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势下高校新生资助工作探析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2021-07-21 08:16林长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资助

■林长山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就业就学问题广受社会关注。2020年6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信中表述了高校大学生在“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的各项资助政策,直观表现了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用心与重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尤其是大学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疫情防控常态下,高校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国外疫情依旧严峻,国内疫情存在反弹可能,高校复学的疫情防控举措不能松懈,半封闭管理将成为常态。为此,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将受较大的影响,新生入学适应工作难度明显加大,而新生资助工作同样面临较大挑战[1]。

(一)学生底数摸排不精准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源于学生自主申报,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也主要依靠学生及其父母的自述。高校对于学生申请助学金的需求和根源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疫情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仍在持续,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针对困难学生,如无法在开学后及时摸清学生及其家庭经济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和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疏导服务,将为后续学生资助工作、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障碍[2]。

(二)身心健康关注不到位

受疫情影响,申请助学金的新生中,可能存在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甚至因疫致家庭变故的情况。在疫情影响尚未消除的背景下,这些学生在入学后容易出现焦虑、压抑、无助等悲观情绪。同时,因疫情防控需要,大部分学生长期居家,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疏离,个别学生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开学恐惧等问题,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3]。

(三)困境介入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普遍未建立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识别-评估-干预-反馈”机制,学生出现问题后,介入的方式方法往往简单粗暴,无法有效根治问题[4]。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生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大为提升,尤其是困难学生,存在极大的校园安全管理隐患。因此,做好做细受疫情影响困难学生的识别、预防和介入工作,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落实学生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在校健康快乐学习生活的有效保障。

二、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专业优势

(一)社会工作的理念目标与学生资助工作的使命相一致

学生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进入新时代,学生资助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促进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从服务对象和目标来看,社会工作和高校学生资助有很大的契合度。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而家庭困难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获得帮助的特殊群体。从价值理念来看,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更加凸显人本主义,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这与社会工作强调的助人自助理念相一致[5]。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资助工作者形成双向视角,从日常工作规范和适应学生需求出发,更好地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教育与服务功能,促进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学生精准资助的需求相适应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发展,要求也不断丰富、更新和精细化,涵盖了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心理疏导、能力提升、人格塑造、就业和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和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具有一套科学成熟的助人体系和方法。例如,能够通过物质、精神、增能、争取广泛资源等多个层面,回应受助人的实际需求;强调对受助者的扶持、支持与协助,强调对个人潜能开发和提升的自主性,增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需求相适应。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有助于丰富、完善、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体系建构和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精准资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学生资助育人的发展相契合

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对于困境人群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工作,积累了完善丰富的知识体系、方式方法和实践案例。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有益于强化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论水平。例如,增权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等社会工作原理与学生资助育人理念相契合,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为更好开展资助育人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指导。

(四)疫情形势下,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资助工作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

高校人群密集,人员构成复杂,活动空间相对有限,且人员活动的时空轨迹高度重合,种种因素加大了高校疫情防控和维持校园稳定的难度。疫情形势下,可能出现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甚至因疫情导致家庭变故而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不仅存在家庭经济问题,还可能出现入学适应、交际障碍、焦虑压抑等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处理不善可能演变为重大校园安全隐患,影响师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利于校园安全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是对社会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优势。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便于高校有效开展各项新生入学适应、入学教育工作,科学地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档和新生资助建档等工作,保障疫情形势下,高校有序复工复学。

三、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一)基于个案工作做细新生精准资助工作,完善困难学生三级预防体系

学生个体情况的了解和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是做细做精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一环。将个案工作运用于困难学生的认定环节,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认定环节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保持对学生深入、持续、有效地观察介入;另一方面,为构建困难学生三级预防体系提供基础材料,加强疫情防控形势下,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如图1所示,采用个案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

图1 基于个案工作的困难学生认定及三级预防体系

借助个案工作的接案与预估环节,做好新生助学金申请的谈话工作,初步了解学生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环境体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个案诊断与预估。依照入学教育、心理普查与学生摸排情况,加强重点学生的建档立卡工作,构建初级预防体系。

通过个案工作的计划与介入环节,分析解构重点关注学生的情况与需求,依托校心理服务中心联合制定介入计划。同时以入学教育为契机,主动与重点学生建立联系,取得信任,定期反馈,构建次级预防体系。

运用个案工作的评估与结案环节,做好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重点关注存在交际困难、身心障碍、认知异常和偏差行为的学生,依照介入方案,持续观察、定期回访,更新档案。同时借助日常校园活动,为重点关注的困难学生提供社交的机会和平台,并依托舍友、同学、老师及家长构建以该生为主的支持网络,以此形成三级预防体系。

(二)基于小组工作做好入学教育入学适应,构建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网络

新生进入学校后将会面对很多“学生团体”,例如宿舍、班级、团学联、学生社团等等。相较于课堂式的入学教育课堂、讲座,基于小组工作,依托各类“学生团体”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入学教育活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以闽江学院有情励志班级为例,该班级成员以困难学生为主,班级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计划和方案,由学校、学院提供活动所需的资源和场地。如图2所示,以有情励志班级为平台,结合小组工作活动模式,邀请需重点关注的困难学生加入,开展梯度化渐进式的入学适应、入学教育活动。以班级日常活动为契机,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精准化管理和“定向施教”“靶向服务”。

图2 基于小组工作的有情励志班级活动流程

在小组工作初级(筹备期),基于对班级成员情况的初步了解,以班级破冰活动为契机,针对性地消除困难学生对同学和学校的陌生感,同时明确对未来校园学习生活的期待与目标。在小组工作中期,在各项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促进困难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表达,同时增强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信任感。在小组工作后期,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和互助小组,提升学生间沟通交流的质量和密度,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小组工作结束期,通过班级励志榜样学生分享和班级兴趣小组、互助小组工作汇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和沟通交流能力,形成学生支持网络和三级预防体系,以促进其尽快融入校园环境,适应校园生活。

(三)基于社区工作做精立德树人资助育人,营造向上向善校园生态系统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安全、校园安定稳定,更要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成长,突出高校立德树人功能的校园环境。

社区工作旨在运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推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升社会意识,营造相互关怀的社区氛围。运用社区工作思维开展校园资助育人、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有助于高校完善学生社区管理体系,推进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如图3所示,以立德树人、资助育人为目标,采用社区工作管理模式,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四者之间彼此促进、递进发展的校园生态系统。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给予学生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展示平台,打消学生在经济上对未来校园学习生活的顾虑,利用勤工岗位、社会性资助让学生逐步适应校园生活。基于小团体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依托文体竞赛和党团活动,拓展学生的交接圈和接触面,同时以此建立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小生态系统”,加强学生对学校的黏性和归宿感。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和任务中心理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学科竞赛,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信力和综合能力。最后通过增权理论和支持网络理论,塑造标榜人物,表彰先进学生,激励学生不畏困难,立足未来,努力奋斗。

图3 基于社会工作与资助育人思维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四、结语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心理疏导、保障支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复学复工将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应对因疫致贫、因疫返贫和因疫致家庭变故的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基于社会工作视角,高校可以此为契机,完善和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和能力。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资助
重获新生 庇佑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