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季华
公路,一头连着城市崛起,一头连着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也是幸福生活的刚需。当你行驶在一条条从市区通到县城、从县城通到乡村的公路时,你可能会为平坦舒适、绿树成荫的公路而心绪愉悦,也可能会因路面坑洼不平或因公路病害处置影响交通而烦心。这几年,我们也欣喜地感受到,漳州公路正从“路面硬化了就好”向“畅、安、舒、美”全路域服务型公路网络的快速发展,百姓的幸福路越来越好走了。而这一条条公路是谁来养护?是的!是公路人。修路是基础,养护管长远,保证公路顺畅、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是公路人责任与担当。2021年的春天,我有幸采访了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相关部门,不管是机关还是基层一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漳州公路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朴实与平淡,甘当公路建设的“铺路石”,乐做护路的“老黄牛”,橙黄色的反光工作服是他们不变的装饰。
公路“逆行人”
一路心情舒畅地到达目的地,这是司机们的梦想,也是公路人的追求。而强风暴雨是公路的天敌,往往给公路带来一定的创伤,如果这时候路面因积水、塌陷等造成交通中断,就会给公路交通运输和群众出行带来严重影响。“生命安全比什么都宝贵!”为了保平安,近十年来,中心累计投入10322万元实施灾害防治工程项目48个,治理灾害点92处。
在南靖山梅线路段塌方救援现场;在暴雨如注的夜晚守着长泰枧头桥;在龙海隆教红星村红旗桥边劝导行人改道……为了保平安,在狂风中,在暴雨里,在最危险的灾害天气里,时时处处可见公路人逆风冒雨而行的身影。“每天我们都关注天气情况,下雨天别人都往家里赶,而公路人却要顶风冒雨上路巡查。哪里有险情我们应急保障队伍就出现在哪里,作为公路上的‘逆行人,这些经历充满了危险苦累,却也潜移默化地塑就了我们坚强、果断的性格。”作为多次道路保通畅亲历者的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保障科科长的张永忠,先后在基层多个公路局工作过,他依然记得一个个抢修道路的日夜,一次次化险为夷的经历。张永忠说,漳州是一个受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每年的5月至10月,台风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对公路干线带来严重的创伤。
但漳州公路人愈战愈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更锻造了一支保畅铁军。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未雨绸缪,只要灾害一来临,在全市各个公路站点部署了紧急抢险队伍,定预案、备物资、查隐患,从领导到职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务,没有一个人敢松懈,没有一件事敢麻痹,到一线去成了所有公路人唯一的抉择。领导到最易发生灾害的路段驻点,职工到最易发生灾害的路段巡查,交通不畅、险情不除,决不收兵。
2016年9月15日凌晨,强台风“莫兰蒂”在厦门翔安沿海登陆后,一路朝北偏西方向移动,凌晨5时许其中心移至漳州地区。山体溜方、行道树倒伏、路基塌方、桥涵受损、交通临时中断……公路水毁灾情不断传来,当时全市共有190条交通线路受不同程度损毁。车辆要分流、人员要疏散、救灾物资要运输。一切的目光都集中在公路上,灾情考验着漳州公路人。非常时刻,是对“应急能力”的现场检验;紧要关头,更是对行业使命的一种“实践考量”。面对强臺风“莫兰蒂”带来的严峻形势,漳州公路人深知:以最快时间打通灾区公路,就是为救灾、灾后恢复打下基础。各地公路部门在市中心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抗击强台风“莫兰蒂”坚定的“逆行者”,全力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迅速发出指令,分片负责,机械设备开动,各道班人员全部就位,设置警示警戒标志,调动工程机械作业,清理溜方疏导交通……为了保畅,大家冒雨清除挡路的树木,冒险抢通被泥石堵塞的道路,连夜架设钢架桥,一个个橙黄色,点亮在了各条国省干线上。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公路人成为了一支尖兵,站在了潮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全市各地一条条水毁道路先后被打通:华安省道308于15日中午11点半抢通;长泰岩兴线于15日下午4时抢通;长泰岩沙线、上重线、浦角线十里桥均于15日下午5时抢通……车动了,路通了,人笑了!当看到已经抢通的道路和眼前几名满脸分不清汗水还是雨水的公路人,往来的司机竖起了大拇指。雨停下来了,路通了,但对公路应急抢险队而言,这一刻则刚刚开始。他们必须立即对灾后全线桥涵进行隐患排查,对泥石堵塞的水沟涵洞进行清理疏通,对路面病害进行及时修复。
守好“生命线”
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一条条国省干线公路,沿线随处可见护栏、标志牌、减速标线、警示桩、凸面镜等安全设施。生死之间,往往只存在丝毫间,别小看公路边上这些一小段一小段的防撞墙、这些路面上的警示线,危急时刻,它们往往成了救命墙、平安牌、生命线,是群众出行安全的“守护线”,既拴紧了安全,也系牢了民心。
2008年夏季的一个雨天,一辆往广东方向的货车正行驶在省道207线漳州平和路段,由于雨天路滑,货车发生侧滑,向公路一侧的悬崖冲去,但意想中车毁人亡的悲剧并未发生,公路部门安装在路边的波形护栏拦住了冲向危险的车辆。发生事故的车头和车身没有变形,货车撞击护栏后大部分车体仍在公路上,仅车头外悬,被上百米的波形护栏牢牢兜住,货车司机受轻伤。护栏,危机时刻护住了性命。
道路要畅通,更要让人心安。近年来,车多了,出行方便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交通压力,以及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追尾、刮擦、翻车……严格做好驾驶员的安全培训,从源头上减少“马路杀手”的诞生,固然很重要,尽量拓宽道路,保障路面畅通,也不能忽视。然而,仅仅做这些是不够的。道路通了,还要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标志非常关键。从2004年开始,漳州市各级公路部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开展“消除隐患,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如今,一根根钢护栏、一块块减速板、一道道防撞墙、一个个示警桩、一块块警示牌危难关头成为过路司机阻挡灾难的“生命墙”,护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百姓回家的路更安全。
在采访中,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养护科负责人告诉我,在路边建一段防撞护栏,划几条标志、标线,看似不起眼,但是当意外发生时,这些小设施却是驾乘人员生命的一道保护锁,让行车的人倍觉安心。在养护科办公室里,从留存的图片资料册中,我看到历年来道路安保工程实施前后的图片对比。从那一张张图片中可以看出,以往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在安防设施的“保护”下,反而变成了一道风景。“国道319线南靖路段,为沿河公路,路线右侧为高边坡,左侧临河,边坡高差几十米。该路段处于海拔400米上,山雾弥漫,能见度通常不足,加之弯道多、坡陡,当时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经过安保整治后交通事故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谈到南靖这一路段安保工程实施前后对比情况时,这位负责人表示,安保工程是名副其实的“救命工程”,有的急弯道路总让大家提心吊胆,特别是山区公路弯多坡陡、临水临崖情况普遍,安装路侧护栏,就有可能避免危险事故,路两边的护栏就是用来“救命的”。
隐患在哪里,责任就压到哪里,工程就延伸到哪里。2012年,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还开展“国省道建万米防撞墙”安保工程,为国省干线“把脉”。工作内容包括安全隐患点的位置确认、图像采集、原因分析、风险分析、专家诊断等。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挂图作战,台账销号,对症下药,制订了评价、设计、整治、验收等方案。“国省道建万米防撞墙”不仅新增了近万米防撞护栏,还新增了减速标线、人行横道,尤其是对国省道路边的学校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了彻底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共投入24748万元,安保工程量累计实施2281.05公里,混凝土护栏209228米、波形护栏146991米、标志11209面,实现了乡道及以上公路安防工程全覆盖,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国省道建万米防撞墙”也被评为2012年漳州首届十大民生亮点工程。靓丽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漳州公路人的艰辛劳动,他们餐风沐雨,早出晚归,奔波在各个工地上,督进度,查质量,排隐患,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出行上好“安全险”。
让百姓走上“放心桥”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漳州,有水的地方便有桥。一座座“桥”成了生活与经济的主要通道。漳州人也爱桥,今天哪座桥通车了,哪座桥在重修,哪座桥拍照最美,也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如果说干线公路是一个城市交通的“大动脉”,那么大大小小的桥梁就是交通的“毛细血管”。在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里,无数的桥梁伴着风霜雨露,见证着城市变迁。
而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车辆越来越多,部分建成时间久远的桥梁逐渐不堪重负,成了危病桥。扎眼的“危桥”警示牌,好似一道无情的屏障,让行人望而却步,人们不得不绕道行走。那些危桥,仿佛一只只“拦路虎”,盘踞在一条条河道上,成了人们心头抹不去的痛。
漳州云霄县马铺峰头中桥是马铺库区5个行政村南面要道和农产品淮山运输的主要通道,2014年该桥被评定为三类危桥后,车辆过往受到严重影响。经过改造后,从窄到宽、从“危”到“安”,新中桥打开了马铺南大门,与县里产业大道、观光大道、致富大道相连,交通便利了,来往的货车司机安心多了,农产品的价格也上去了,又稳又宽的峰头中桥让马铺乡的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像峰头中桥这样的危桥,这几年漳州共改造了62座,投入资金2.1亿,真正让群众走上“放心桥”。据介绍,这些桥改造前普遍存在年限较长,设计标准低、桥基不稳、桥面狭窄、桥体破烂的状况,给百姓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成为制约公路路网有效通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改造的是危桥,温暖的是民心。一座座完工的不再危险的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安全,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多本土特色产品流向市场,桥梁,更像是一条财富的纽带。
情牵一方路。把路种进了自己的心田里,将橙黄色的身影融入路中,在你来过的路上守护你,在你没来的路上等候你,永远带给人们一份平安的期许,我想这应该是公路人砥砺奋进的初心吧。
路在延伸,公路人的故事也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