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前,李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冠脉)血供中断导致心肌产生持久的急性缺血,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1]。早期开放病变血管、挽救濒死细胞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研究显示,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表达异常,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标志物[2]。NT-proBNP是评估心肌损伤的常用指标,其水平表达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疾病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Lp-PLA2为新型炎性反应标志物,经巨噬细胞生成,参与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3,4]。贝那普利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通过扩张动静脉,改善心脏功能[5]。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则是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可同时抑制脑啡肽酶,增加脑啡肽酶的肽类,发挥抗心力衰竭的作用[6]。为明确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贝那普利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上述两种药物对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并观察其对NT-proBNP、Lp-PLA2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1例,年龄56~78岁,平均(68.52±5.21)岁,梗死部位:前壁13例、下壁11例、前间壁8例、前壁+下壁9例、下壁+后壁11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55~77岁,平均(68.48±5.12)岁,梗死部位:前壁14例、下壁12例、前间壁9例、前壁+下壁8例、下壁+后壁5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参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7],持续性胸痛;相邻或多ST段抬高;血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影像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病情稳定;发病12 h内且有缺血证据;均在心肌梗死时间窗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血性疾病者;神志不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依从性较差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低血压患者。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规格5 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92)5 mg 1/d,口服。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规格50 mg,Novartis Pharma Stein AG,国药准字:H20170344)50 mg口服,2/d,均治疗4个月。
1.3 观察指标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Lp-PLA2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记录6 min步行距离、不良心血管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清酶恢复正常,心电图稳定;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血清酶恢复正常,心电图基本稳定;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8.0软件包处理,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中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47例(90.38%);对照组中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36例(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NT-proBNP、Lp-PLA2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NT-proBNP、Lp-PLA2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NT-proBNP、Lp-PLA2水平比较
2.4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6min步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
2.5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观察组中发生心绞痛2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对照组中再发心肌梗死5例,心绞痛8例,心力衰竭2例,心律失常8例,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中乏力2例,消化道反应1例,总发生率5.77%;对照组中乏力5例,消化道反应3例,肝功能异常3例,总发生率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持续堵塞,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功能衰竭、白细胞计数及心电图进行性演变[8]。心肌梗死后的心衰早期治疗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9]。
贝那普利属于未含巯基的血管类转换酶型抑制剂,作用时间长,可以促进前列环素生成,保护机体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但是研究显示其单独治疗不能完全阻止心力衰竭的发生[10]。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属于复方制剂,是由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钠片构成,能通过抑制脑啡肽酶的升高,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减少机体醛固酮释放效果。本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7%,提示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较高安全性,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可能为沙库巴曲抑制脑啡肽酶,减缓内源性脑钠肽降解,提高脑钠肽水平,缬沙坦则能抑制血管紧张素和内皮素-1的异常升高,起到扩血管、排钠利尿,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NT-proBNP其含量升高较血流动力学异常出现更早,半衰期长,多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Lp-PLA2在循环中能催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解,促使多种炎性因子表达,若斑块破裂,该物质会进入心肌组织,造成毛细血管网障碍,加剧心肌组织缺氧,造成心功能恶化。本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患者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为,其可产生利钠、利尿,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降低心脏负荷及心肌收缩的不协调性,降低心肌氧耗,抑制心肌梗死延展,最终降低NT-proBNP、Lp-PLA2水平。本研究还显示,两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提高疾病整体疗效具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效果显优于贝那普利,有助于改善患者NT-proBNP、Lp-PLA2及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