阵列、四方排列且粗细不等的波浪线、粗细相等且间距相等的波浪线,使平面极具动感与张力,分别给人以“滚动”“突起”“流动”的视觉感受。
与在苎麻上绘制视错觉图形相比,镂空呈现的图形视觉冲击力更强,但镂空工艺要求图形中的“阳形”必须是连接在一起的,不能出现断点,所以在图案设计上所有的菱形相互不能接触,线条都需要有足够强度的连接点,在图案与边缘接触的地方不能出现面积过小的镂空,不然会影响镂空制作的难度,也会影响视觉上的感受。在对视错觉图形进行切割时,应包含尽量多且至少出现一组完整的视错觉图形,同时图形密度不应过大。在视错觉图形的外轮廓上,应选择覆盖图案最多、能直接观察到更大面积视错觉图形的几何轮廓,故而应选用矩形和圆形为基础图形。轮廓边缘的厚度应介于视错觉图形的最粗边与最细边之间,以圆形轮廓为例,经过调整,最终的切割图形如图4所示。
三、实现视错觉配饰的工艺实验
(一)解决形状稳定问题的材料创新实验(热压)
由于苎麻织布方式以单经、单纬垂直交叉为主,这种方式斜对角拉扯就会犹如被挤压的平行四边形一样,导致平面难以保持原有轮廓而变形。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实验尝试将两层以上苎麻面料以45度角旋转交叠,通过热压胶膜把它们黏合在一起,形成经纬三角形交叉效果。所用热压胶膜包括PU热熔胶膜和TPU热压胶膜。因苎麻材料的孔洞较大,所以热压后会有少许胶痕。PU热熔胶膜所需热量低,热压后的材料上胶痕迹不明显,粘连强度略低,可用于热压双片苎麻材料。热压后的苎麻材料软硬度适中,有一定弹力,也可进行简单的塑形。TPU热压胶膜所需温度高,粘连强度较好,但胶痕明显,可用于热压三片苎麻材料。热压之后的材料较硬,弹性较差,塑形能力差,但是可以较好地保持原有形态,可用于维持平面轮廓造型。
苎麻原料原有的颜色及质感较为朴实典雅,热压之后也保持了原有的质感。如果想要使苎麻材料拥有不同的质感,就需要配合其他材料。在进行多片苎麻热压实验之后,笔者曾加入其他材料进行尝试,包括将一层苎麻布料压在激光PVC软膜上,中间加一层热压双面衬。热压后的材料软硬适中,弹力十足。将原色苎麻布与彩色苎麻布热压在一起,中间加防水热压双面衬,在防水的基础上可以免去上色的步骤,直接进行使用,减少一定的制作成本。
(二)引入现代技术的切割实验(激光切割)
对苎麻布料进行热压后,需要对其外形进行剪裁。初次剪裁是用A4纸打印图形后,将之固定在热压后的苎麻材料上,再进行手工切割。由于热压后的苎麻布料变硬,呈现视错觉图形所需的剪裁精度高、工作量大,加上手工剪裁有不可避免的误差,所以应借助机器进行切割,而本次实验采用了成本较低的激光切割技术进行布料切割。
具体来说,实验是分别用不同直径的激光对热压后的苎麻材料进行切割,因为当激光直径过大时,连接处较细的布料会被烧断或发黑,而激光直径过小则无法穿透布料。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选用0.1毫米的激光切割PU热熔胶膜粘贴双层细苎麻布、TPU热熔胶膜三层粗苎麻布这两种布料。因为手工热压的苎麻布料不完全平整,水平放置时会有2厘米到3厘米的起伏,在进行激光切割时容易产生误差,所以要用重物将布料四周压平。同时,笔者也对切割苎麻布料时纤维的相互作用力可承受的图形的最窄临界值进行了切割实验。如果将苎麻布料切得太细,就会很容易折断破损;如果在制图时不小心画出了封闭图形,就会出现断层。实验结果是:最终确定了所需的图形及其大小,并将切割最细的宽度定为不低于2毫米。
(三)引入传统技术的固化实验解决纤维脱线(大漆)
热压之后的材料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脱线问题,需要选择一种固化剂对其进行加工。为减少脱线并使多层苎麻充分黏合,笔者用生漆涂抹了热压材料。从上过生漆的苎麻材料来看,其脱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時硬度得以增加,拥有了很好的塑形能力。为了更好地展现视错觉图形,需要为原色苎麻材料上色漆,而生漆的固化作用也能为后续的色漆提供基础涂层。但上漆的步骤比较复杂,工时也较长,需要经过数天之后才能彻底定型。
在最初阶段,色漆的颜色比较鲜艳。晾干两三天后,颜色会变得暗淡,纯度也会降低;两个月左右后,色漆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鲜艳色彩。为了使苎麻材料的颜色保持理想状态,在用色漆涂色之前,需要对每一种颜色的色漆进行涂抹实验。由于原色苎麻材料本身是浅黄色,涂浅色漆的效果较差,涂深色的色漆效果更佳。涂抹的色漆还要有一定的浓稠度,并用发刷均匀涂开。如果出现颜色较浅的问题,就要等色漆干一点后再涂一遍。上色并阴干之后的苎麻材料,色彩均匀典雅,气味幽香,相较原色材料而言,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同时材料表面坚固顺滑,几乎不会产生纤维拔丝问题,质感得到提升。
结语
视错觉图形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效果,可以在不同领域里发挥所长。不论是空间配饰,还是身体首饰,视错觉都可以为局限的原料体量带来视觉上的拉伸与延展。此次苎麻布料与视错觉图形结合形成的配饰产品,设计初心是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推出能实际落地的配饰产品,此次设计实践对苎麻进行了多个方向的材料创新尝试。在一步步的实验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加工方式,解决了苎麻材料弹性不足、形状不稳定、易折断破损、纤维脱线、质感不佳等问题。虽然制作手工苎麻配饰产品仍然比工业制品耗时费力,但手工艺带来的是慢节奏与差异化,是自然的、人文的物质文化遗存。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还需要加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设计,推动苎麻产业的发展,让这项传统工艺得以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也能蓬勃发展。
[刘艺璇/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本文为阶段性成果,分属“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IDHT20180511),“北京服装学院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项目编号:BIFTBJ201910)。通讯作者:谢天晓/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