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交通道路护栏具有阻拦不良的交通行为的功能,可以阻拦试图横穿马路的行人或自行车或机动车辆。它要求护栏有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密度(指竖栏),还要有一定的强度。
护栏最初功能的“阻隔通行”,逐渐衍伸出“分流”、“警戒”、“美观”等其他功能。其中最常见的是“京式(U型)护栏”和“圆柱不锈钢(一字)护栏”。分流护栏用于分隔双向车道,车道与人行道。事与愿违的是,原本用来保护行人的护栏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频频成为“马路杀手”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多起因头部卡在护栏中而丧命的事例。2月27日上午,在武汉汉口黄浦大街雷院公交车站,一名女青年不慎摔倒,脖子卡在公交车站旁自行车道边的护栏上身亡。类似悲剧可谓时有发生:2010年,江苏南通市一超市门口,一位老奶奶被人发现脖子卡在超市门前的护栏上身亡;2013年,北京中关村南公交站旁,一名年轻女子因身体不适,头顶住护栏,脖子顺势卡在护栏中间至少半小时。市民报警后,女子被民警送医院抢救无效后身亡;2015年8月,北京一名60多岁的男子,头部卡在广安门内公交站东侧的护栏里身亡;2016年3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河中路,一位怀孕8月有余的孕妇,因胳膊搭在马路一旁的护栏休息时突然晕倒,致使脖子卡入护栏身亡;2017年,西安一名骑电动车的中年男子脖子卡入马路中间的隔离护栏,窒息身亡。本应保护行人的安全措施如今却成了夺命利器。
设计存安全隐患
我们不禁会问,护栏的高度和成人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什么人会把脖子塞在护栏里?其实这种非闭环式的护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马路上、公园里,甚至家庭的阳台上实时可以看见。而且这种护栏因留有空隙,因此人的头部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可能会被卡住的。
排除故意外力作用,有时候人们会在无意间将自己的头部卡入其中。从上述几个事例来看,有些人是在扶着护栏休息时无意间将头部卡入其中,有些是交通事故或者其它事故时因外力作用而卡住头部。大部分人都觉得护栏很安全,于是放心地倚靠在上面,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U型槽存在着巨大的危险。
我国目前并未出台有关马路护栏缝隙间隔大小的规范标准,交警部门设置的护栏间隔和高度都考虑了防范安全隐患,一般栏杆间距设置为7至8厘米左右。而成年人的脖子直径约为9至10厘米。发生卡脖事件的护栏间距多为7到8厘米,与成人脖颈很接近,甚至是吻合,这就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悲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医生认为,脖子被栏杆卡住后,主要是影响了颈部的大血管。颈部大血管主要保证脑部的供血,所以脖子卡住以后脑部的供血就停止了。脑部供血一旦终止,一般来说40秒到50秒伤者就会出现意识丧失的问题,如果五六分钟还没有脑部供血的话,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改变——脑死亡,这个时候再抢救基本抢救不过来了。还有就是颈内静脉被压,导致血液回心通路被堵塞。如果此时颈总动脉没有完全被压住,仍有血液流进大脑的话,最终会导致脑出血而死。
正确施救方法
专家介绍,如果自己的头部被卡住,应该第一时间呼救,寻求路人帮忙拨打119和120,如果自己是路人,请不要袖手旁观,在急救人员没有到来之前,自己应该尝试救援,但绝不要去晃动、撕拉护栏或者强行拖拽伤者的身体。一是因为这种护栏的硬度很大,常人难以徒手破拆,二是因为如果强行拖拽伤者的身体或颈部会容易加重伤者的伤势。正确的做法是,一可以前后错开掰动栏杆,然后另一个人把被卡人的脖子垂直向上托起来,另一个是快速将脖子从栏杆中直接提起,虽说可能会损伤软组织,但会及时挽救伤者的生命。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附近寻找电焊切割设备,将护栏切开。
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再次上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出行过程中要时刻加强警惕。在身体不适倚靠护栏休息时,一定不要正面,特别是将头颈部搁在护栏上休息。反而应该远离护栏,避免因头部被卡进护栏而造成二次伤害。在带小孩出行时,家长要教育并防止孩童穿越护栏或将头部、身体钻进护栏内玩耍。不要以翻越护栏的方式来违反交通规则,你的一次侥幸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偿还。
马路护栏吞噬生命绝非简单的意外,一起起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护栏设计的不合理以及城市管理者警惕意识的缺乏,在发生事故后也常见改进难的情况,只要护栏依然长着吞人性命的大口,而城市管理者依旧缺乏责任意识,那类似悲剧只会不断上演,给一个又一个家庭带来灾难。因此护栏生产商应改进工艺,对于护栏间距加以更加科学的设置,城市管理者要负起责任,保障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让类似护栏夺命的悲劇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