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7-20 03:04张云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儿童小学数学

张云燕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第一条,从原来的“双基”扩展到“四基”,其中增加的就有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和儿童新知的生长和建构密切相关,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在参与游戏中总结经验,在画图表征中发展经验,在观察对比中提炼经验,在回归生活中应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儿童;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目标简称“四基”,与实验版的课标相比,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

所谓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指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恰恰是这种隐性的东西体现了数学素养.”也就是说,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基于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

皮亞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他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把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因此教师教学中需要大量直观的素材和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

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计算,“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是整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年级的加减法没有打好扎实基础的话,那么以后所有的整数加减法就很难保证计算正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积累相关的经验呢?利用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策略.

10以内的加减法以数的分解组成作为算理的基础,在教学1~5各数认识时,先让学生把物品分成两份,然后引导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如图1),在分物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不仅仅只是操作学具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有序思维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把数有序分解的方法,那么就可以迁移运用到后面6~10各数的认识中,就能很快地把数的所有分解组成有序地找出来,不重复也不遗漏.

又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图2),借助小棒的操作,凑十法的理解就更直观和深刻,而且这种经验具有良好的迁移性.只要理解了为什么要从4里面分出1,为什么是分4而不是分9,学生理解清楚了,就可以把经验迁移到9加其他的数,继而迁移到8,7,6,5加几的计算上.

当然操作活动不仅限于计算教学,在其他很多教学内容中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页第8题(图3):

8.折一折,用做一个,“4”的对面是“(  )”.

这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抽象地想或讲解根本无法理解,缺乏类似的经验积累.如果仅仅是教师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性的讲解,或者利用课件动画展示,这些一晃而过的画面都不是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无法获得自己的操作经验,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把展开图做成正方体,要求在做的过程中先想象,其他数字所在的面在4这个面的什么位置,再折一折,验证想象;然后反过来,展开正方体各面,在展开前想象展开后的样子,再操作验证想象.在折围和展开的操作活动中不仅解决了问题,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最后,教师出示图4,与教材图进行对比,从而引出:要找4对面的数字,首先要排除和它相邻的数字(图4),这样一来,就只剩“5”了,由此学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秘密,在操作活动中积累了新的经验.

二、善用画图发展经验

如前所述,一年级学生更多的是用直观思维来理解问题,因此遇到一些稍复杂或抽象的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画图策略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这种策略的培养不是到了中高年级才开始的,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画图应用问题时,可以画这样的简图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感受加与减之间的关系,明确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9页例6这类非常规或稍复杂的问题(图6,7,8).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然后有所侧重地渗透画图的策略,让学生了解这种策略,初步积累画图解决问题的经验,然后在解决教材第80页的第5题时,就可以尝试迁移运用这种画图的经验了.

教材第80页的第5题:11月5日星期一,老师说“今天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推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

生:可以数一数,或者像昨天那样画一画.

教师给予表扬,学生尝试画图,如下:

生1:星期一 ○○○

生2:星期一 二三四

师:他把数字标在方框里,是不是更清楚?为什么你们都从星期二开始数?

生:5号是星期一,接着就是星期二.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画图进行了改良,变成在“星期一”后面画横线填空的方式.讲解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画图,直观,简单,可行,由此也可以发展学生画图的经验.

三、在观察对比中提炼经验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大多停留在直观层面,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事实上,小学阶段所要培养的思维,都可以在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渗透和培养,学生各种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进程,只要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再简单的知识都可以为高阶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积累相关的活动经验.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的认识”,虽然教材没有给出加减法的定义,不需要教学概念,但是可以设计这样的观察对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加减法的意义.

把前面学习的几个情境放到同一页PPT上:

用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逐步发现,虽然这三件事情不同,数量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得最后一共是多少,都用加法计算.经历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没有出加法的概念,但是加法的本质特点学生已经感悟到了,关键是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观察对比的过程,抽象概括能力就得到培养,也朦胧地感受到了透过不同的事情找相同的地方,并积累了开展这种观察对比活动的经验.

再如,“认识钟表”一课,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了解钟面的构成,学会看时间,这么简单感觉不用教的内容,其实也是学生积累观察对比、抽象概括经验的极好素材,可以安排这样的观察对比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此抽象概括出传统钟面和电子钟面看整时刻的方法,进一步积累观察对比、抽象概括的经验.

四、在参与游戏中感悟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照本宣科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对于自制力还比较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数学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活动.

在一年级,“数的认识”是重点教学内容,其中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学生是比较容易搞混的,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在“6和7的认识”的教学中,设计了趣味运动比赛项目,讲台前站着10名学生,其他学生要完成几个活动:

(1)要求给右数第6个同学送花;

(2)从左数起的6个同学蹲下;

(3)指挥从左数起的第7个同学唱队歌.

这样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6作为基数和序数的含义,积累了数数的经验.

五、在回归生活中应用经验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加深记忆.有研究成果表明,学习知识后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内容.为了提升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贴合生活,尽量设计有趣有效的应用.

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人民币之后,由于学生年纪小,生活常识和经验都不够,对“付的钱数”“找的钱数”等没有概念.可以设计这样的应用练习:和家长一起去购买游玩活动需要的午餐食品,要根据购买情况填写登记表,花费在20元以内.

学生通过这次的购物活动,对“付出的钱-物品的价格=找回的钱”印象深刻,有了实践经验,知识掌握得特别牢固,这就是应用的“威力”.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了高效的数学操作活动,契合学习的有趣游戏,简单又有助于理解的画一画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数学活动,学生在这些数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又动脑,多种的感官被调动,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真正获得了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儿童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