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吧

2021-07-20 02:00陈海波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山脉哲学美学

○陈海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二战期间,在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几乎被德军炸成了废墟,屋顶被炸塌,钢筋水泥瓦砾遍地都是。但就在这样硝烟弥漫的时刻,有三名绅士站在废墟里,静静地,安详地读书。他们用行动在暗夜里点亮了明灯,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还在,人类对知识的渴望还在。

易卜生在《彼尔金特》中,塑造了一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特别贪恋她,原因就是,在相遇时,总能看到索尔薇格手中拿着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专注地读那本《安娜·卡列尼娜》的样子。

读书永远都是一副最美的姿态。

“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当我真正意识到读书的意义时,是在2016年。为了弥补那些被我荒废的旧时光,我给自己规定:每个月读8本书,其中2本专业书,其他的哲学、小说、美学、散文等不限。为了不偷懒,我规定自己每天至少写1~2页的笔记,多者不限,每个月都把自己读过的书单晒出来,每个月至少选1本书写读后感。

读着读着,感觉每天读书就成了一种习惯。写着写着,思考渐渐地就多了起来,不知不觉,几百本书读了下来,200多万字写了下来。不仅在专业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更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改变了自我生命和生活的状态。

尼采认为,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的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越来越多的阅读,让自己越来越明晰了成长的方向,也不断超越着自我。从我的经验和思考出发,我想为老师们读书提几点建议:

首先,读改变思想的书,认清自我。

中国人民大学的周濂老师被誉为最年轻的哲学学者,他写了一本畅销书——《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无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从自身成长出发,“认清你自己”都十分重要。

所以,如何唤醒沉睡的自我永远是关乎成长的最重要的事之一。读别人的教育故事,不失为唤醒自我最有力的途径。

比如读于漪前辈的《岁月如歌》,你会情不自禁地学习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去奉献的精神;读钱梦龙老师的《教师的价值》,你会情不自禁地也为自己开辟一方小小的“精神自留地”;读《听黄厚江讲语文》,你会想到要树立理想,站稳课堂,潜心读书;读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做老师》,你会不断地反思自我,收获力量,然后暗暗地、充满喜悦地开启自己的成长模式;读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最美姿态在于用心灵直抵心灵产生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促醒,让教育的路上永远铺满了美好与纯净……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思维禁锢着,认知的局限圈住了我们的视野。读名师成长的故事,可以打开我们认知的牢笼,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样,我们的生命状态也许将会随之改变。

其次,读课堂教学及研究类的书,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黄厚江老师曾说,一个教师的尊严,一个教师的幸福,一个教师的价值,都来自课堂,课上不好,或者是不敢上课,不管发表了多少文章,不管名气有多大,都不能算真正的名师。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永远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是师生成长的主阵地。聚焦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应该成为一个渴望成长的老师最终极的追求。上好课,站稳课堂,除了我们自己对教材教学的钻研之外,名师的课堂教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读《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你就会多一分“课程意识”,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读《看得见成长的课堂》,你会学习黄厚江老师“在阅读中教阅读,在写作中教写作,用阅读教阅读,用写作教写作”的共生教学模式;读王君老师的《更美语文课》《创新教学十一讲》等,你会备受启发,收获不一样的课堂思考;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你会学习他用一种最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读这类书,就会想把自己“养”在课堂,“泡”在课堂,然后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另外,要想在专业上有更大的提升,在研究课堂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专业知识的汲取,以厚实自己的专业素养。比如,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4册)、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任遂虎的《文章学通论》等,给我们增添一些教学的底气。

再次,读文学、哲学、美学等,让自我走向通透融和。

在禅里面,有一种美丽的说法,当一个人活在尘世的时候,山脉是山脉,河流是河流;当一个人进入静心时,山脉便不再是山脉,河流也不再是河流,一切都是一场大骚乱、大混沌;当一个人达到了开悟,达到了三摩地,河流又会是河流,山脉又会是山脉。

我觉得这跟我们读书成长有着相似的道理,当我们目标明确地去读专业类书籍的时候,这里有确定的自我,但只是功利化地读这些书,或许读着读着,我们就会陷入混沌。如果我们融合贴近心灵精神的文学、哲学、美学等书籍,我们就会凿通“天地人和”,进入一个通透的境界。

所以,我们需要文学,需要哲学,需要美学,需要心理学,需要……广泛涉猎,博观约取。这些专业之外的阅读,不仅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抚慰我们的情绪,开阔我们的视野,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角度去设计教学。

比如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中国文脉》、蒋勋的“说文学”系列、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潘知常的《中国美学精神》等,都读通了,就会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睿智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曾经断言: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烬,但精神会永远萦绕着灰土,挥之不去。

最好的阅读就是我们在精神的映照下,看见了自我,安静了心绪,汲取了力量,改变了认知,从而更好地肩负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就像里尔克所说的,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羸弱的、短暂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充满激情地铭记在心,使它的本质在我们心中再一次“不可见地”苏生。

我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要义所在。

猜你喜欢
山脉哲学美学
尚代肯山脉高点风景
它,就在那里
盘中的意式美学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菱的哲学
外婆的美学
小包哲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冥王星上有一条山脉