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和艺术间游走

2021-07-21 18:43李雨花
中国艺术 2021年2期

李雨花

摘要:近年来,由于宜兴大件陶器从生活场景中隐退,曾经作为大宗商品的宜兴堆花产品向小批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曾经有一千四百多人的均陶大廠,向工作室形式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演变。这样的演变必然改变均陶堆花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本文试图从现代陶艺工作室的角度,探讨均陶堆花技艺工作室在当代社会的转型问题,并通过探讨均陶堆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思考堆花技艺向艺术创作方向转变之可能。

关键词:均陶堆花 陶艺工作室 传承方式

陶瓷化妆土技法是指在较为粗糙、含多种杂质和金属发色成分的坯体上施加比胎体更为纯净细腻的泥土,以掩盖陶瓷坯体的颜色和质感,并对陶瓷坯体进行装饰的技巧和方法。

化妆土装饰技法是现代工作室陶艺中是非常常用的技法,世界各地的陶艺家通过各种实践让这种装饰技法获得了极大丰富。在传统手工艺中,色泥装饰技法也非常普遍。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人类就开始广泛使用色泥装饰技法来修饰陶瓷的表面,中国的磁州窑、韩国的粉青砂器等都有非常成熟的色泥装饰技法,并且开拓了化妆土的使用方法和审美范式。其中,宜兴均陶的堆花工艺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而独特的视觉效果、广泛的流传成为传统化妆土装饰中一朵独树一帜的奇葩。

近年来,随着均陶堆花技艺申遗的成功,对堆花工艺和技巧的研究和整理已日渐完善。现今均陶堆花技艺正走到历史的转折点,其产品形态的固化、从业人员的凋敝等问题已经成为堆花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意在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均陶堆花技艺。

纵观历史,均陶是地区间文化交流的产物,从造型方式到装饰形态都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在这个现代陶艺已充分发展的时代,其丰富的色泥装饰技法对均陶堆花技术有相当大的启发作用。

一、传统堆花技艺与现代陶艺工作室在创作逻辑上的比较

传统的色泥装饰技法与现代工作室陶艺的色泥装饰技法在生产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传统手工艺中,色泥的作用主要是对粗糙坯体的掩盖或美化。传统手工艺生产皆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其生产过程要求更快的生产速度,成品注重实用性,以广大人民为目标群体,以薄利多销为生存之道。从这样的基点出发,生产的效率、成本的控制、销路的拓展就成为宜兴均陶行业最为关注的内容。作为大宗商品的堆花缸器也不能例外,其在制作时追求速度,从画面构图到技法无一例外,力求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器皿的整体装饰。堆花技术以师徒沿袭的方式传承工艺技巧和具有民间意味的审美范式。清代光绪年间,宜兴窑场出现了从事专业堆花的匠人。为了最高效率地完成生产,堆花匠人也产生了分工,很多匠人一生只专注几个画面的制作,大量的产品和重复的制作让堆花师傅的技术愈加熟练。经笔者计算,堆花大师方卫明用扰法、撕法和摊法制作一条平龙的时间约七分钟,制作一只飞鸟的时间约三分钟。可以想见,如果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速度只会更快。

在当代,由于均陶堆花技艺的物质载体——缸器逐渐失去实用性,因而也失去了作为大宗商品生产的地位。由于生产规模的缩小,均陶堆花技艺不可避免地从工厂或工厂形式向工作室形式的转变,而这样转变必然带来一些生产形态和产品形态的变化。均陶堆花技艺最终不得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从而部分地获得了艺术的地位和价值。现在必须通过增加细致复杂的装饰细节来提高单件产品的价格。传统的宜兴堆花技法非常丰富,方卫民在他所著的《宜兴均陶工艺》中归纳了现有技法,多达16种。但传统的堆花以摊、扰、撕、推、摁等较为写意的技法为主,而现在的堆花则多是挓法、堆法、凿法,这些技法的制作工艺更细致,效果更繁密。现如今,堆花技术中率性自由的部分越来越少,而易学、易上手、易出效果的手法成为主流,在这种趋势下,堆花技术的特点表现为高浮雕、多色、工细、工重。一个以堆法、摞法、摊法等费时费力的技法为主要制作方法做出直径40厘米的龙纹盘,需要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而以匀法、摞法、凿法为主要制作方法做出的直径30厘米的牡丹凤凰盘也需要大半天的时间。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而是带有僵化和沿袭的倾向。这种方式与传统堆花中最具特点的写意手法——浅浮雕也渐行渐远。

而在工作室陶艺中,对速度的追求不是必要的。现代工作室陶艺以单件作品生产方式为主,追求独特的个性,这样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自在的游戏。因此,现代工作室陶艺中的化妆土技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总而言之,现代工作室陶艺中的化妆土技法由于摆脱了批量生产模式而获得了自由,而堆花技艺却由于失去了批量产品的依托而逐渐僵化。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均陶堆花技艺的核心价值与创新基点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和现代艺术形态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自由是现代艺术形态的本质,而非物质文化形态则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在传承中必须保留非物质文化的本真性,否则非物质文化必然会由于丧失文化根基而最终对主流文化臣服。因此,必须明确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本真为何,是大拇指技法本身,还是技法所根植的文化?

明清时期,均陶堆花技艺深受江南文人艺术的影响,是以民间审美为基础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陶瓷装饰工艺。

1.审美的民间性

和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活泼和自由是均陶堆花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它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江南乃水草丰美之地,禽鸟众多,植物种类丰富。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对自然的记录要依靠心领神会,而堆花师傅们素材得之于观察周围的世界,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他们手中泥巴的一按一提都发乎自然,具有活泼的乡土之气。

2.江南文人艺术的影响

文化产品都有一种从高端文化向大众文化流动的倾向。所谓高端,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谓精致用心,二谓是某种生活美学或审美理念的物化和视觉化。明清时期,是江南文人对物化的审美生活普遍发生兴趣的时代,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都可以看到江南文人对生活日用器物的关心。很多文人甚至亲自参与到日用器具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比如陈鸿寿。和其他地方的民间化妆土技法相比,均陶堆花的产品有着更明显的精致化倾向。可以说,均陶堆花的高端产品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和细腻是其他民间化妆土技法难以比拟的。明清时期江南一带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的富庶之地,富裕闲适的生活使当地的文化和艺术昌明。当时文人士子是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相较于前朝,明代实行科举取士,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文人文化的世俗化和世俗文化的文人化在那个时代的江南同时发生着,这种转化也在均陶产品中得到明显体现。比如,均陶堆花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花缸,主要用于庭院养鱼、养荷花,与这种风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产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当地文人审美的影响。而且专业从事堆花的艺匠“都须先行练习书法、绘画等基本功”,这也说明堆花技艺和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一种普遍的记忆

装饰寄托慰藉,表达愿望,传达价值观。均陶堆花从装饰手法到表现效果,乃至表现题材都带有强烈的江南温润的水乡气息,极具辨识度和文化意蕴。可以说,太湖之滨的均陶堆花所属的符号体系是从属于它所出的文化圈,而那个文化圈是江南文气氤氲之地。同时宜兴均陶是远销全国各地,流传甚广的日用产品,从历史上宜兴缸窑工人的数量之多可知宜兴缸器的产量之大,而其中的堆花产品或作为文人庭院景观的一部分,或作为苏北一带农户女儿出嫁的陪嫁妆奁,以水缸、花盆、火钵的形式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集体记忆。

三、当代均陶堆花技艺和现代艺术思维的结合

如果我们将均陶堆花技艺的核心价值看成它传承的基础,那么我们对其如何传承会有不同的理解角度。

传统师徒模式传承着重于对产品形态的塑造、技艺的磨炼与审美范式的流传。在传统的师徒传承体系中,技艺的规范是产品均一性以及质量的保证,这种规范通过观摩以及代代相传的口诀来传承。这种流传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以及和其他艺术形态的长期交流而获得渐进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渐渐成熟,但在发展迅速的时代中,这种师徒传承的模式很容易由于对技艺规范的坚持而显得不合时宜。均陶堆花技艺也是如此,而现代工作室陶艺在这一点上可资借鉴。

1.创作过程的完整性

现代工作室陶艺中,创作者参与或独自完成从坯体造型到最终成品的每一个过程,这种创作过程的完整性也使作者可以把控作品的整体效果。在英文中,化妆土装饰被归入“prefiring surface decoration”,可以被翻译为“烧成前表面装饰”。在这种界定下,在现代陶艺中的化妆土的运用不只是从坯体完成之后开始的,而在成形阶段就开始了。比如利用石膏板或纸张将化妆土图案转印至泥片上然后加以卷曲成形;再比如利用化妆土干粉撒在湿坯上然后拉伸出肌理,遑论各种复杂的绞胎技术,等等。

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这在缸器作为大宗商品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但对均陶堆花技艺来说,成形和装饰的分离使堆花成为一个单一的封闭系统,也错失了很多创造性。传统的堆花技艺一般以较为具象的形象表达场景性或叙事性内容,在使用功能的制约下,堆花装饰受器皿形制所限,有固定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也是传统宗法社会严整秩序在视觉上的外化。而现代社会生活呼唤个性而自由的造型形式,这正是均陶堆花技艺工作室可以胜任的。

2.保持好奇与反思

现代工作室陶艺的活力来源于现代艺术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种经验不是任何固定的技巧,而是不断反思和试验的创作态度。现代陶艺创作中对材料可能性的探索是陶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家得以在不断地探索中收获意外,从而能够保持好奇,获得持续不断的创作动力。这种创作动力是技艺和形式革新的源泉。

堆花技艺真正的传承依靠的是年轻一代。但在师徒传承体系中,年轻的堆花从业者普遍缺乏传统绘画艺术的训练,以及现代的艺术教育经历。虽然技术的磨炼和精进是非遗传承的基础,但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的磨炼和精进杜绝了意外,一定程度上也使年轻的从业者失去了好奇心。

3.传统堆花元素的现代表达

如前所述,均陶堆花最宝贵的部分是其博采众长的自由与自主,及其与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形态之间的交流,由此形成的范式、元素、情调成为远离乡村的现代都市人的远方与乡愁。

当堆花以小众的、高附加值的、带有创作性质的商品形式出现时,它不再只是面对固定的使用场景,而是极大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工艺品。提高堆花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只依靠在单个产品上投入更多的工时来提高堆花的复杂和精细度。对于这样一种民间技艺来说,粗犷自然是它的本质,因此,堆花技艺急需和它的审美特征相适应的现代表达。

在现代生活中,陈设品不仅仅以装饰为目的,而是使用者生活态度、生命哲学的象征和外化表现,它们在各种带有仪式感的场所出现。使用者往往试图用它们来彰显其自身独特的品位和思想魅力。因此传统堆花元素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现代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转述从技术上来说,可以结合现代陶艺中化妆土技法的种种成就,从形式上吸收现代艺术的视觉理论,而从内涵上则以艺术的最终呈现为目标。

综上所述,均陶堆花技艺是一种民间陶瓷装饰工艺,更是江南文化的物质载体,堆花技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邏辑。在堆花产品日益小众化的今天,扩展其审美内涵和使用场景,丰富其形式语言势在必行。从堆花技艺的核心价值出发,吸收其他艺术,尤其是现代陶瓷艺术中的技术优势和思维方式,才能突破藩篱。堆花技艺的工作室形式给这种突破准备了条件:体量小,大规模的合作分工可以不再是必须;个性化和作品的深度以应对小众人群的需求;产品单个或小批量生产便于试错和调整。

均陶堆花发端于魏晋,成熟于明代。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它还将以这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SJA036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方卫明,方薛斐.宜兴均陶工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2]史俊棠主编.宜兴陶瓷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

[3]史俊棠.宜兴均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