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柏桂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校园,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效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又比较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相对较难。如何围绕学习主体有效组织和引导教学活动,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正确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式多样地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适时适度进行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内驱信心;重视拓展,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榜样;兴趣;主动学习;评价;课外阅读
经常有老师说:一年级学生怎么那么难教,好像是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在语文课堂上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又像是无法沟通的另类星球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似乎难以沟通,鸡同鸭讲。教一年级语文真是费事又费神!
是的,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校园,学习模式和幼儿园完全不同。加上一年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效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又比较短,这使得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相对较难了。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一般都是从课堂上开始的,是规范学生日常语言习惯和语文表达的重要环节,所以组织好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是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那么,在一年级语文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序高效地进行学习呢?
一、明确要求,正确示范,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校园,幼儿园的学习模式和小学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大家知道,学生刚开学的那几天,不管在谁的课堂上想去卫生间的不少,有的会问什么时候吃副餐,有的会问去哪儿睡午觉等问题,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个时候,老师讲清楚要求就很有必要。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包括上下课时的纪律和要求,带着学生学会听上下课铃声,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然而,“十根手指有长短”,有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各方面会慢一些,这时候榜样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向我看齐,与同伴同步”,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他们自己同伴的榜样。我们要善于发现,让优秀的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这一切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其实,对于我们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帮助可大了。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肯定和学生们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这些“小榜样”不光在学习习惯上会帮助那些后进一些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后进的学生也会以“小榜样”为目标,向他们学习。长此以往,有老师的指导、示范,有同伴的帮助,这样良性的循环,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序、成功地开展。
二、引导学习,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方能成就一堂好课。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学安排上一定不能“开快车”,也不能“一刀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们来说,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让他们做题、识字重要多了。为了不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劳,教学内容不宜安排得过多过繁。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解读文本入手,尊重一年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置“猜谜语”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升国旗》《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项链》等课文时,课前都会出示相关的“猜谜语”环节,一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猜谜语”环节有着探究、求知的浓厚兴趣,甚至有的学生都能自己创编谜语。课堂上教学气氛轻松、融洽,能成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设置“提问”环节,引发学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等课文时,老师适时提问,学生们都说出了心里话,成功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此环节要注意把控好提问的思维难度,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将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3.设置“表演”环节,营造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感悟情境中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升国旗》《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等课文时,让学生们尽情表演,释放天性,成功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打破单一形式,形式多样,达成课堂教学收放自如
鉴于信息化时代学生多元吸纳知识的日常生活环境,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忌形式单一,只是读写结合的课堂已经不适合当下的课堂教学。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没有创造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和说话都会有很大影响。所以,低年级课堂一定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且整齐有序的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是形式多样的。如:部编版教材中的《识字一》《秋天》《江南》《升国旗》《影子》《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就是集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爱国主义教育课为一体的语文课,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细细咀嚼,认真设计,借助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形式,找到适合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做到轻松驾驭,收放自如。
四、适时评价,增强信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足够、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性格特质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总体上讲,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是要以鼓励为主,但反对盲目而无底线地一味“表扬”,要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并给予学生自我发展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评价中语言要中肯,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给拔尖的学生以鼓励,给后进的学生以信心,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丰富评价用语,少用“好的”“不错”“很好”这样敷衍的评价语。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寻找其闪光点,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老师的评价让学生们得到改正和提升。学生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当老师发自内心进行表扬和肯定时,学生是能感受到的。事实上,老师的一个爱护眼神、一个安抚动作、一句来自心底的问候,会真真切切让孩子记住一辈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提高了,语文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五、重视拓展,课外阅读,从课外作用到课内
重視课内拓展,鼓励课外阅读,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支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很多家长都以为课外阅读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看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和家长沟通好,形成家校共识,只有把课外阅读重视起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才会越来越深厚。
教师可以从一年级开始,推荐好书给学生阅读,每天和学生一起共读好书,举办一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重视课堂上的拓展,鼓励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纠正一些错误的阅读观念。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语文课堂上就会逐渐自信起来,课堂信息资源就会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也会顺畅许多,真正让课外阅读作用于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教”与“学”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和十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们沟通,只有全面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低年级语文课堂绽放异彩。这就需要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