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台,王道雄,程信红,孙冬杰(通信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武汉 4300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被国家卫健委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同济医院作为武汉市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设置床位数近2 000张,医院自身员工加上40余支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员共计10 3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了此次救治任务。面对患者数量快速增加和救治工作的持续深入,防疫物资保障工作面临库存短缺和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充足的物资配备是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满足一线科室的防疫物资需求是器材科首要考虑的问题。现分别从物资调配、发放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介绍我院疫情期间防疫物资保障方案。
物资保障工作包括防疫物资筹集和被有效的利用,它是一线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工作的基石。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的突然性、病毒高传染性、时间节点特殊性等特点,都为我院本次防疫物资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国家卫健委在疫情初期便发函要求定点医院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疫物资。但防护服、面屏等属于不常用医疗物资,器材科库房常规备货较少。医院本身医护人员众多,随着确诊病例不断增多,导致临床科室对于防疫物资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远超我院日常储备量,造成了十分紧缺的状况。
春节期间,企业停工、停产,原材料供应不足导致防疫物资无法正常生产。物流公司停运使外省(市)防疫物资不能及时运抵武汉。武汉市对外封城,对内采取交通管制措施,使市内外交通运输进一步受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在春节期间,生产企业、供应公司、物流人员在岗人数急剧下降,严重限制了医院自采效率。从医院到企业,大部分人员都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应急防疫物资种类繁多且与常规耗材差别较大,致使医院防疫物资保障部门—器材科的工作量陡增,员工负荷成倍增加。
疫情暴发突然且持续时间较长,为更好地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医院按照《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指示,秉承“开源节流、分级保障”的原则,以院区为单位对所有科室的防疫物资进行了严格管控,既要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又不能出现风险程度不同部门之间出现过度防护、越级防护等导致物资浪费的现象。
为确保防疫物资持续保质保量供应,医院主动扩宽了采购渠道,与更多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取得联系,采购符合使用标准的防疫物资,此外,还直接对接生产厂家,采取了点对点按需求量应急生产供应的方式;采购前,先建立由器材科负责的“应急物资筹集工作组”,精确防疫物资采购标准、简化采购流程且在政府管控下允许供货方适当合理涨价,将“使用完再结算”的模式转变为缩短回款周期的“提前结算”模式,迅速完成订单;并将以往的“等待送货上门”模式转变为“主动上门托运”模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防疫物资的采购及运输效率。
医院按照防疫物资的现有消耗速率向上级部门亮库存、报需求,紧缺时段实施“日上报”,政府部门指导企业定向生产紧缺防疫物资,集中调配到各个定点救治医院,且优先保障救治危(重)症患者医院的需求,此外,还可通过政府部门向其他省市医院定向定量借调。
2020年1月29日,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应急保障组发布《关于采购或捐赠防疫医用耗材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了防疫医用耗材国内标准及国外标准的对照情况[3]。社会捐赠物资是应急时刻缓解供应压力的重要支撑,但此类物资种类繁多、防护标准不一、数量难以估计,因此,我院成立了“受捐赠物资管理组”,器材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范围内筹集捐赠物资,联合院感部门说明一线使用标准,引导捐赠方合理有序地筹集物资,从而提高物资合格率。同济医院医用防护用品标准说明见表1。
表1 同济医院医用防护用品标准说明
器材科主动协助捐赠方车队和货运物流通过海关及其他防疫关卡,使防疫物资尽快到达院区;入院后,协同院感部门做好防疫物资及捐赠方信息的登记工作,确认物资防护标准及其临床适用范围;统一分级、分库、保存、发放,符合一线使用标准的防疫物资优先运送到危(重)症定点院区,做好全流程的跟踪追溯,确保受捐物资使用合法合规、公开透明;一院三区统筹规划,在非定点院区统一集中分拣调配,减小了定点院区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发放工作效率,为患者的抢治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2.4.1 制定同济医院医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根据国务院要求和国家下发的《关于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技术指引的通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湖北省医用防护物资配备标准的通知》(鄂防指办发〔2020〕7号),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用防护用品主要保障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病房、检验检查特殊岗位、发热门诊等4个重要场所医护技人员的防护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用防护用品保障分配机制,同济医院制定了相关配置标准,即重症监护病房需配置国标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一次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一次性医用手套等;隔离病房(包括部分重症患者)需配置符合要求的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一次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一次性医用手套等;检验检查等特殊岗位需配置符合要求的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一次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一次性医用手套等;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需配置符合要求的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一次性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一次性医用手套等。同济医院医用防护物资发放标准、岗位人员数及班次配置标准均见表2。
表2 同济医院医用防护物资发放标准、岗位人员数及班次配制标准
2.4.2 与临床科室物资管理人员保持信息联动
器材料实时掌握每个病区单元重要防疫物资的库存,达到库存红线由信息系统发起提示,采取临床科室物资管理人员主动申领和器材科定向补充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一线科室保有安全库存;提高可消毒物资的复用率,如护目镜、防护面屏等,消毒供应中心以科学规范的方式消毒,及时补充一线科室物资空缺;实施先进先出、分级发放的方案,先确定物资有效期,优先发放近效期物资,避免出现发放混乱和过期浪费现象;防疫物资的防护级别应与发放科室的风险等级相对应,严禁高风险科室低防护、低风险科室过于防护,同时避免防疫物资使用浪费;对于特紧急物资,临床科室负责人按需申领,器材科开启绿色通道优先供应。
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是有效开展防疫物资保障工作的前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院更加关注员工的健康状况,由院感科室召开培训,普及防护知识和方法,增强员工的防护意识,同时要求每一位员工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上报,科室组织每日上、下班做体温监测的健康打卡,并填表、签字、上报相应部门,避免在工作中与临床同事、外界物流人员出现交叉感染。设备发放组与物资发放组保持团队协作,彼此动态支援,分担对方班组的工作压力。院方号召财务、后勤等部门到器材科做支援工作,从事简单的发放任务,以此减轻了器材科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专业业务。由器材科联合院感部门向临床科室普及防疫物资的使用方法,并制定操作流程、上传操作视频供人员参考学习,加强科室之间的使用交流、记录一线科室的问题反馈,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使用方法。
同济医院一院三区分别分布在武汉三镇—汉口(主院区)、武昌(光谷院区)、汉阳(中法新城院区),虽有地理之隔,但在主院区统筹规划和集中调度下,三个院区均未出现过库存红线,始终保障一线科室的安全库存。
随着同济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工作的有序展开,截至2020年4月12日,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累计接诊40 054人次,整个物资供应工作有条不紊,院区之间统筹规划、团结协作,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保障了一线科室的防疫物资需求,大大降低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感染率,取得了支援同济的40支国家医疗队共计5 000余名医务人员工作期间零感染的阶段性成绩,为我院整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救治工作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同济医院在整个抗击疫情“武汉保卫战”的胜利中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危(重)症患者的创新治疗方案、康复护理方案、应急情况下防疫物资的保障方案等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疫物资保障环节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现根据我院实践情况做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暴发了3次较为严重的疫情,即2003年SARS、2013年甲型H7N9流感病毒及本次2019-nCoV。以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这种地区性暴发辐射全国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在最初暴发的7~10 d 内,定点医院防护物资的空缺率达到了80%以上。建议以国家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划分片区,建立地区应急医疗物资库,储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时防疫物资,由国家库负责分配给相应暴发疫情的省、市、地区,第一时间派送至定点救治医院。
实践表明,政府资源储备及配置是影响现有传染病防控体系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4]。为提高政府调拨物资合格率,建议将当地三甲医院院感人员、医学工程人员纳入政府防疫物资采购部门,为应急采购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从而提高政府采购防疫物资的合格率,确保即到即用。各省、市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应急防疫物资调配管理体系,协同社会各关键部门明确应急状态下防疫物资的状态和去向,提高防疫物资管理效率。大型公立医院应建立自身的应急防疫物资二级库,以往提倡的“零库存”不利于应对突发状况,医院日常防疫物资库存也应考虑“平战结合”,做好储备;还应建立应急防疫物资调配规章制度,明确业务责任板块,使各部门有章可循,确保在第一时间形成合力共抗疫情。
信息化医院为卫生健康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实践发现,通过使用电子标签的方式跟踪重要医疗物资使用情况比采取人工记录管理方式掌握的数据更精准,且效率更高,这为今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5]。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设备及耗材管理的信息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在应急状态下,物资品类多、处理紧急,无法及时完成招标、编号、定价、录系统等流程,此时应由应急系统纳入相关物资,首先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使用,全程跟踪物资耗材走向,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资入院、分发使用、出院计费供应链。
引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已入院防疫物资提供发放去向、实时数量、保障缺口、储存位置等动态信息,辅助器材科人员做出及时判断,从而提高医院防疫物资保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