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妹
漳州市中医院 (福建漳州 363000)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1]。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早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通常被临床归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即表示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但并不符合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2]。而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常被忽视,增加了血管性痴呆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经临床研究发现,脑电仿生电刺激可促进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并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3例,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就诊)和观察组(57例,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对照组男20例,女33例;年龄50~67岁,平均(56.95±4.28)岁;病程2~7个月,平均(4.66±1.13)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34例;年龄49~68岁,平均(57.47±4.26)岁;病程1~6个月,平均(4.14±1.2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经头颅MRI、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皮质下梗死;首次发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26分;预计生存期>6个月[4]。排除标准:确诊为进展型脑梗死、继发性脑出血;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曾接受金属或其他电子装置置入术;伴有视听障碍、语言沟通障碍[5]。
两组均常规给予抗感染、抗凝、维持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护理小组: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包括护师、护士,由小组组长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并进行考核,待组内成员考核合格后即可参与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治疗情况,查阅相关文献,以此制订适合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案。(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受教育程度等展开护理指导,以便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及病情认知程度;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及血压水平,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早期以肌肉按摩、上下肢内外旋转、关节屈伸等为主,逐渐过渡至站立、行走等训练。(3)心理护理:护理前,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可主动与其交流,耐心听其倾诉,嘱其适当发泄不良情绪,同时以鼓励性语气激励患者,增强其康复信心。(4)认知功能训练:记忆训练,即采取语音视频复述大致内容、辨认照片、回忆图片序列;注意力训练,即开展电脑游戏训练及视觉追踪训练;定向力训练,即通过参观房间构造后提问屋内物品摆设的相应位置;空间知觉及视知觉训练,即通过走迷宫游戏、拼图游戏、物件识别游戏等开展训练;判断及推理能力训练,如通过电脑游戏“大家来找茬”等开展训练;执行能力训练,即设置日常活动后让患者在不依靠任何外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并进行手工制作、折纸、解绳结活动;上述训练1次/d,20~30 min/次,每周训练6 d,共持续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协助患者取卧位,接通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广州市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粤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60560号,型号BS-4型]电源;用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消毒局部,选择患者耳后凸起处、患肢伸侧神经点两处部位粘贴电极片;根据显示屏选择相应通道后,调节参数,一般频率为181 Hz,强度为50 MPa,当调节好各项参数后,再次按下相应通道,仪器开始工作;于患者入院3 d后即可展开治疗,1次/d,20 min/次,每周治疗6 d,共持续4周。
(1)比较两组MoCA评分,主要评估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记忆、语言、注意、延迟记忆、抽象思维、定向共8个项目,总分30分,>26分表示认知功能正常,18~26分表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0~17分表示中度认知功能障碍,<10分表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若患者受教育年限<12年,则可将评分结果增加1分,但需确保总分不能超过30分。(2)比较两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即采用丹麦丹迪公司Keypoint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P300潜伏期及波幅水平。
干预前,两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观察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oCA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MoCA评分比较(分,±s)
注:MoCA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对照组53 18.11±2.14 20.22±1.25 23.14±1.26观察组57 18.96±2.28 23.14±1.41 26.52±2.41 t 1.36 7.75 6.21 P >0.05<0.01<0.01
干预前,两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P300潜伏期均缩短,P300波幅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300波幅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组别例数P300潜伏期(ms )P300波幅(μV)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前干预4周后对照组53 397.14±20.56 375.56±19.58a 5.22±1.29 22.16±4.11 a观察组57 391.56±21.47 349.85±21.57a 5.11±1.35 27.12±5.27a t 0.94 4.41 0.29 3.71 P >0.05<0.01>0.05<0.01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额叶-皮质下功能障碍,通常包括多个认知领域损害,患者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及执行功能障碍等[6]。早期准确识别并积极干预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降低,对于延缓或预防痴呆发生与发展、促进脑梗死后患者机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7]。在临床相关护理中,往往仅重视遵医嘱护理,而缺乏针对性护理,护理质量不理想,因此,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脑电仿生电刺激作为一种临床促进脑梗死后患者康复的较为常用的干预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脑部供血不足:脑血流下降是造成机体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通过高频率刺激左脑可有效提高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量。(2)改善脑代谢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通常伴有局部葡萄糖代谢异常,通过高频率刺激可有效提高局部刺激区、额叶中部扣带回前方等区域皮质的部分脑葡萄糖代谢率。 (3)提高神经组织缺血耐受能力:通过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提高海马神经组织的功能损害耐受能力,有助于提高机体记忆功能。(4)促进蛋白质修复和生长:皮质下蛋白质损伤是脑血管疾病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通过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有效促进刺激区域的蛋白质修复生长。(5)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认知功能恢复:脑电仿生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脑突触结构、传递功能、神经递质,同时影响脑内受体及脑蛋白等,从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4周后,观察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电仿生电刺激可促进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是一项临床用于检测机体大脑认知功能的生理技术,通常认为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P300潜伏期延长、P300波幅水平下降[9]。P300起源部位具有多源性,现阶段临床尚未有统一定论,其研究部位多位于左、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及左、右缘上回等处,因此,本研究通过选择脑电仿生电刺激上述部位,同时评估患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水平判断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观察组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300波幅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脑电仿生电刺激可促进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